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的消息,如同一声沉闷的惊雷,滚过神州大地,也重重地砸在红旗煤矿每个人的心头。广播里沉痛的伤亡数字和满目疮痍的画面,让矿区的空气都凝滞了几分。悲伤与警醒交织,沉甸甸地压在井架之上。那场天崩地裂的灾难,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人类在自然伟力前的渺小,也更尖锐地凸显了“安全”二字那重于泰山的份量。
陈强站在办公室窗前,臂膀上的红袖标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有些沉重。窗外,矿区的灯火依旧,但往日机器轰鸣的喧嚣似乎也带上了一丝压抑。他手里捏着一份刚刚收到的、关于唐山开滦煤矿井下结构破坏情况的内部简报,薄薄的几页纸,却仿佛有千钧重。简报里描述的巷道坍塌、设备损毁、通讯中断的惨状,如同冰冷的钢针,刺穿着他的神经。
“瓦斯…通风…通讯…”他喃喃自语,目光投向桌面上摊开的图纸和赵铁柱师傅那本泛黄的笔记。图纸上,关于井下瓦斯智能监测系统的构想线条交错,旁边空白处写着赵师傅那句“土话”:“气味发甜似烂果,煤壁‘出汗’如泪多,风流停滞温度升,十有八九瓦斯凶!” 唐山之殇,像一把淬火的锤子,将他心中那份研发新“哨子”的紧迫感,锤打得更加坚硬、更加清晰!
灾难的阴影下,守护的意志愈发如钢似铁。
307房间,炉火依旧温暖,却驱不散那份来自远方的寒意。
李秀兰抱着陈宁,坐在炉边的小凳上,面前摊着陈安那本画满了“娃娃安全经”的图画本。吴老师、张嫂、王姐等协管队的骨干围坐一圈,气氛凝重。
“唐山…太惨了…”张嫂抹了把眼角,声音哽咽,“那么多兄弟…”
“咱们矿,会不会…”王姐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
“别瞎想!”李秀兰的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她轻轻拍抚着怀中被大人情绪感染有些不安的陈宁,“天灾躲不过,但咱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这摊子守得更牢靠!”她拿起陈安的图画本,指着上面“闻到怪味报大人”那页,“唐山的事给咱们提了个醒!光靠鼻子闻‘甜味’、眼睛看‘出汗’不够!咱们家属协管队,得把应急的事儿,抓得更实!”
她的目光扫过姐妹们:“吴老师,咱们得立刻组织全矿家属,搞一次地震、火灾应急演练!路线要清,集合点要明,信号要懂!特别是老人孩子,得教会他们咋跑!”
“张嫂,王姐,咱们分片包干,挨家挨户检查!家里堆的杂物挡不挡逃生路?煤油炉子放得安不安全?窗户能不能快速打开?这些小事,关键时刻就是大事!”
“还有,”她顿了顿,拿起笔在图画本空白页上快速画了个简易的“家庭应急包”示意图,“动员各家,备点应急的东西:手电筒、干粮、水、常用药、口哨!东西不用多,关键时候顶用!”
她的思路清晰而务实,将巨大的悲伤和遥远的恐惧,转化成了眼前可操作、可落实的具体行动。协管员们眼中的茫然和恐惧渐渐褪去,被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取代。
“对!秀兰说得对!天塌不下来,但咱们得把自家的‘顶’撑结实了!”
“演练!检查!备东西!说干就干!”
炉火映照着她们重新振作的脸庞,也映照着那份源自“半边天”的坚韧与担当。安全的“哨音”,在灾难的阴影下,吹响了更具体、更贴近生命的号角。
技术科那间临时辟出的实验室,灯火彻夜通明。
空气里弥漫着松香、焊锡和机油混合的独特气味。示波器的绿色光带在屏幕上跳跃,万用表的指针微微颤动。陈强和几个技术骨干围在实验台前,台上摊满了电路板、传感器元件和连接线。赵铁柱师傅的笔记摊开在旁边,翻到记录瓦斯征兆的那一页。
“难点就在这儿!”一个技术员指着图纸上代表气体传感器的模块,“赵师傅说的‘甜味’,是硫化氢和甲烷混合后的特殊气味,但现有传感器对低浓度混合气体的交叉敏感性和选择性太差!‘哨子’容易乱响或者哑巴!”
