为期三个月的首批全国“铁网”与“星网”骨干培训,如同紧绷的弓弦,终于迎来了松劲的时刻。最后一周,灯火通明的“筋骨学堂”和“星火课堂”里,少了些临阵磨枪的紧张,多了些沉淀与交流的暖意。学员们彼此分享着家乡矿区的风土人情、安全难题,也交换着在红旗矿这三个月淬炼出的心得与感悟。一种名为“同窗”的情谊,在技术图纸和生活故事的交织中悄然滋生。
“星火课堂”的活动室里,气氛格外温馨。
李秀兰没有安排新的课程,而是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乡安全故事会”。来自天南海北的家属骨干们,围坐在铺着干净地板的活动区,中间燃着一盆象征性的炭火(为了安全,实际是电炉模拟)。 “姐妹们,”李秀兰微笑着开场,“咱们‘星网’的根,在矿区,在烟火里。今天,咱们不讲大道理,就说说各自矿上,那些让人心里暖和安全的小故事,小法子。”
晋北的郭大嫂第一个站起来,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讲起了她们互助队如何在寒冬里轮流帮孤寡老人挑水扫雪,如何在透水警报解除后,组织大家熬姜汤送到井口的故事。她讲得朴实,甚至有些磕绊,但那份真诚和温暖,却打动了所有人。 接着,西南的杨妹子讲起了她们矿区如何利用山歌调子改编安全歌谣,让娃娃们边唱边记安全要点;东北的刘大姐虽然眼圈还有些红,但也鼓起勇气,分享了她们矿上一位失去丈夫的姐妹,如何在互助队的帮衬下,开起一个小裁缝铺,重新找到生活支点的故事… 一个个带着泥土气息、浸着生活智慧的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汇入这温暖的“星火”池塘。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实的烟火和守望相助的温度。活动室里,时而响起会心的笑声,时而落下感动的泪水,更多的是频频点头的共鸣和眼中闪烁的光亮。
李秀兰静静地听着,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这些故事,才是“星网”真正的灵魂,是比任何指南都更鲜活的教材。她拿出陈安最新画的一幅画,展示给大家看。 画上,不再是具体的某个矿区,而是画着许多不同形状的房子(代表各地家属区),房子上空,飘着许多闪闪发光的小星星(代表互助队),星星之间用温暖的黄色线条连接着,形成一张覆盖整个画面的“星网”。网上,挂着许多小画片,画着挑水、唱歌、熬汤、做衣服等场景。天上那颗最大的星星(赵爷爷),光芒柔和地洒在“星网”上。画的中央,写着两个大大的、稚嫩却充满力量的字:“平安”。
“这是我儿子安儿画的,”李秀兰的声音温柔而清晰,“他说,这张网,叫‘平安网’。星星连着星星,家连着家,平安就连成了片。” 学员们看着这幅充满童真和宏大愿景的画,看着那“平安”二字,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暖流和力量。郭大嫂抹了把眼角:“这画… 真好!俺回去,也要让娃娃们画!画咱们晋北的‘平安网’!” “对!画咱们西南的!” “画咱们东北的!” “平安网”的种子,在故事与画作的浇灌下,深深植入了每个人的心田。
“筋骨学堂”的结业考核现场,气氛则严肃而热烈。
没有试卷,只有实战。陈强为来自不同地质条件矿区的学员,量身定制了模拟场景考核。来自南方多雨矿区的学员,需要在模拟淋水、高湿环境下,快速诊断并排除传感器信号漂移故障;来自西北风沙大矿区的学员,则要解决模拟风沙侵蚀导致的设备接触不良问题;而像张大山这样的西南喀斯特地貌代表,则再次面对模拟溶洞干扰的挑战…
考场里,键盘敲击声、仪器调试声、低声讨论声此起彼伏。陈强、马副矿长和几位导师穿梭其间,目光锐利地观察着学员们的操作和思路。马副矿长如今己能熟练地使用各种调试工具,甚至能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他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真正的“筋骨”传人。 张大山再次面对那“邪性”的信号干扰,他没有慌乱,而是深吸一口气,按照陈强传授的“多点冗余加权去噪”思路,结合自己矿区的实际干扰源数据,沉着地调整参数权重。汗水浸湿了他的后背,但眼神却异常专注。终于,当屏幕上那条清晰稳定的信号曲线再次出现时,他猛地一挥拳,低吼一声:“成了!”
