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灯火通明“黄埔”夜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1章 灯火通明“黄埔”夜

 

“筋骨学堂”和“星火课堂”的灯火,如同两簇永不熄灭的篝火,在红旗煤矿的夜色中彻夜燃烧。白天喧嚣的矿区渐渐沉寂,唯有这两处地方,人声鼎沸,灯火通明,仿佛白昼的延续。

“筋骨学堂”的实操车间里,此刻却弥漫着一种近乎凝滞的紧张。

来自西南某矿区的技术骨干张大山,黝黑的脸上满是汗珠,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面前,一台模拟复杂地质环境的“铁网”信号接收器屏幕,正闪烁着令人不安的雪花和乱码。无论他怎么调整参数,重新校准传感器(模拟),信号依旧时断时续,无法稳定。 “陈工!马工!”张大山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这… 这信号死活稳不住!就跟咱们矿上那鬼地方一样!岩层破碎,淋水大,电磁干扰源又多!常规的法子… 好像不管用啊!”

他口中的“马工”,正是被陈强特意从晋北召回助阵的马副矿长。此刻,马副矿长也蹲在设备旁,手里拿着赵师傅笔记的影印件(上面有陈强密密麻麻的批注),对照着屏幕上的乱码,眉头紧锁。晋北的朔风淬炼了他,让他面对技术难题时不再退缩,反而激起了强烈的征服欲。 “别急,大山!”陈强沉稳的声音响起,他走到设备前,矿灯光柱仔细扫过模拟岩壁的传感器布点,“西南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多,裂隙发育,电磁环境复杂… 确实是个硬骨头。”他拿起一支粉笔,在旁边的黑板上快速画出简图,“你看,这里模拟的溶洞边缘,信号反射路径复杂,常规的滤波算法可能把有效信号也滤掉了…”

他一边讲解,一边在接收器的控制面板上快速输入一串复杂的参数指令,屏幕上的雪花略微减少,但依旧不稳定。“常规算法不行,就得用‘笨’办法!”陈强目光锐利,看向张大山,“赵师傅笔记里提过,对付特别‘邪性’的干扰,可以尝试‘多点冗余采集,加权去噪’!咱们试试!” 他指挥张大山和马副矿长,在模拟溶洞区域的几个关键节点,额外加装(模拟)了三个辅助传感器。“多点采集,数据多了,干扰的‘噪音’虽然也多了,但有效信号的‘底子’还在!咱们用加权算法,把靠近溶洞边缘、干扰大的点权重降低,把相对稳定区域的点权重提高!就像… 就像在乱麻里,挑出那几根最结实的线!”

这是一种近乎“土法上马”的思路,充满了赵师傅“筋骨”之道中“因地制宜”、“敢于试错”的智慧。张大山和马副矿长立刻动手,按照陈强的思路重新配置系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车间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仪器运行的嗡鸣。其他结束课程的学员也围拢过来,屏息凝神地看着。

终于! 当陈强输入最后一个加权系数,按下确认键时,屏幕上顽固的雪花和乱码如同潮水般退去!一条虽然微弱、却异常清晰稳定的信号曲线,如同黑暗中蜿蜒的溪流,终于显现出来! “成了!”张大山激动得差点跳起来,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狂喜的笑容! “好!好一个‘加权去噪’!”马副矿长用力拍了下大腿,看向陈强的眼神充满了敬佩,“陈工!你这脑子,真是… 真是矿山的宝库!” 陈强笑了笑,抹了把额头的汗:“不是我的脑子,是赵师傅的‘筋骨’之道,加上咱们敢想敢试!大山,回去就用这个思路,结合你们矿的实际干扰源,调整权重!记住,‘铁网’是死的,人是活的!遇到‘邪性’的,就得用更‘邪性’的法子治它!”

这生动的一课,如同醍醐灌顶,让所有围观的学员都深受震撼。他们看着屏幕上那条来之不易的稳定曲线,看着陈强臂膀上那枚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的红袖标,对“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的“筋骨”精神,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

与此同时,“星火课堂”的大活动室里,气氛却截然不同。

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只有低低的啜泣声和温柔的劝慰。来自东北某老矿区的一位姓刘的大姐,正捂着脸,肩膀微微耸动。她刚刚在“灾后心理疏导”的情景模拟中,扮演一位因矿难失去丈夫的家属,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真实的遭遇,情绪瞬间崩溃。 “刘大姐… 别憋着,哭出来… 哭出来好受点…”李秀兰坐在她身边,轻轻拍着她的背,声音温柔得像炉火。 春梅和桂香也围在一旁,递上热水,眼神里满是心疼和共情。其他参与模拟的学员,也都沉默着,感同身受。

