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部考察团的车轮卷起的烟尘尚未落定,一封盖着鲜红部委大印的加急电报,便如同插上了翅膀,飞抵红旗煤矿。电报内容言简意赅,却字字千钧:“着红旗煤矿陈强同志,携‘铁网’系统完整技术资料及核心团队,速赴京参加全国煤矿安全技术革新论证会暨‘铁网’系统专项评审。”
矿部楼前,电报在众人手中传阅,激起一片压抑的激动。矿长用力拍着陈强的肩膀,声音都有些发颤:“强子!机会!天大的机会!咱们红旗矿… 要露大脸了!”马副矿长也难得地没泼冷水,只是眼神复杂地看着陈强臂膀上那枚愈发显得沉甸甸的红袖标。
陈强捏着那份薄薄的电报纸,指尖能感受到纸张的粗糙和油墨的微凸。京城!论证会!专项评审!这几个字眼,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远非激动所能形容。这不是简单的汇报,是决定“铁网”能否成为全国标准的关键一役!是赵师傅的“筋骨”之道能否真正燎原的生死关口!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心绪,目光扫过身边同样激动又忐忑的技术团队:“兄弟们,收拾家伙!资料、图纸、数据记录… 一样不能少!咱们… 去京城!”
307房间,炉火跳跃,气氛却有些异样。
李秀兰默默地为陈强收拾着行装。厚实的棉大衣,洗得发白的工装,那本被翻得卷了边的《赵爷爷的安全故事会》样本,还有… 柜子上那块红布包裹的、赵师傅的锉刀和笔记。她小心翼翼地将红布包放进陈强那个用了多年的旧帆布提包里。
“当家的,”她将提包递给陈强,声音平静,却带着不易察觉的担忧,“京城… 不比矿上。说话办事… 多留神。” 陈强接过提包,沉甸甸的,仿佛装着整个矿山的重量。他握住妻子的手:“放心。‘铁网’是咱们的命根子,是赵师傅的心血,我知道轻重。”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摇篮里熟睡的女儿和正趴在桌上画画的儿子身上,“家里… 辛苦你了。”
“家里有我。”李秀兰的声音依旧平稳,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宁儿和安儿,我会看好。矿上的事,姐妹们也会帮衬。你只管… 去把赵师傅的‘筋骨’,把咱们的‘铁网’,稳稳当当地立起来!”
陈强深深看了妻子一眼,那眼神里有感激,有信任,更有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他弯下腰,亲了亲女儿熟睡的小脸,又揉了揉儿子的脑袋:“安儿,在家听妈妈话,帮妈妈看好妹妹。” 陈安抬起头,小脸上满是认真:“爸爸,我画了好多星星!都给你带上!让星星保护你去京城!”他献宝似的举起一叠画纸,上面画满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星星。
陈强心头一暖,接过那叠画纸,小心地放进提包,和红布包放在一起:“好!爸爸带上安儿的星星!有星星保护,爸爸什么都不怕!”
京城,煤炭部大楼。
肃穆的气氛与矿区的粗犷截然不同。走廊里铺着光洁的水磨石,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和纸张的味道。陈强和他的团队穿着浆洗得笔挺却依旧带着矿区烙印的工装,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进一间宽敞明亮的会议室。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己经坐满了人。有部里的领导,有来自各大设计院、研究院的专家学者,还有几位来自其他重点矿务局的代表。他们的目光,如同探照灯般聚焦在陈强和他身后略显局促的团队身上,带着审视、好奇,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质疑。
会议开始,气氛凝重。部里领导简要介绍了“铁网”系统在南二采区的应用成效和考察情况。轮到陈强汇报时,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他没有立刻走向讲台,而是先打开了那个旧帆布提包,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块红布包裹。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他一层层打开红布,露出了里面那把锉刀和那本泛黄的笔记。 “各位领导,专家,”陈强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响起,带着矿区特有的沉稳,“这套‘铁网’系统,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它的根,在这里。”他举起那把锉刀,“这是我们红旗煤矿一位老工人,赵铁柱师傅,用了大半辈子的工具。他用这‘金手指’,摸出了机器的‘暗疾’,听出了瓦斯的‘脾气’。”他又举起那本笔记,“这里面,记着他用血汗换来的经验,记着他对矿山‘筋骨’的理解。”
他将锉刀和笔记轻轻放在会议桌上,如同安放一件圣物:“‘铁网’,就是赵师傅‘筋骨’之道的延伸。我们做的,只是用现代技术,把他那些‘看、听、摸’的本事,装进了‘铁疙瘩’里。”
这番开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炫目的术语,只有最朴实的工具和最基层的智慧。会议室内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陈强这才走向讲台,打开厚厚的资料册。他的汇报,条理清晰,数据详实,但每一个技术亮点的背后,他都巧妙地与赵师傅笔记里的“土办法”相对应。讲“声波特征捕捉”,他说“这是学赵师傅‘听音辨症’”;讲“气体浓度关联”,他说“这是学赵师傅‘闻味识险’”;讲“压力变化预警”,他说“这是赵师傅用生命最后力气点醒我们的‘摸脉知变’!”
