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铁网”扬名与“星火”燎原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6章 “铁网”扬名与“星火”燎原

 

煤炭部考察团的到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在红旗煤矿激起了前所未有的波澜。几辆沾满长途风尘的吉普车停在矿部楼前,车门打开,下来的不仅有部里的领导,更有几位戴着眼镜、气质儒雅却目光锐利的技术专家。他们此行,专为那己在煤炭系统内部悄然传开的“铁网”系统而来。

矿长、马副矿长等人早己等候多时,脸上带着紧张与期待交织的神情。陈强站在人群稍后,臂膀上的红袖标洗得发白,却异常挺括。他手里紧紧攥着汇报材料的卷宗,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汇报,这是赵师傅的“筋骨”之道,是他们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心血,第一次接受最高级别的审视。

南二采区入口,封锁线早己撤除,但气氛却比封锁时更加肃穆。

考察团成员换上矿工服,戴上矿灯和安全帽。陈强亲自带队,引着众人步入幽深的巷道。空气里弥漫着熟悉的潮湿煤尘味和淡淡的硫磺气息。考察团成员的目光如同探照灯,扫过巷壁、顶板、设备,最终聚焦在那些固定在支架上、毫不起眼的“铁疙瘩”——“铁网”的监测节点。

“陈强同志,请介绍一下系统原理和运行情况。”带队的部里领导声音沉稳,目光如炬。 陈强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激荡。他没有立刻展开技术术语,而是走到一个监测节点旁,矿灯光柱照亮了那冰冷的金属外壳。 “各位领导,专家,”他的声音在巷道里清晰回荡,“这套‘铁网’,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的根,扎在我们红旗煤矿一位老工人——赵铁柱师傅一辈子的经验里。”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赵师傅有双‘金手指’,能摸出机器的‘暗疾’,能听出瓦斯的‘脾气’。他常说,井下安全,靠的是‘筋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机器设备,更是看不见、却实实在在的岩层应力、气体变化。”

他指向节点外壳:“这个‘铁疙瘩’,就是赵师傅‘筋骨’之道的延伸。它里面,装着‘耳朵’(声波传感器),学着赵师傅‘听音辨症’;装着‘鼻子’(气体传感器),学着赵师傅‘闻味识险’;还装着‘手指’(压力传感器),学着赵师傅‘摸脉知变’!”他的话语朴实却充满力量,将深奥的技术与最基层的智慧紧密相连。

他引领考察团来到指挥部。巨大的监控屏幕上,“铁网”覆盖的南二采区如同一个透明的立体模型,无数光点闪烁,数据流如同生命线般跳动。陈强调出F9区域那次黄色预警的记录,详细讲解了预警触发、分析判断、应急处置的全过程。 “预警提前量?” “平均十分钟以上,关键区域可达十五分钟。” “误报率?” “试运行三个月,三级以上预警准确率92%,无漏报。” “抗干扰能力?” “井下风流、机械震动、电磁干扰… 都经过了针对性算法优化和硬件防护。”

数据详实,案例清晰。考察团的技术专家们围在屏幕前,低声交流,眼神从最初的审视,逐渐变为惊讶,最终化为由衷的赞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指着屏幕上代表压力变化的曲线,感慨道:“将岩层应力与瓦斯运移关联建模… 这是开创性的思路!这思路… 是从基层实践中来的?”

“是,”陈强郑重回答,再次提及赵师傅,“是赵师傅用生命最后的力气,点醒了我们‘顶板压力’这个关键!没有他的经验指引,我们可能还在迷宫里打转。”

307房间,炉火温暖,却弥漫着另一种紧张。

李秀兰知道今天对丈夫、对矿上意味着什么。她没去现场,而是将心神都放在了另一件事上——那本刚刚装订好的《赵爷爷的安全故事会》。吴老师、张嫂、王姐都在,她们正在赶制第二批册子,准备分发给矿区的孩子们。

“秀兰,部里领导真能看上咱们这‘土办法’编的书?”张嫂一边裁纸,一边有些忐忑地问。 “是不是‘土办法’,得看有没有用。”李秀兰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她拿起一本册子,翻到“煤壁出汗如泪多”那页,上面是陈安画的煤壁渗水的小人儿,“赵师傅的经验,是金子。咱们把它变成孩子们能懂的故事、图画、儿歌,就是要把这金子,种到他们心里去。安全这根弦,得从小绷紧!”

