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宴的喧嚣如同井下的炮烟,在矿区深沉的夜色里渐渐散去。食堂的灯火阑珊,杯盘狼藉间残留着白日的热烈。陈强抱着早己熟睡的陈宁,李秀兰牵着哈欠连天的陈安,踏着铺满煤尘的小路,走回307房间。夜风微凉,吹散了酒意,也吹醒了心头那丝挥之不去的牵挂。
“当家的,”李秀兰轻声开口,打破了归途的宁静,“赵师傅…今晚没来。”
“嗯。”陈强应了一声,声音低沉。他低头看着怀中女儿恬静的睡颜,又抬头望向家属区深处那片低矮的平房——赵铁柱师傅就住在那里。食堂门口那惊鸿一瞥的佝偻背影,那融入夜色的沉默,像一块石头压在他心头。庆功的喜悦褪去,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感激与失落的情绪悄然弥漫。赵师傅的“金手指”点破了隐患,他的“听音锤”敲醒了麻木,他的“磨圆溜”淬硬了矿山的筋骨… 可当铁臂安澜,哨音响彻,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匠人,却选择在喧嚣之外,悄然归鞘。
推开307的门,炉火的余温扑面而来,带着家的安宁气息。将熟睡的儿女安顿好,陈强坐在桌边,毫无睡意。他下意识地着臂膀上那抹鲜亮的红袖标,目光落在墙角——那里静静立着一个用厚帆布包裹、沾满陈旧油污的长条工具箱。那是赵铁柱师傅的“百宝箱”,里面装着他几十年来视若珍宝的各种工具,其中就有那把磨得锃亮、被工友们敬畏地称为“金手指”延伸的小锉刀。前几天试验最紧张时,赵师傅默默把这个箱子搬到了307,只说了一句:“放你这儿,用得着。”
陈强起身,走到墙角,蹲下身,手指拂过帆布上深深的褶皱和洗不掉的油渍。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解开了捆扎的麻绳,掀开了箱盖。
一股浓烈的机油、金属和岁月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箱子里没有想象中的琳琅满目,工具摆放得异常整齐,甚至有些空旷。几把规格不同的扳手、钳子、锤子,刃口都磨得锋利雪亮;一个老旧的、表盘玻璃有裂痕的万用表;几卷用油纸仔细包裹的不同型号砂纸;最显眼的位置,静静地躺着那把陪伴了赵师傅大半辈子的小锉刀,刀身细长,木柄被手掌磨得油润发亮,闪烁着内敛的锋芒。
陈强小心翼翼地拿起那把锉刀。冰冷的金属触感,带着赵师傅手掌常年留下的独特印记。他仿佛能感受到老人每一次精准的“号脉”,每一次苛刻的“打磨”,每一次在故障机器前沉默而专注的凝视。这把锉刀,是赵师傅的“金手指”,是矿山几十年设备维护史的见证,更是“钉是钉,铆是铆”匠心的具象!
就在他沉浸在这份沉甸甸的触感中时,指尖在箱子角落触到了一个硬硬的、用厚油布包裹的小方块。他好奇地取出来,解开层层油布。
里面是一本厚厚的、用粗糙牛皮纸做封面的笔记本。纸张早己泛黄卷边,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有些是工整的仿宋体,记录着各种设备的型号参数、维修要点;更多的是龙飞凤舞、夹杂着大量只有本人能懂的符号和简图的“天书”,那是赵师傅几十年维修经验的结晶!陈强随手翻开一页,上面赫然画着一个复杂的齿轮箱剖面图,旁边用歪歪扭扭的字迹标注着:“七三年冬,主井减速箱异响,拆检,三号行星轮轴承内圈微裂,肉眼难辨,听音锤敲击声‘发糠’,油浸法现油线。更换后异响消失。切记:轴承内伤,如人暗疾,不查则溃!”
再翻一页,是密密麻麻的故障现象描述和对应的“土法”诊断口诀:
“电机发热手难近,先查负载后看风(散热)。”
“液压无力动作慢,油脏阀堵滤网拦。”
“异响刺耳如鬼嚎,十有八九轴承夭(损坏)。”
“密封渗油如‘出汗’,胶圈老化赶紧换!”
字里行间,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扎根于实践、用血汗甚至教训换来的真知灼见!这是赵铁柱师傅用一辈子“磨”出来的“筋骨”宝典!是他那“金手指”背后,从不轻易示人的“心法”!
陈强捧着这本沉甸甸的笔记,如同捧着一座矿山的灵魂。指尖拂过那些泛黄的纸页和力透纸背的字迹,一股巨大的暖流和难以言喻的酸楚瞬间冲垮了他的心防!赵师傅没有离开!他把最珍贵的东西——毕生淬炼的“筋骨”之道,毫无保留地留在了这里!留给了他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后生”!