冰冷的传感器阵列,在他的讲述中,仿佛被注入了赵师傅的灵魂,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那些原本带着审视目光的专家,眼神渐渐变了,从质疑到思索,再到由衷的赞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感慨道:“技术是冰冷的,但根植于实践、服务于生命的创新,是有温度的!这套系统的设计理念… 很有启发性!”
红旗煤矿,307房间。
炉火噼啪作响。李秀兰抱着陈宁,陈安趴在桌上画画。桌上摊着几张信纸,是陈强从京城寄回来的第一封信。信里没提会议的紧张,只说了京城的见闻,说了专家们对《赵爷爷的安全故事会》很感兴趣,还特意提到:“安儿的星星画,我贴在宾馆房间的墙上了,晚上看着,就像看到你们一样。”
“妈妈,爸爸看到我的星星了吗?”陈安仰着小脸问。 “看到了,”李秀兰微笑着,指着信纸,“爸爸说,你的星星在保护他呢。” 陈安开心地笑了,拿起蜡笔,继续画起来。这一次,他画了一条长长的铁轨,铁轨上跑着一列火车,火车头上画着爸爸,火车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闪闪发光的“铁网”,网上挂满了小星星。火车驶向的地方,画着一座大大的房子(煤炭部),房子上也有一颗特别大的星星。
“妈妈,你看!”陈安举起画,“爸爸带着‘铁网’和星星去京城了!京城也有大星星!”
李秀兰看着儿子充满想象力的画,心中那份因丈夫远行而生的淡淡忧虑,被一种温暖的自豪感取代。她拿起信纸,又看了一遍,目光落在陈强那句“安儿的星星画,我贴在宾馆房间的墙上了”上,嘴角泛起温柔的笑意。
京城,论证会进入最关键的答辩环节。
质疑如同预料般汹涌而来。有专家对系统的长期稳定性表示担忧;有代表对井下复杂环境下的维护成本提出尖锐问题;更有来自技术实力雄厚矿务局的专家,对“铁网”核心算法的普适性提出挑战。
陈强站在答辩席上,臂膀上的红袖标在会议室的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他没有被尖锐的问题打乱阵脚,反而愈发沉稳。他拿起桌上那把赵师傅的锉刀,冰凉的触感让他心神一定。
“稳定性?”他从容回应,“我们南二采区‘铁网’己连续无故障运行超过120天,经历了泄压后复杂应力环境的考验!维护成本?我们采用模块化设计,关键部件冗余备份,井下维护工时比传统监测系统降低30%!至于算法普适性…”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位提问的专家,“‘铁网’的核心,不是一成不变的代码,而是基于多源信息融合和基层经验提炼的‘自适应模型’!它的‘筋骨’,是活的!能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开采工艺,像赵师傅的‘金手指’一样,去‘摸’、去‘学’、去‘适应’!”
他举起锉刀:“技术可以迭代,设备可以更新,但安全监测的‘筋骨’之道——对井下环境最本质规律的敬畏和把握,永远不会过时!‘铁网’,就是这种‘道’的载体!”
他的回答,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带着一种源自实践、淬炼于责任的强大底气。会议室内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位提问的专家,也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认可。
会议结束当晚,陈强回到宾馆房间。他疲惫地靠在椅子上,目光落在墙上贴着的那幅陈安画的、挂满星星的“铁网”火车上。他拿出提包,取出那本《赵爷爷的安全故事会》,轻轻翻开。昏黄的灯光下,陈安画的“煤壁出汗”小人儿和“气味发甜”捂鼻子的小人儿,显得格外生动。
他拿起笔,在信纸上写道: “秀兰,安儿,宁儿: 今日答辩,一切顺利。专家们认可了‘铁网’,更认可了赵师傅的‘筋骨’之道。安儿的星星,一首在墙上看着我。 京城很大,但我的心,在炉火边的家里。 快了,就快回来了。 强。”
京城论“网”,冰冷的答辩席上,锉刀与笔记成为最有力的证词;炉边数“星”,稚嫩的画笔下,铁轨与星河承载着最温暖的守望。陈强在宾馆的灯光下写下家书,信纸的沙沙声是归心的箭镞;李秀兰在炉火边读着来信,跳动的火焰映照着安宁的眉眼。陈安的画纸上,发光的“铁网”列车正驶向璀璨的星海,307房间的每一次呼吸都萦绕着千里之外的牵挂。赵师傅的“金手指”在部委的会议桌上沉默如金,他的经验在童书中绽放如花。技术的洪流与亲情的细流,在时代的轨道上奔涌向前,守护的炬火,己从幽深的巷道燃向国家的殿堂,从冰冷的钢铁燃向亿万家庭的期许。前路璀璨,归期可待。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7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