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柱师傅佝偻的背影,如同饱经风霜的矿脉,缓缓融入机修厂外熹微的晨光。车间里,那台重获新生的绞车模型依旧低鸣,平稳的嗡响如同健康有力的心跳,宣告着“筋骨”淬火后的新生。欢呼声渐渐平息,疲惫如同潮水般席卷了每一个奋战通宵的人。陈强站在原地,胸前那枚被赵师傅郑重拍过的搪瓷缸子,仿佛还残留着老人掌心的粗糙与温热,沉甸甸地压在心口。
那不是简单的拍打,是托付。是将几十年淬炼的“筋骨”之道,将守护矿山安全的千斤重担,无声地交到了他这双沾满油污的年轻手上。陈强望着空荡荡的车间门口,晨光勾勒出赵师傅离去的轮廓,模糊而坚韧。他低头,看着自己同样沾满油污、指节粗大的手,一股前所未有的、混合着敬畏与决心的热流,在胸腔里奔涌。
“陈强!”刘副科长激动的声音打破沉默,用力拍着他的肩膀,“好样的!这‘哨子’吹得漂亮!基础打牢了,咱们这套系统,就是真金不怕火炼!”
马副矿长也走了过来,脸上带着难得的、近乎温和的神色,他看了一眼平稳运行的模型,又看向陈强:“陈强同志,这次…干得不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搞技术的态度!主副井的全面排查和改造,就按这个标准来!你牵头,需要什么,首接找我!”他的话语里,少了几分官僚气,多了几分对实干者的认可。
陈强用力点头,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却异常坚定:“请矿长放心!赵师傅给咱们打了样,这‘筋骨’,咱们一寸寸查,一分分磨!磨圆溜了,磨结实了!安全这根弦,绷紧了,就松不了!”
就在陈强在机修厂车间接下“筋骨”淬火的重任时,307房间那本凝聚着“半边天”智慧的“土味”安全手册,正悄然掀起一场意料之外的风暴。
李秀兰抱着咿呀学语的陈宁,在吴老师和协管队姐妹们的簇拥下,走进了矿工会办公室。她将那份用厚白纸装订、蜡笔绘制插图、字迹工整又充满“土话”气息的手稿,郑重地放在了工会主席的办公桌上。
“主席,这是我们家属安全协管队,琢磨出来的‘安全明白册’。”李秀兰的声音清晰而平静,“没啥大道理,就是把咱们矿上容易出事的‘坎儿’、设备不对劲的‘苗头’、还有遇到紧急情况该咋办,用大伙儿听得懂的话、看得懂的画,写出来、画出来。想着…能不能印出来,发给每家每户,发给井口的兄弟?”
工会主席是个头发花白的老矿工,他好奇地拿起那本画风稚拙却内容详实的手册。翻开第一页,就是陈安画的“爸爸开火车(电机车)”,旁边配着张嫂编的顺口溜:“开车莫分神,瞭望要专心,信号就是令,刹车稳又灵!” 后面是王姐画的“顶板来压有预兆,煤壁‘出汗’吱吱叫,裂缝变大快报告,撒腿就跑别迟到!”,配着夸张的裂缝和奔跑的小人。还有李秀兰整理的“家属安全协管员十要十不要”,条条都是大白话,句句戳中要害。
老主席越看眼睛越亮,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好!好!这个好!太接地气了!比那些干巴巴的规章强百倍!秀兰同志,你们这可是干了件大好事啊!”他激动地拍着桌子,“印!必须印!矿上出钱,印它个几千份!发到每家每户,发到每个班组!让咱们矿工兄弟下井揣兜里,让家属们贴在炕头上!”
消息像长了翅膀。这本“土得掉渣”却又“首白管用”的安全手册,瞬间在红旗煤矿引起了轰动!矿工们拿到手,看着熟悉的场景、幽默的图画、顺口的提醒,忍俊不禁又深受触动。
“嘿!这画的是不是老张头那次打盹差点撞车?”
“瞧这‘卷刃’的闸瓦画得多像!以后可得留心了!”
“这‘十要十不要’,句句在理!回家得让婆娘也看看!”
家属们更是如获至宝,贴在墙上,压在玻璃板下,成了茶余饭后的“安全经”。
“妈,你看,这画上说闻到怪味要报告,咱家隔壁老刘家那煤油炉子…”
“当家的,这手册上说下井前别喝闷酒,你听见没?”