“李… 李老师…”刘大姐抬起泪眼婆娑的脸,声音哽咽,“道理俺都懂… 互助队也好,‘安全岛’也好… 可这心里的窟窿… 它堵不上啊!看见别人家男人下班回来,听见娃娃喊爸爸… 俺这心… 就跟刀剜似的…” “大姐,”李秀兰握住她冰凉的手,目光温暖而坚定,“心里的窟窿,不是靠堵的,是靠暖的,靠慢慢长的。疼,是真疼,这谁也替不了你。可咱们不能总一个人捂着,越捂越冷。”她指了指周围的其他学员,“你看,这里有晋北的郭大嫂,有西南的杨妹子… 她们有的也经历过难处。咱们聚在一起,不是比惨,是互相取暖。你难受了,就跟姐妹们说说,哭一场;她们有事了,你也搭把手。日子长了,这心里的寒气,就能被姐妹们的热气,一点点焐化了。”

她的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炉火一样,带着真实的温度。郭大嫂也坐过来,用带着晋北口音的朴实话语,讲述自己当初如何在家属姐妹们的帮衬下,一步步走出阴影,重新撑起家。其他学员也纷纷分享自己矿区互助的暖心小事。

活动室里,啜泣声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声的慰藉和彼此支撑的力量。刘大姐擦干眼泪,虽然依旧悲伤,但眼神里多了一丝光亮:“李老师… 郭大嫂… 姐妹们… 谢谢你们… 俺… 俺回去,也试着… 试着把咱们矿的姐妹们拢起来… 这日子… 总得过下去…”

李秀兰看着她,心中既酸楚又欣慰。她知道,“星网”的温暖,不仅要照亮日常的安全,更要抚慰那些被灾难撕裂的心灵创伤。这堂意外的“课”,比任何预设的剧本都更深刻。

307房间,炉火跳跃。

己是深夜,陈强和马副矿长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陈强脸上带着攻克技术难题后的释然,马副矿长则是一脸兴奋,还在回味刚才那场“实战”。 “当家的,回来了?”李秀兰放下手中正在修改的教案,“听安儿说,你们今天把西南的‘邪性’信号给降住了?” “嗯,”陈强坐到炉边,接过妻子递来的热水,“用了赵师傅的‘笨’办法,加了点新想法,成了。”他看向马副矿长,“老马今天也出了大力。” 马副矿长摆摆手,脸上是少有的畅快:“跟着陈工学,长本事!这‘筋骨’之道,越琢磨越有味儿!”

李秀兰也说起“星火课堂”里刘大姐的事:“…推广‘星网’,光教法子不行,还得暖人心。有些伤疤,得慢慢揭,慢慢捂。” 陈强点点头,看着妻子在灯下略显疲惫却依旧温婉的侧脸,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的“筋骨”在灯火通明的学堂里攻克技术堡垒,妻子的“星火”则在温暖的课堂里抚慰着人心的冻土。守护的路,从来都不止于技术。

“妈妈!”陈安揉着眼睛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他最新的画,“我画了‘学习屋’的晚上!” 画上,“筋骨学堂”和“星火课堂”灯火通明。筋骨学堂里,画着爸爸(陈强)和马伯伯(马副矿长)围着一台发光的机器(信号接收器),机器屏幕上画着一条清晰的线(信号)。星火课堂里,画着妈妈(李秀兰)和许多阿姨围坐在一起,中间画着一个流泪的阿姨(刘大姐),但阿姨身边有许多温暖的小火苗(代表安慰)。天上那颗最大的星星(赵爷爷),光芒照耀着两座灯火通明的房子。

“爸爸在抓‘坏信号’,妈妈在帮阿姨擦眼泪!”陈安指着画解释道。 陈强和李秀兰看着儿子的画,相视一笑。灯火通明的“黄埔”夜,既有技术的攻坚,也有人心的救赎。赵师傅的“筋骨”与炉火的“星火”,在这不眠的灯火中,共同书写着守护的新篇章。

灯火通明的“黄埔”夜,技术攻坚的锋芒与人情暖流的慰藉交织。陈强在“筋骨学堂”以“加权去噪”的巧思降服“邪性”信号,油污的双手是智慧的勋章;李秀兰在“星火课堂”用炉火的温度融化冻土般的创伤,温柔的抚慰是治愈的良方。陈安的新画捕捉下这双重的守护,清晰的信号线与温暖的小火苗在星光下交相辉映。马副矿长在实战中蜕变,眼神里的求知欲是传承的火种;刘大姐在泪水中寻得支撑,眼角的微光是新生的希望。井下的难题在模拟器中找到答案,心灵的创痛在倾诉中获得纾解。赵师傅的锉刀在图纸旁沉默守望,他的精神在灯火中薪火相传。长夜未央,但灯火不灭,守护不息,前路虽艰,却因这“筋骨”与“星火”的双重淬炼,而愈发光明可期。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9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