“风流停滞和温度变化相对好捕捉,”另一个技术员接口,“但‘煤壁出汗’——也就是渗水异常,怎么量化?用什么传感器最可靠?井下潮湿、煤尘大,干扰太强!”
陈强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赵师傅的经验指明了方向,但要将这些模糊的“征兆”转化为精准的、可被电子系统识别的信号,如同在黑暗中捕捉无形的幽灵。唐山简报里瓦斯异常未能及时预警的惨痛教训,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他。
他拿起赵师傅的笔记,反复看着那句“气味发甜似烂果”,又拿起一个气体传感器探头,放在鼻子下嗅了嗅(虽然明知嗅不出什么),试图捕捉那虚无缥缈的“甜味”特征。实验室陷入僵局,只有仪器发出的微弱嗡鸣。
深夜,陈强独自留在实验室。疲惫如同潮水般袭来。他靠在椅背上,闭上干涩的眼睛。脑海里,唐山灾区的画面、井下幽深的巷道、赵师傅笔记上的字迹、还有妻子在炉火边组织应急演练的侧影… 纷乱地交织着。
就在意识朦胧之际,一阵极其轻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吱吱”声,断断续续地飘入耳中。声音来自实验室角落堆放的、刚从井下回收待检的一批旧传感器外壳。陈强起初以为是仪器噪音,但那声音… 带着一种奇特的、生物性的频率。
他猛地睁开眼,屏息凝神,侧耳倾听。声音又响了几声,细碎、急促。
是老鼠?不像。
他轻手轻脚地走过去,拿起一个外壳,凑近耳边。声音似乎更清晰了一点,但很快又消失了。
他心中一动,想起赵师傅笔记里似乎提到过一嘴,但当时没在意。他立刻翻开笔记,借着台灯昏黄的光线,手指在泛黄的纸页上快速搜寻。终于,在记录某次处理废弃巷道设备的一页边缘,一行几乎被油渍掩盖的小字跳入眼帘:
“…废巷深处,有蝙蝠栖,其声如细哨,遇瓦斯浓处,声愈急… 畜牲之灵,或可察人未觉之险?惜难为用…”
蝙蝠?声如细哨?遇瓦斯浓处声愈急?
陈强的心脏猛地一跳!仿佛一道闪电劈开了迷雾!蝙蝠!这种生活在黑暗中的生物,对空气中的成分变化极其敏感!它们发出的超声波,或许正是感知环境的一种方式!赵师傅这无意间的一笔记录,如同黑暗中的萤火,瞬间点亮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他顾不上疲惫,立刻冲到书架前,翻找起尘封的生物学书籍和声学资料(技术科资料室居然有这类杂书)。他需要了解蝙蝠的声呐原理,了解不同气体对声波传播的影响!如果能把蝙蝠这种天然的“瓦斯探测器”的机理,借鉴到传感器设计上…
炉火在307静静燃烧,映照着李秀兰在灯下完善应急演练方案的专注侧影;实验室的灯光彻夜不熄,照亮了陈强在资料堆中如饥似渴搜寻的身影。一个在炉火边编织着生命的应急网络,用最朴实的行动加固家园的“顶棚”;一个在仪器与书页间捕捉着黑暗中的“蝠音”,试图为矿工锻造一双洞察无形杀机的“火眼金睛”。
灾难的阴影并未散去,却淬炼出更顽强的守护意志。李秀兰笔下清晰的逃生路线图,与陈强图纸上开始勾勒的、模拟蝙蝠声呐原理的新型传感器草图,在相隔的空间里,共同描绘着对抗无常命运的防线。陈宁在摇篮里发出均匀的呼吸,对窗外的风雨和父母肩头的重担一无所知。夜深沉,矿山的轮廓在远处沉默矗立,仿佛在积蓄力量,等待着破晓时分,那由无数微小的坚持与智慧的星火汇聚而成的、守护生命的光芒。炉火映图纸,井巷听“蝠音”,前路虽艰,但希望的火种,己在淬炼中愈发炽亮。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6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