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笔记里的“暗疾”与炉火边的“新芽”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1章 笔记里的“暗疾”与炉火边的“新芽”

 

陈宁抓周的小手,一手紧攥着乌黑的扳手模型,一手牢牢抓着微缩的《安全明白手册》,这充满象征意味的画面,如同在307房间投下了一颗种子,悄然生根。泛黄的维修笔记和锉亮的“金手指”静静地躺在红布上,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厚重。喧嚣散去,炉火噼啪,生活的河流裹挟着那份沉甸甸的托付,继续向前奔涌。

陈强没有将赵铁柱师傅的笔记束之高阁。那本浸透了机油味、写满了“土法真经”的牛皮纸本子,成了他案头最常翻阅的“秘籍”。绞车安全监控系统在主井的成功运行只是开始,副井的改造、全矿电机车的深度维护、甚至其他关键设备的预防性检修,都排上了日程。每一次面对复杂的图纸或棘手的故障,他都会习惯性地翻开那本笔记。

这天,维修班报告,西三采区一台新引进的液压支柱初撑力总是不稳,反复调试效果不佳。技术员对照着说明书和图纸,满头大汗,找不出症结。

陈强赶到现场,巨大的液压支柱像沉默的巨人矗立在巷道里。他绕着设备走了一圈,手指拂过冰冷的阀组和粗壮的油缸,眉头微蹙。没有明显的泄露,电路也正常。他蹲下身,目光落在油缸底部一个不起眼的泄压阀接口上,接口边缘似乎有一圈极其细微的、不易察觉的油渍。

他脑中电光火石般闪过赵师傅笔记里的一页!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液压无力动作慢,油脏阀堵滤网拦。”旁边还画了个泄压阀的简图,标注着:“此处密封胶圈老化,渗油如‘出汗’,压力泄,力不足!”

“拆泄压阀!检查密封胶圈!”陈强沉声下令。

维修工依言拆开。果然!里面的密封胶圈己经老化变形,边缘甚至出现了细微的裂口!微小的渗漏,在高压下不断泄压,导致支柱初撑力始终达不到要求!

“神了!陈组长!您咋知道是这儿?”维修工一脸佩服。

陈强没说话,只是拍了拍口袋里那本硬硬的笔记。赵师傅的“金手指”虽己归鞘,但这双洞察“暗疾”的“心眼”,却通过这本笔记,无声地指引着他。

李秀兰的战场,也从307的炉火边,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

邻省红星煤矿派来的学习团,点名要听李秀兰介绍“安全积分制”和家属协管队的经验。矿上安排她带队过去交流几天。这是她第一次独自带着还在吃奶的陈宁出远门。

“当家的,宁儿还小,路上颠簸…”李秀兰看着摇篮里咿呀的女儿,有些犹豫。

陈强放下手中的笔记,走到摇篮边,看着女儿纯净的眼睛,又看看妻子臂上那枚鲜亮的“安全协管员”袖标,笑了:“怕啥?咱们宁儿抓周都抓了‘安全手册’,天生就是跟着妈妈‘吹哨子’的料!正好带她出去见见世面,看看别的矿是啥样!”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鼓励:“秀兰,去吧!把咱们的‘土疙瘩’经验,好好讲给他们听!让安全的‘哨音’,吹得更远!家里有张嫂她们,安儿你放心!”

李秀兰看着丈夫眼中毫无保留的支持,心中那点忐忑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感。她用力点头:“嗯!我去!”

红星煤矿的招待所条件简陋,但李秀兰抱着陈宁,站在简陋的会议室讲台上,面对台下几十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那份源自矿区的朴实力量再次充盈了她。她没有讲稿,就抱着女儿,像在自家炕头拉家常一样,讲红旗矿的姐妹们怎么“碎碎念”,怎么用“积分”调动积极性,怎么把安全的“经”念到人心坎里去。她讲张嫂堵工棚门,讲王姐纳鞋底劝酒,讲自己抱着孩子去矿灯房… 讲到生动处,怀里的陈宁还适时地咿呀两声,引得全场善意的笑声,气氛格外融洽。

“姐妹们,安全这事儿,没啥高深的,”李秀兰最后总结,声音清晰有力,“就是把心放进去,把眼睛擦亮,把嘴皮子磨勤快!咱们当家的在井下‘磨筋骨’,咱们在家属区‘吹哨子’,里外拧成一股绳,这安全的‘大堤’,才冲不垮!”

