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用回风巷的黑暗仿佛被那一声微弱的“蝠鸣”刺穿,凝固的空气骤然流动起来。陈强挺首了因长久蹲伏而酸麻的腰背,矿灯的光柱扫过传感器冰冷的金属外壳,又投向操作台屏幕上那顽强跳动的信号尖峰。0.15%!便携式瓦斯检测仪的读数还在缓慢爬升,印证着“蝠耳”那近乎先知般的敏锐!
“记录!所有数据!环境参数、信号特征、变化曲线…一丝不漏!”陈强的声音透过防尘口罩,带着一种压抑的激动和不容置疑的威严。这不是欢呼的时刻,是收割这第一份来自黑暗深处真实“情报”的宝贵瞬间。
操作员的手指在记录仪的按键上飞快跳动,笔尖在坐标纸上沙沙作响,留下蜿蜒的墨迹。刘副科长和安全员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难以置信的震撼和随之而来的巨大期许。这不起眼的“铁疙瘩”,竟真能比人耳、比传统仪器更早地嗅到那无形杀机的逼近!
后续几天的井下实测,如同在刀尖上谨慎的舞蹈。陈强带着他的“蝠耳”,辗转于几条不同地质条件、不同通风状况的备用巷道。每一次下井,都是对设备极限的挑战,也是对心理承受力的考验。潮湿的煤尘试图堵塞传感器的微孔,剧烈的风流带来难以预测的噪音干扰,巷道深处未知的电磁场偶尔会扰乱精密的电路… 故障、误报、信号丢失,如同伺机而动的毒蛇,一次次袭来。
“强哥,接收端信号又淹没了!”
“滤波算法扛不住这段巷道的风流啸叫!”
“密封圈渗水了!得撤上去处理!”
挫折如同冰冷的巷道壁,不断挤压着希望的空间。但陈强像一块淬火的钢,每一次失败都让他眼中的光芒更加沉凝。他蹲在潮湿的底板,借着矿灯的光,用赵铁柱师傅留下的那把锉刀,小心翼翼地打磨着一个因震动而变形的接口;他彻夜翻阅笔记,在那些歪歪扭扭的“土法”旁,用铅笔写下新的算法构想;他反复对比井下捕捉到的“蝠鸣”信号与实验室数据,像最耐心的猎人,分析着噪音的“脚印”,寻找着过滤它们的路径。
“把主动发射的脉冲序列改成随机间隔!打乱噪音的节奏!”
“接收端增益动态调整!风流大时自动衰减!”
“密封结构重新设计!加双重O型圈,中间填充硅脂!”
他的指令一条条下达,带着井下泥土的腥气和油污的印记。每一次改进,都让“蝠耳”在黑暗中的“听力”更加清晰,更加稳定。当它终于在一条通风条件恶劣的老巷深处,提前传统传感器整整十分钟,捕捉到一次微小的、由岩层应力变化引发的瓦斯异常渗出趋势时,连最谨慎的安全员也忍不住用力挥了下拳头!
就在陈强为“蝠耳”在井下安家而奋战时,307房间的炉火边,李秀兰的“星斗”正被一颗颗纳入更广阔的夜空。
陈安那本画满了彩色逃生路线和集合点的“娃娃版”应急地图,被吴老师用蜡纸精心刻印出来。墨迹未干,就被张嫂、王姐等协管员们分发到矿区的每一户有孩子的家庭。图纸贴在墙上,压在玻璃板下,成了孩子们安全教育的新“绘本”。
“妈妈,这是我家!这是集合的大星星!”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指着地图,奶声奶气地对邻居王姐说。
“对!丫丫真聪明!记住路线,听到哨声就往‘大星星’跑!”王姐笑着夸奖。
李秀兰没有止步于此。邻省红星煤矿的应急演练经验反馈回来了,信中特别提到她们缺乏针对老人和特殊人群的细化方案。这像一根针,刺中了李秀兰的心。她的“星斗”网络,必须照亮每一个角落!
她召集协管队核心,在炉火边铺开了矿区的住户分布图。
“张大娘独居,腿脚不便,指定互助队员李虎,紧急情况五分钟内必须到位!”
“西区老刘有哮喘,应急包里必须常备喷雾,互助队员要会使用!”
“托儿所的孩子,演练时由阿姨统一带领,每人缝制带名字和血型的布条缝在衣领内侧!”
“聋哑的赵师傅家,”李秀兰的笔尖停在那间熟悉的平房位置,声音格外郑重,“光靠哨子不行!指定专人负责,用强光手电闪烁和特定手势作为紧急联络信号!”
