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翼巷道的演练硝烟尚未散尽,欢呼的回响还在井壁间碰撞,陈强心中的那根弦却绷得更紧了。演练的成功证明了应急体系的可靠,但那终究是“己知”的危机。真正的威胁,如同赵师傅笔记里描述的“暗疾”,往往蛰伏在平静之下,无声无息。他手中那台捕捉到第一缕“蝠音”的雏形传感器,如同初生的婴孩,急需在真实的井下环境中,接受黑暗与未知的考验。
矿长办公室,气氛凝重中带着一丝破釜沉舟的决绝。
“陈强同志,你确定要下井实测?”马副矿长眉头紧锁,手指敲着桌面,“这玩意儿…毕竟还在试验阶段,井下环境复杂,万一…”
“矿长,马矿长,”陈强站得笔首,臂膀上的红袖标洗得发白,眼神却亮得灼人,“地面模拟做得再好,也是温室里的花。‘蝠耳’能不能真当矿工的‘耳朵’,得放到它该待的地方去听!唐山…等不起!井下的兄弟…更等不起!”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压下了马副矿长的疑虑。
矿长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陈强手中那台用防水油布仔细包裹、连接着复杂线缆的仪器,又看了看陈强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坚定,最终重重拍板:“好!特批!选低瓦斯、通风良好的备用回风巷进行首次井下实测!刘副科长带队,安全科全程监护!陈强,你给我记住,安全第一!仪器可以毁,数据可以丢,人,必须给我全须全尾地回来!”
幽深的备用回风巷,远离主采区的喧嚣。
巷壁潮湿冰冷,渗水沿着岩缝滴落,发出单调的“滴答”声。防爆矿灯的光柱刺破浓稠的黑暗,照亮前方湿滑的轨道和布满煤尘的巷壁。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淡淡的煤尘味和一种井下特有的、混合着岩石与机械的冰冷气息。
陈强半蹲在巷道一侧,小心翼翼地将“蝠耳”传感器的主体——那个包裹着压电陶瓷片和麦克风的金属腔室,固定在预先选好的支架上。冰冷的金属触感透过手套传来。助手紧张地连接着线缆,将信号线引向后方十几米外临时搭建的、放置着笨重信号处理主机和记录仪的操作台。刘副科长和安全员手持瓦斯检测仪,警惕地扫视着西周,矿灯的光束如同探照灯,在黑暗中不安地晃动。
“强哥,线路检查完毕!”
“主机预热正常!”
“环境参数记录:温度18℃,湿度85%,风流0.8米/秒,瓦斯浓度0.12%…稳定。”
陈强深吸一口气,井下特有的、带着湿冷煤尘的空气涌入肺腑。他最后检查了一遍传感器固定情况,对着操作台方向打了个手势:“启动‘蝠耳’!开始基线数据采集!”
嗡——
一阵极其轻微、几乎被巷道背景噪音淹没的高频嗡鸣声从传感器方向传来(人耳几乎不可闻)。操作台的示波器屏幕上,代表背景噪音的绿色光带剧烈地翻滚着,如同沸腾的墨绿色海洋。频谱分析仪的界面上,各种频率的噪声信号杂乱无章地堆叠。
“信号淹没…信噪比太低…”操作员的声音带着失望。
“别急!”陈强的声音透过防尘口罩传来,异常沉稳,“启动主动发射!频率…设定在预设的‘敏感窗’!发射功率…逐步提升!”
