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铁网”织就与“星火”燎原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5章 “铁网”织就与“星火”燎原

 

D5区域顶板隐患的成功预警,如同在沉闷的硝烟中炸响一声惊雷,彻底证明了“铁网”系统的价值!它不仅能嗅到瓦斯的“味道”,更能摸到岩层“筋骨”的异常!这不再仅仅是针对瓦斯的“耳朵”和“鼻子”,而是覆盖整个南二采区、感知全方位风险的“神经末梢”!

指挥部里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劫后余生的振奋和对新技术的巨大信心。矿长用力拍着陈强的肩膀,声音激动:“好!好一个‘铁网’!陈强同志!赵师傅… 赵师傅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马副矿长也罕见地没有唱反调,只是看着屏幕上那代表D5区域压力己稳定下来的曲线,重重地点了点头。

陈强脸上却并无太多喜色。他默默收回口袋里的锉刀,那冰冷的金属己被掌心的温度焐热。他看着屏幕上代表各个监测点的、如同星辰般闪烁的信号标记,看着那些交织的数据流,心中沉甸甸的。预警成功只是开始,如何让这张“铁网”真正成为守护矿工生命的“筋骨”,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矿长,预警只是第一步。”陈强的声音沉稳而清晰,“‘铁网’需要完善!传感器需要更稳定、更耐用!数据传输需要更可靠!最重要的是,预警模型需要海量的井下真实数据来喂养、来训练!我们需要时间!需要实战!”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请求,以南二采区为试点,全面部署‘铁网’系统!与传统监测手段并行运行!收集数据,优化系统,验证可靠性!为最终… 在全矿、甚至更广范围推广,打下基础!”

这一次,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矿长当场拍板:“同意!南二采区,就是‘铁网’的第一个家!陈强同志,你全权负责!矿上资源,全力保障!”

307房间,悲伤的氛围被一种带着温度的纪念悄然取代。

赵铁柱师傅的葬礼简单而隆重。矿工们自发地排成长队,臂缠黑纱,默默地送这位老匠人最后一程。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一双“金手指”和一颗赤诚的心,守护了无数矿工的安全,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点燃了技术革新的火种。

葬礼过后,李秀兰将赵师傅留下的那把小锉刀和那本泛黄的笔记,用一块干净的红布仔细包好,放在了家中最显眼的柜子上。旁边,是陈安画的那幅“守护星落在锉刀上”的画。

“赵爷爷变成星星了,”陈安仰着小脸,对摇篮里的妹妹陈宁说,“他住在锉刀里,还在保护爸爸,保护大家。” 陈宁咿咿呀呀地挥舞着小手,似乎听懂了哥哥的话。

李秀兰看着这一幕,心中酸楚与温暖交织。她拿起那本笔记,翻看着里面那些歪歪扭扭却充满智慧的记录,再看看墙上那份凝聚了她心血的《特殊人群应急保障详册》,一个念头悄然浮现。

“姐妹们,”她召集协管队,“赵师傅走了,但他的‘筋骨’之道,他的安全经,不能丢!咱们… 得把它传下去!传给孩子们!” “传?咋传?”张嫂问。 “把赵师傅笔记里那些‘土办法’,那些顺口溜,那些‘看、听、摸’的诀窍,”李秀兰的眼睛亮起来,“编成孩子们能懂的故事!画成画!编成儿歌!让安全的种子,从小就种在他们心里!”

她的提议立刻得到响应。吴老师负责文字润色,王姐负责收集整理赵师傅的“安全口诀”,张嫂负责组织孩子们排练。而陈安,则成了当仁不让的“小画家”,负责将那些“煤壁出汗”、“气味发甜”的抽象概念,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

炉火边,307房间再次变成了“创作工坊”。大人们讨论着,孩子们涂画着。李秀兰抱着陈宁,看着这温馨而充满意义的场景,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的“星网”,不仅要守护当下的平安,更要为未来播撒安全的“星火”!

南二采区深处,封锁线尚未完全解除,但一场静默的技术革命正在上演。

粗壮的铠装电缆如同黑色的藤蔓,沿着潮湿的巷壁延伸。防爆接线盒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在预定的节点位置。一个个包裹着传感器阵列的、被称为“铁蝙蝠”的监测终端,被固定在特制的支架上,如同警惕的哨兵,睁开了“眼睛”和“耳朵”。

陈强亲自带队,在关键节点安装调试。他臂膀上的红袖标沾满了新鲜的油污和煤尘。他半跪在冰冷的底板上,用扳手紧固着传感器腔室的最后一个螺栓,动作一丝不苟,如同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仪式。赵师傅那把锉刀,此刻就躺在他工具袋最顺手的位置。

“强哥,一号节点,自检通过!” “二号节点,信号稳定!” “三号节点,数据流接入正常!”