泪水毫无征兆地涌出,滴落在粗糙的纸页上,晕开了墨迹。陈强紧紧攥着那本笔记和那把冰冷的锉刀,肩膀无声地耸动着。这个在井下面对塌方面不改色,在首都大会堂侃侃而谈的汉子,此刻在昏黄的灯光下,在恩师留下的“衣钵”前,哭得像个孩子。
李秀兰默默走到他身边,没有言语,只是将一只手轻轻放在他剧烈起伏的肩膀上,另一只手温柔地抚摸着那本承载着岁月重量的笔记。她懂。懂这份沉默托付的千钧之重,懂这把归鞘锋芒蕴含的无限期许。
几天后,陈宁周岁。
小小的307房间再次被温情填满。炉火烧得旺旺的,桌上铺着红布,上面摆满了象征各种期许的抓周物件:崭新的钢笔(代表学问)、小巧的算盘(代表财富)、漂亮的布娃娃(代表幸福)、还有… 陈强特意放上去的两样东西——一把用木头精心削制、涂了黑漆的微型扳手模型,以及一本微缩版的、封面画着“爸爸开火车”和“妈妈吹哨子”的《安全明白手册》。
陈宁穿着大红的小袄,被李秀兰抱在怀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红布上琳琅满目的新奇玩意儿。张嫂、王姐、吴老师等姐妹们围在一旁,屏息凝神,满脸期待。陈安更是紧张地攥着小拳头。
“宁儿,抓呀!抓个喜欢的!”李秀兰笑着鼓励。
小家伙扭动着身子,伸出肉乎乎的小手,毫不犹豫地、一把抓住了那柄乌黑油亮的微型扳手!攥得紧紧的!
“哎呦!抓了扳手!随她爹!将来也是搞技术的料!”张嫂第一个嚷起来。
众人一阵善意的哄笑。
然而,陈宁的小手并没有松开扳手,她另一只小手又挥舞着,在红布上摸索着,最终,一把抓住了那本小小的《安全明白手册》!一手扳手,一手手册,抓得牢牢的!
“这…这…”王姐惊讶地睁大了眼。
“一手技术,一手安全!好!好啊!”吴老师激动地拍手,“咱们宁儿,这是要继承爹妈的衣钵啊!”
房间里爆发出更热烈的笑声和祝福声。
陈强站在人群后,看着女儿一手抓着象征技术的扳手模型,一手抓着象征安全的“土味”手册,小脸上满是懵懂却异常认真的神情。再看看妻子怀中那个被赵师傅视为“小福星”的孩子,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力量瞬间充盈了他的西肢百骸。
他轻轻分开人群,走到红布桌前。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他蹲下身,从贴身的帆布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那本赵铁柱师傅留下的、用油布包裹的厚厚笔记,还有那把磨得锃亮的小锉刀。
他将笔记和锉刀,郑重地放在了红布上,紧挨着女儿抓着的扳手模型和《安全手册》。
泛黄的笔记、锃亮的锉刀、乌黑的扳手模型、画着蜡笔画的微缩手册… 西样物件,在红布的映衬下,奇异地构成了一幅充满象征意义的画面。它们代表着矿山的过去与未来,技术的筋骨与安全的哨音,老匠人的归鞘锋芒与新一代的扬帆起航。
陈强伸出手,粗糙的手指依次拂过笔记、锉刀、扳手模型,最后停留在那本小小的《安全手册》上。他的目光扫过臂膀上永不褪色的红袖标,扫过妻子温柔的笑脸,扫过儿女懵懂却充满希望的眼眸,最终,仿佛穿透了墙壁,投向了那片机器轰鸣、灯火不息的黑色沃土。
“宁儿抓得好。”陈强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岁月的力量,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技术是‘筋骨’,安全是‘哨子’,经验是‘根’…”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赵师傅的笔记和锉刀上,又看向女儿紧握的小手:
“…缺了哪一样,都撑不起这片天!”
“这路…还长。”
“咱们…一起扛!”
抓周的“铁疙瘩”紧握在稚嫩的手中,归鞘的锋芒沉淀为无声的基石。泛黄的笔记与鲜红的手册在炉火下交相辉映,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淬火的过往与深耕的未来。陈强的话语在小小的房间回荡,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对这片黑色土地最深沉、最坚定的承诺。窗外的矿山,在冬日暖阳下,井架巍然,铁臂安澜,仿佛正以它特有的、沉稳有力的心跳,回应着这份属于几代矿工、属于“顶梁柱”与“半边天”的共同誓言。炉火正红,映照着307房间每一张温暖的脸庞,也映照着那条通往安宁与光明的、虽远必达的征途。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6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