陈强走到他身边,看着屏幕上完美的曲线,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大山!这‘邪性’玩意儿,被你降住了!回去,就照这个思路干!” 张大山黝黑的脸上绽放出自信的笑容:“陈工!您放心!保证让‘铁网’在咱们西南的‘马蜂窝’里,也扎下根!”
考核结束,学员们互相交流着经验,分享着破解难题的喜悦。一种技术上的自信和身为“筋骨”传人的自豪感,在每个人心中升腾。
结业典礼的日子,红旗煤矿晴空万里。
矿部礼堂被布置得庄重而喜庆。主席台上方,悬挂着巨大的横幅:“全国煤矿安全‘铁网’与‘星网’骨干首期培训班结业典礼”。台下,坐满了精神抖擞的学员、红旗矿的干部职工代表,以及闻讯赶来的部分家属。陈安也被张嫂带来,坐在前排,小脸上满是兴奋。
典礼由矿长亲自主持。部委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肯定了培训成果和红旗矿的标杆作用。当陈强作为技术总导师、李秀兰作为“星网”总导师,分别上台为学员们颁发结业证书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证书设计简洁而寓意深刻:“铁网”学员的证书上,印着抽象的传感器和信号波形图案,下方是“筋骨传人”西个字;“星网”学员的证书上,则印着温暖的炉火和相连的星星图案,下方是“星火使者”西个字。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学员代表发言。 张大山代表“筋骨传人”走上台,他拿着结业证书,声音洪亮:“感谢红旗矿!感谢陈工、马工和所有导师!三个月,我们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赵铁柱师傅的‘筋骨’精神!回去后,我们一定把‘铁网’扎扎实实装好、用好,让它在天南海北的矿井下,都当好矿工兄弟的‘保命哨’!让‘筋骨’之道,贯通山河!” 郭大嫂代表“星火使者”上台,她显得有些紧张,但眼神坚定:“俺… 俺不会说漂亮话。俺就记得在‘星火课堂’,李老师教俺们,安全的心安了,家就稳了。俺回去,一定把姐妹们拢起来,把互助队建起来,把娃娃们的‘安全岛’画出来!让咱们矿区的‘平安网’,越织越大!让井下的汉子们,干活儿心里踏实!”
他们的发言,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充满了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憧憬,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典礼最后,矿长宣布了一个特别的环节:“下面,请我们红旗矿的小小安全宣传员,陈安小朋友,为大家展示他送给所有叔叔阿姨的礼物!” 陈安在张嫂的鼓励下,有些害羞地走上台。他手里捧着的,正是那幅名为《平安中国》的画。画被精心放大装裱过,在台上徐徐展开。 连绵的山河,覆盖其上的巨大“铁网”,网上挂满的无数小星星,纵横交错的铁轨和奔跑的火车,以及那颗照耀一切的、名为赵爷爷的大星星… 还有画中央那两个稚嫩却无比庄重的字——“平安”。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幅充满童真与宏大愿景的画作上。 “叔叔阿姨,”陈安用清脆的童音,指着画说,“这是我画的‘平安中国’。爸爸的‘铁网’保护井下,妈妈的‘星星’保护家里,连在一起,就是平安!你们回去,也要画好多好多的‘平安’!”
稚嫩的童音,如同清泉,流淌过每个人的心田。看着那幅寄托着最朴素也最崇高愿望的画,看着画上“平安”二字,许多学员的眼眶了。他们肩负的,不只是一项技术或一个模式,而是一个孩子眼中、千千万万矿工家庭所期盼的——“平安”!
掌声,如同潮水般再次响起,经久不息。这掌声,是送给陈安的,也是送给他们自己,送给即将奔赴天南海北、去播种“筋骨”与“星火”的每一位“传人”和“使者”。
结业礼上的“平安”图,以童真之笔勾勒出守护的终极愿景;传人们的誓言,以矿山的回响承诺着前行的方向。张大山在掌声中紧握“筋骨传人”的证书,黝黑的脸庞刻着西南山峦的坚韧;郭大嫂在泪光里凝视“星火使者”的徽记,粗糙的双手紧握着晋北风霜的温度。陈安的画作在礼堂中央徐徐展开,“平安”二字在无声中重若千钧。炉火的微光在“星火使者”的胸中燃烧,赵师傅的星辰在“筋骨传人”的头顶照耀。短暂的相聚迎来漫长的别离,但相同的使命己如种子般播撒。归途的列车即将驶向西面八方,而“平安中国”的画卷,正等待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用汗水与真情,一笔笔填满。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9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