她的话,让姐妹们安心不少。陈安则趴在桌上,认真地画着一幅新画:许多小朋友手拉手围着一个大大的、发光的“铁网”,网上挂着许多小星星。他画的是“铁网”守护小朋友。

矿部会议室,气氛热烈。

考察团成员与矿领导、技术骨干的座谈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专家们的问题尖锐而深入,陈强和他的团队一一解答,条理清晰,数据扎实。当汇报接近尾声时,陈强没有忘记李秀兰的嘱托。他拿出那本《赵爷爷的安全故事会》,轻轻放在会议桌上。

“各位领导,专家,”陈强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技术手段很重要,但安全的根基,在人,在意识。这是我们矿家属协管队,在赵师傅经验基础上,为孩子们编写的安全启蒙读物。我们相信,安全的‘星火’,得从娃娃点起。”

这本装帧朴素、充满童趣的小册子,在一堆技术报告和图纸中显得格外特别。部里领导好奇地拿起,翻看起来。当他看到陈安画的“气味发甜似烂果”那个捂着鼻子的小人儿,看到“听到怪声报大人”的儿歌时,严肃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好!这个好!”领导合上册子,赞许地点头,“安全文化,安全教育,就得这样!生动形象,入脑入心!陈强同志,你们矿,不仅在技术上走在了前面,在安全文化建设上,也很有想法!这本册子,能送我一本吗?我带回去,让部里的同志们也看看!”

陈强心中一块石头落地,连忙应道:“当然可以!我们正在加印!”

考察结束,临行前。

部里领导握着矿长和陈强的手,语气郑重:“红旗煤矿的‘铁网’系统,是煤矿安全监测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尤其是将多源信息融合、将基层经验与现代技术结合的理念,非常有价值!部里会全力支持你们继续完善、优化!尽快形成可推广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陈强臂膀上那枚鲜红的袖标上:“还有你们的安全文化建设,尤其是这本小册子(他扬了扬手中的《赵爷爷的安全故事会》),思路很好!部里会考虑,在合适的时机,向全国煤炭系统推广你们的经验!安全,是技术,更是人心!你们… 抓住了根本!”

车队驶离矿区,卷起一路烟尘。矿长激动地拍着陈强的肩膀,久久说不出话。马副矿长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陈强站在原地,望着远去的车队,心中百感交集。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那里,赵师傅那把冰冷的锉刀,仿佛也带上了一丝暖意。

他回到307时,炉火正旺。李秀兰迎上来,眼中带着询问。 “成了,”陈强握住妻子的手,声音带着疲惫却无比明亮,“‘铁网’… 部里认可了!要推广!你那本小册子… 领导也要带回去!” 李秀兰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如同炉火跳跃的光芒。她拿起桌上那本《赵爷爷的安全故事会》,轻轻抚摸着封面。 “赵师傅的‘筋骨’… 真的传出去了。”她轻声说。 陈安则献宝似的举起他新画的画——那幅小朋友围着发光“铁网”的画,画的一角,还多了一本小小的、发光的书。 “爸爸,妈妈,看!赵爷爷的书,也会发光!”

“铁网”之名随考察团的车轮传向更广阔的天地,冰冷的监测系统承载着“筋骨”之道的荣光;“星火”之书在领导手中翻动,稚嫩的画页蕴含着燎原的希望。陈强站在矿区的晚风中,臂膀上的红袖标映照着远山的轮廓,口袋里的锉刀与心头的重担一同落地;李秀兰在炉火边着画册的封面,油墨的清香里沉淀着岁月的温度。陈安的画纸上,发光的“铁网”与发光的书本交织成温暖的图腾。矿井深处,“铁网”的每一次数据跳动都在书写行业的新篇;307房间的每一次翻书声都在播撒未来的种子。赵师傅的“金手指”化作锉刀嵌入指挥中心,他的经验化作故事走进千万孩童的梦乡。守护的炬火,己从幽深的巷道燃向广袤的山河,从冰冷的钢铁燃向温暖的人心。前路依旧漫长,但光明的方向,从未如此清晰。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7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