她的方案细致入微,将冰冷的预案注入了人性的温度。每一个名字,每一个地址,每一种特殊需求,都被清晰地标注在分布图上,如同星图上的坐标。这份凝聚了“半边天”心血与智慧的《红旗煤矿家属区特殊人群应急保障详册》,被郑重地抄录数份,一份送矿应急指挥部备案,一份由吴老师保管,一份就贴在307房间的墙上,旁边是陈安画的“娃娃地图”和那本微缩的《安全明白手册》。
炉火映照着详册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和备注,也映照着李秀兰沉静而坚定的脸庞。她的“星斗”,不再只是指引方向的亮点,更是一张兜住生命、不让任何一人坠落的网。怀中的陈宁,伸出小手,好奇地触摸着墙上地图里那颗代表集合点的“大星星”,发出咿呀的笑声。
主井绞车房,巨大的卷扬机发出低沉的轰鸣。
陈强带着厚厚一沓实测数据和分析报告,站在矿长、马副矿长、刘副科长和几位资深机电工程师面前。他臂膀上的红袖标沾着新鲜的油污,脸上带着连日奋战的疲惫,但眼神却亮如星辰。
“…综上所述,”陈强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井下归来的硝烟气,“‘蝠耳’原型系统在复杂井下环境中,对低浓度瓦斯异常变化趋势的早期捕捉能力,己得到初步验证!其灵敏度、抗干扰能力虽需持续优化,但其预警价值毋庸置疑!”他举起一张记录着关键预警曲线的图纸,“这次在老巷的提前预警,为我们处置赢得了宝贵的十分钟!十分钟,在瓦斯面前,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他放下图纸,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马副矿长脸上:“马矿长,我知道您担心新技术不成熟。但安全不能等!唐山血的教训就在眼前!我请求,在通风条件相对较好、但地质活动监测显示有潜在瓦斯风险的南二采区回风巷,安装第一批三台‘蝠耳’监测点!与传统传感器并行运行,积累数据,验证可靠性!同时,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我牵头,全力解决密封、功耗、信号传输稳定性问题,为下一步推广铺路!”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只有卷扬机低沉的嗡鸣透过墙壁传来。马副矿长看着陈强手中那厚厚的数据,看着图纸上那条代表生命线的预警曲线,又想起演练时家属区那井然有序的撤离场景,想起唐山简报里那些因预警不及而逝去的生命… 他紧锁的眉头渐渐松开,最终,缓缓地、郑重地点了点头:
“陈强同志,数据说话。这‘蝠耳’… 确实有独到之处!你的请求,我同意!南二采区试点安装,务必确保安全!技术攻关,矿上全力支持!”
夜色再次笼罩矿区。
陈强拖着疲惫却无比踏实的身体回到307。炉火温暖,饭菜飘香。李秀兰抱着陈宁迎上来,没有多问,只是接过他沾满煤尘的工装外套。陈安献宝似的举着自己新画的“安全画”——一个小朋友指着瓦斯警示牌,旁边写着:“怪味道,像烂果,快报告,不能拖!”
陈强看着儿子稚嫩的画作,再看看墙上那份贴着的、密密麻麻写满名字和备注的《特殊人群应急保障详册》,最后目光落在妻子温柔而坚定的眼眸中。他走到墙边,手指轻轻拂过详册上“赵铁柱”的名字,又落在旁边地图上那颗醒目的“大星星”上。
“当家的,南二采区…定了?”李秀兰轻声问。
“定了。”陈强点头,声音带着沙哑却充满力量,“‘蝠耳’…要去它该站岗的地方了。”
他顿了顿,看着墙上交织的图纸、详册、手册,看着炉火边安然成长的儿女,一股深沉而温暖的力量包裹了他:
“井下的‘耳朵’要立起来,家里的‘星斗’… 也一颗没落下。”
“这路,还长。”他握住妻子的手,目光坚定,“咱们… 一起走。”
“蝠耳”在深巷找到了哨位,沉默地倾听着地心深处的低语;“星斗”在详册上安家,无声地守护着万家灯火的安宁。陈强粗糙的手指划过详册上赵师傅的名字,仿佛触摸着传承的印记。炉火跳跃,将墙上交织的图纸、手册、星图映照得一片暖红,如同这片黑色土地上,用技术、责任与深沉的爱共同绘就的、通往安宁未来的导航图。窗外的矿山,在静谧的夜色中,井架巍然,铁臂安澜,仿佛正以它特有的、沉稳有力的心跳,回应着这份属于井巷与家园的、永不落幕的守护誓言。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6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