她的讲述,带着奶香和烟火气,却字字珠玑,首击人心。红星煤矿的工会主席激动地握着她的手:“李秀兰同志!太感谢了!你们这‘土办法’,接地气,有温度!我们一定好好学,让红星的‘半边天’也动起来!”

就在李秀兰带着陈宁在外“传经”时,307房间的炉火边,另一颗“新芽”也在悄然萌发。

陈安放学回家,不像往常一样立刻跑出去疯玩,而是趴在饭桌上,面前摊开一本崭新的图画本。他咬着铅笔头,小眉头紧锁,似乎在努力构思着什么。

“安儿,画啥呢?”张嫂过来送晚饭,好奇地问。

陈安抬起头,乌溜溜的大眼睛闪着光:“张婶,我在画新的‘安全画’!给妹妹那本手册加几页!”

“哦?加啥内容?”张嫂来了兴趣。

“加…加小朋友的!”陈安挺起小胸脯,“画小朋友不能去煤堆玩,会塌!画不能乱动爸爸的工具箱,会夹手!画看到井口要绕开走,有火车!画…画要是闻到怪味,要像妈妈教的那样,赶紧跑回家告诉大人!”

他一口气说完,小脸因为兴奋而发红。张嫂听得眼睛发亮,用力拍了下大腿:“哎呦!我的好安儿!这主意太棒了!你这画出来,就是咱们矿上的‘娃娃安全经’啊!比你妈那本还全乎!”

得到鼓励的陈安,立刻埋头画起来。他用稚嫩的笔触,画着胖乎乎的小朋友远离危险的场景,旁边歪歪扭扭地配上自己编的顺口溜:

“小煤堆,像小山,爬上去玩会塌翻!”

“工具箱,爸爸宝,乱摸乱碰可不好!”

“大井口,火车跑,离得远远要记牢!”

“怪味道,鼻子灵,撒腿回家报大人!”

张嫂看着,啧啧称奇,立刻跑去把吴老师和王姐也叫了来。几个大人围着陈安,你一言我一语地帮着完善。小小的饭桌,变成了儿童安全教育的“创作工坊”。炉火映照着陈安专注的小脸,也映照着大人们眼中欣慰的光芒。安全的种子,不仅在家属心中发芽,更在下一代纯净的心田里,悄然播撒。

深夜,陈强在灯下研究一份关于井下瓦斯智能监测的初步构想。

桌上摊着复杂的电路图,旁边放着赵师傅的笔记。他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快速演算,时而又翻开笔记,对照着里面关于“瓦斯异常征兆”的“土法”描述:“气味发甜似烂果,煤壁‘出汗’如泪多,风流停滞温度升,十有八九瓦斯凶!”

如何将这种经验性的“征兆”,转化为传感器可捕捉的、可量化的数据?如何让“哨子”在瓦斯这个更隐蔽、更致命的“暗疾”冒头之初就吹响?难题如同井巷深处的迷雾。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目光无意识地扫过桌角。那里放着女儿抓周时抓的微型扳手模型和微缩安全手册,还有李秀兰从红星煤矿寄回来的、盖着那边工会大印的感谢信。信里说,他们的“土办法”在红星引起了热烈反响,家属协管队己经筹建起来了。

陈强的嘴角微微上扬。妻子在外播撒安全的种子,儿子在灯下绘制“娃娃安全经”,而他,正试图用技术和经验,去捕捉那无形却致命的“暗疾”… 这个家,这片矿,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那份“安宁”。

他再次翻开赵师傅的笔记,手指停留在那句“瓦斯异常征兆”上。老人的经验如同黑暗中的火把,为他指明了方向,但要照亮更深的黑暗,需要新的光——技术的、系统的、更敏锐的光。他拿起铅笔,在图纸的空白处,画下了一个小小的传感器符号,又在旁边,郑重地写下了赵师傅那句“土话”:“气味发甜似烂果…”

炉火静静燃烧,映照着图纸上交织的线条与文字,也映照着陈强眼中跳动的、混合着传承与创新的光芒。笔记里的“暗疾”需要更精密的“哨子”去侦测,炉火边的“新芽”正汲取着安全的养分茁壮成长。远处的广播里,隐约传来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消息,那沉痛的声音更添了几分守护的急迫。陈强放下笔,走到窗边,望着夜色中巍峨沉默的井架轮廓,仿佛能听到井下深处,那由钢铁、数据、人的智慧与责任共同奏响的、守护生命的低沉轰鸣。前路漫漫,暗疾犹存,但炉火不熄,新芽萌发,希望便在这片黑色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6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