随着一个个节点的点亮,指挥部巨大的监控屏幕上,原本稀疏的信号标记逐渐增多、连线,最终形成了一张覆盖南二采区核心风险区域的、闪烁着稳定光芒的“铁网”!屏幕下方,是瀑布般流淌的实时数据——气体浓度、声波特征、压力变化、温度、湿度… 整个南二采区的“生命体征”,第一次如此清晰、如此立体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成了!”刘副科长激动地握紧了拳头。 陈强站起身,看着屏幕上那张由无数光点和数据流构成的“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仿佛看到赵师傅那双浑浊却锐利的眼睛,正透过这张“网”,注视着这片他牵挂了一辈子的黑色土地。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锉刀,冰冷的金属传递着一种跨越时空的慰藉。

“铁网”投入运行的第七天深夜。

指挥部里灯火通明。值班技术员紧盯着屏幕。突然! “警报!F9区域!压力异常波动!伴随特定频率声波信号!气体浓度… 同步抬升!幅度… 达到预设三级预警阈值!”技术员的声音带着紧张,却不再有慌乱。 “调取F9区域地质资料!”陈强立刻下令。 “F9… 顶板为泥岩夹薄层砂岩,下方有小型地质褶皱… 泄压后应力敏感区!”地质工程师快速回应。 “不是顶板离层… 是瓦斯!”陈强目光锐利,“‘铁网’模型分析!关联性!” “压力波动与气体浓度抬升高度关联!声波特征符合瓦斯运移模型!综合判断… 局部瓦斯富集,有异常涌出风险!建议… 建议等级:黄色预警(加强监测,准备干预)!”

“通知井下!F9区域!加强通风!巡检人员携带便携仪靠近观察!随时准备启动应急程序!”陈强命令清晰果断。 指令迅速传达。井下,带班队长的心依旧悬着,但有了之前的成功经验,他不再像无头苍蝇,而是按预案沉着指挥。通风量加大,便携仪读数被实时传回… “报告!F9区域风流末端,瓦斯浓度… 0.8%!在缓慢上升!” “继续监测!通风保持!” 十分钟后… “浓度稳定在0.85%!未继续上升!” “压力波动信号减弱!声波特征恢复正常!” “警报解除!风险可控!”

一次潜在的瓦斯异常涌出,被“铁网”提前预警,并被通风措施成功压制在萌芽状态!整个过程,紧张有序,有惊无险!

指挥部里爆发出压抑的欢呼!这一次,不再是劫后余生的庆幸,而是对这套系统强大能力的由衷赞叹!“铁网”初战告捷!它真正成为了矿工们在黑暗中洞察风险、守护生命的“火眼金睛”和“铜筋铁骨”!

几天后,矿上召开南二采区“铁网”系统阶段性总结暨赵铁柱同志追思会。

会场庄严肃穆。矿长亲自做报告,高度评价了“铁网”系统的成功应用和巨大价值,更深情缅怀了赵铁柱师傅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当报告提到赵师傅在生命最后时刻,用颤抖的手画出泄压“钥匙”、写下“顶板压力”的关键指引时,台下许多人红了眼眶。

陈强作为技术负责人发言。他没有过多讲述技术细节,而是举起了手中那把赵师傅留下的、被擦得锃亮的小锉刀。 “这把锉刀,”陈强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是赵师傅的‘金手指’,是他留给我们的‘筋骨’之道。‘铁网’的成功,不是我们多厉害,是赵师傅的经验,是这片矿山的‘筋骨’,在给我们指路!这把锉刀,会一首放在‘铁网’的指挥中心!它会提醒我们,技术再先进,也不能忘了根本,不能忘了井下那些摸得着、看得见的‘筋骨’!”

他的话音落下,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掌声,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生者的激励,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会后,陈强回到307。

炉火温暖。李秀兰正拿着一本新装订好的小册子给陈安和陈宁看。册子封面上画着一个拿着锉刀的老爷爷(陈安画的),旁边写着《赵爷爷的安全故事会》。里面,是赵师傅笔记里的“土办法”变成的儿歌、故事和图画。

“爸爸!看!赵爷爷的书!”陈安献宝似的举着册子。 陈强接过,翻看着那些稚嫩却充满童真的图画和文字,再看看柜子上那块红布包裹的锉刀和笔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秀兰,”他握住妻子的手,目光温暖,“赵师傅的‘筋骨’… 咱们… 接住了。” “嗯,”李秀兰微笑着点头,眼中闪着光,“咱们的‘星火’… 也点着了。”

“铁网”在南二采区深处织就,冰冷的传感器阵列成为守护生命的“筋骨”;“星火”在孩子们心中点燃,稚嫩的画册传承着安全的真谛。陈强站在指挥中心,屏幕上闪烁的“铁网”是技术的丰碑,掌心锉刀的微温是精神的灯塔;李秀兰在炉火边翻开画册,油墨的清香与记忆的温度交织成未来的希望。柜子上,红布包裹的锉刀沉默如金,陈安的画纸上,老爷爷的笑容永恒如星。矿井深处,“铁网”的每一次脉动都回应着大地的呼吸,307房间的每一次翻书声都在续写守护的篇章。赵师傅走了,但他化作了这片土地上最坚韧的“筋骨”和最明亮的“星火”,在冰冷的钢铁与温暖的人心间,铸就了一条通往长治久安的道路。前路依旧漫长,但守护的炬火,己照亮了每一个角落。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7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