这本小小的手册,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它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最贴近矿工和家属生活的方式,将“安全”二字,深深地刻进了每个人的心里。连一向严肃的马副矿长,在办公室看到这份手册时,也翻看了许久,最后对秘书说:“给技术科和安全科也送几份去,让他们看看,什么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更大的风暴,在几天后席卷而至。
省煤炭工业厅和全国煤矿总工会联合下发了一份红头文件,点名表扬了红旗煤矿在“家属参与矿山安全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特别提到了“家属安全协管队”和那本“极具推广价值”的《安全明白手册》!文件要求红旗煤矿总结经验,形成材料,并选派代表参加即将在首都举行的“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经验交流暨技术革新表彰大会”!
消息传来,整个红旗煤矿沸腾了!这是建矿以来从未有过的殊荣!
矿党委会议室里,气氛热烈而庄重。矿长满面红光,拿着那份红头文件,声音洪亮:
“…同志们!这是对我们红旗矿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对以李秀兰同志为代表的家属安全协管队工作的最高肯定!是咱们矿的光荣!经矿党委研究决定,选派李秀兰同志作为家属代表,进京参会,介绍经验!”
掌声雷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秀兰身上。她抱着陈宁坐在角落,听到自己的名字,瞬间愣住了。进京?去首都?介绍经验?巨大的惊喜和难以置信的冲击让她一时回不过神。怀中的陈宁似乎感受到母亲的激动,也挥舞着小手,咿呀出声。
“另外!”矿长话锋一转,目光投向坐在另一侧的陈强,“陈强同志在矿用电机车可控硅牵引改造和主井提升系统安全监控方面的技术革新,成效显著,尤其是在设备基础隐患排查方面,为全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经研究,决定同时选派陈强同志,作为技术革新代表,一同进京参会!”
双喜临门!会议室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陈强也愣住了,他下意识地看向妻子。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都看到了对方眼中那巨大的惊喜、激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散会后,陈强和李秀兰抱着陈宁,并肩走在矿区熟悉的煤渣路上。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当家的…”李秀兰的声音带着一丝梦幻般的恍惚,“咱们…要去首都了?”
“嗯,”陈强用力点头,臂膀上的红袖标在夕阳下格外鲜亮,“去首都!”
“带着宁儿?”李秀兰低头看着怀中女儿懵懂的小脸。
“带着!”陈强语气坚定,“咱们一家人,一起去!”
他停下脚步,从贴身的帆布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两份通知书。一份印着国徽和全国煤矿总工会的大印,是给李秀兰的参会邀请函;另一份同样庄重,是给陈强的技术交流邀请函。他将两份通知书并排拿在手里,纸张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晕。
“秀兰,你看,”陈强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穿透岁月的厚重,“咱们俩,一个在井下‘磨筋骨’,一个在家里‘吹哨子’…磨着磨着,吹着吹着…”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臂膀上的红袖标,扫过妻子怀中咿呀学语的女儿,再望向远处巍峨的井架和灯火渐次亮起的家属区:
“…竟磨到了首都,吹到了全国!”
“这路…是咱们用汗珠子、用‘土道理’、用这‘半边天’的力气,一步一步蹚出来的!”
李秀兰看着丈夫手中那两份沉甸甸的通知书,再看看臂弯里女儿纯净的眼眸,一股巨大的暖流和自豪感瞬间淹没了她。她的眼眶了,嘴角却高高扬起,绽放出一个无比灿烂、无比坚定的笑容。
“嗯!”她用力点头,声音清脆而响亮,“蹚出来了!咱们…一起去首都!让全国都听听,咱们红旗矿的‘筋骨’是怎么淬的,咱们的‘哨子’是怎么吹的!”
淬火的筋骨在井下轰鸣中愈发坚韧,“土味”的哨音在万家灯火里愈发嘹亮。一份来自首都的邀请,如同时代的炉火,将这对在黑色土地上默默耕耘的工人夫妻,淬炼成了闪耀的星辰。陈强手中的通知书在夕阳下熠熠生辉,映照着臂膀上永不褪色的红,也映照着妻子怀中那个代表着无限未来的小小生命。前路通往光芒万丈的殿堂,而他们的根,早己深深扎进了这片用汗水、智慧与爱浇灌的、名为“红旗”的沃土。炉火正红,淬火成钢,属于他们的光荣征程,才刚刚启航。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5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