指令下达。传感器腔室内,肉眼不可见的超声波脉冲被激发,射向前方的黑暗。操作台屏幕上,代表主动发射信号的标记亮起。陈强屏住呼吸,紧紧盯着接收信号的示波器。
绿色的光带依旧狂躁,但在那混沌的噪音背景中,似乎…多了一丝极其微弱的、规律的涟漪?像投入狂涛中的一颗小石子激起的微澜,稍纵即逝。
“有…有反应吗?”刘副科长凑过来,声音压得极低。
“太弱…干扰太大…”操作员紧盯着屏幕,额头冒汗。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巷道里只有滴水的“滴答”声、通风的“呼呼”声、以及仪器发出的微弱嗡鸣。压抑的等待如同沉重的岩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希望的火苗在巨大的噪音干扰下,仿佛随时会熄灭。
307房间,炉火温暖,却驱不散李秀兰眉宇间的一丝忧色。
陈安趴在桌上,认真地在一张大大的矿区平面图上,用彩色蜡笔描绘着清晰的逃生路线和醒目的集合点标识。这是李秀兰交给他的新任务——绘制更精细的“娃娃版”应急地图。
“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陈安画完一条路线,抬头问。
“快了,安儿,爸爸在井下做很重要的事。”李秀兰抱着陈宁,轻轻拍抚着。小家伙似乎有些不安,咿咿呀呀地扭动着。
桌上摊着几份邻矿寄来的感谢信和她们模仿制定的应急方案。李秀兰的目光却不时飘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她知道丈夫此刻在幽深的巷道里,与无形的危险和未知的技术搏斗。演练成功的喜悦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更深沉的牵挂。她拿起笔,在灯下继续完善着那份“家庭应急药箱”的清单,将“硝酸甘油(心脏病)”、“哮喘喷雾”等特殊药品的储备和标识要求,一项项补充进去。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远方亲人的祈愿。
“秀兰,”吴老师推门进来,带来一股寒气,“互助队名单和片区责任图弄好了,你看看。”
李秀兰接过,仔细审阅。名单上每个名字后面,都标注着负责帮扶的老人或特殊家庭地址。
“好,吴老师,辛苦。”她点点头,目光扫过名单,又落在陈安画的应急地图上,“等安儿画完,咱们印出来,每家发一份。大人小孩,都得把逃生的路,刻在脑子里。”
炉火噼啪,映照着李秀兰沉静的侧影和陈安专注的小脸。安全的网络,在炉火边一针一线地编织,愈发细密坚韧。怀中的陈宁渐渐安静下来,乌溜溜的大眼睛望着炉火跳跃的光影,仿佛在数着那温暖跳动的“星斗”。
备用回风巷,压抑的等待几乎让人窒息。
陈强半跪在冰冷的巷道底板上,耳朵几乎贴在传感器外壳上,试图捕捉那理论上存在、却淹没在噪音洪流中的“蝠鸣”。赵师傅笔记里那句“其声如细哨”在脑海中回响。他闭上眼,排除视觉干扰,将全部心神凝聚在听觉上。
滴答… 呼呼… 嗡…
滴答… 呼呼… 嗡…
…
一种极其细微的、不同于背景噪音的、带着某种奇特韵律的“滋…滋…”声,如同最纤细的钢丝被轻轻拨动,断断续续地钻入他的耳膜!这声音… 与实验室里捕捉到的信号偏移特征频率隐隐吻合!
“听到了!”陈强猛地睁开眼,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调整接收增益!聚焦频率!就在那个频段!”
操作员精神一振,手指飞快地在仪器面板上操作。示波器屏幕上,代表接收信号的绿色光带被强行“拉”大,复杂的滤波算法被激活!频谱分析仪上,一个原本被淹没在噪声中的、微弱的尖峰,如同黑暗中的萤火虫,顽强地凸显出来!随着陈强指示的频率被锁定,那个尖峰的幅度,在屏幕上清晰地、稳定地… 升高了!
“信号!强哥!捕捉到特征信号了!幅度在提升!”操作员的声音因激动而变调。
“环境瓦斯浓度?”陈强急问。
安全员立刻查看手中的便携式检测仪,声音带着难以置信:“0.13%… 0.14%… 0.15%!在缓慢上升!‘蝠耳’比传统传感器…更早捕捉到了变化趋势!”
成功了!
深沉的巷道里,没有欢呼,只有沉重的呼吸和仪器发出的、代表着希望的低沉嗡鸣。陈强缓缓站起身,冰凉的巷道底板透过胶靴传来寒意,但他的心却如同被点燃的矿灯,炽热滚烫!他成功了!在井下这片最真实、最严酷的战场上,“蝠耳”捕捉到了那代表无形杀机悄然逼近的第一声“蝠鸣”!赵师傅撒下的种子,在黑暗的矿井深处,发出了守护生命的初啼!
他抬起头,矿灯的光柱刺破黑暗,仿佛要穿透厚重的岩层,望向家的方向。炉火边的妻子,是否也在数着“星斗”,等待着他的平安归讯?深巷听“蝠鸣”,炉边数“星斗”,守护的信念跨越黑暗,在冰冷的岩石与温暖的炉火间,无声地共鸣。前路依然漫长,但这第一声穿越噪音的“鸣响”,如同划破暗夜的流星,照亮了通往更安全未来的征途。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6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