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绞车重鸣与“金手指”的托付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4章 绞车重鸣与“金手指”的托付

 

矿机修厂车间,空气仿佛凝固的铅块,沉重地压在每个人的胸口。巨大的绞车模型如同沉默的巨兽,暴露出“筋骨”深处的致命伤痕。赵铁柱师傅那柄磨得锃亮的小锤,敲击在冰冷的金属上,发出的每一声“叮当”脆响,都像敲打在陈强紧绷的神经上,也敲在在场所有人的心上。

“这根,‘糠’透了!换!”

“这块闸瓦,‘卷刃’了!换!”

“这个孔,‘毛刺’没磨圆溜!拿去返工!探伤!”

赵师傅沙哑却斩钉截铁的声音,在空旷的车间里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和沉重的叹息。他布满老茧的手指拂过那些锈迹、裂纹、磨损的痕迹,如同在抚摸矿山几十年风雨留下的伤疤。每一件被挑出的“病骨”,都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紧迫的时间和沉甸甸的安全责任。

陈强跟在赵师傅身后,笔记本上飞快记录着,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不是累,是急。时间不等人!主井绞车是矿山的命脉,停一天,损失巨大,更牵动着全矿上下紧绷的神经。他看着堆积如山的待检件,看着赵师傅因长时间专注而微微颤抖的手,一股巨大的压力如同井下的顶板,沉沉地压下来。

“赵师傅,您喝口水,歇会儿。”陈强递上自己的搪瓷缸,里面是温热的浓茶。

赵铁柱摆摆手,目光依旧锐利地盯着手中的一个复杂连杆,用小锤子反复敲击着连接处:“歇啥?这‘筋骨’不淬硬实了,我这把老骨头躺下也闭不上眼!”他指着模型上那个曾经断裂的关键销轴位置,“小子,记住喽!井下的铁疙瘩,跟人一样,也有‘筋脉’‘骨节’!一处‘朽’了,一处‘松’了,整台机器就‘泄了气’!你这‘哨子’再灵,它‘手脚’不听使唤,顶个屁用!”

他放下连杆,浑浊的老眼透过老花镜,深深地看着陈强:“这次,是老天爷给咱们提了个醒!安全这碗饭,没有‘差不多’,只有‘钉是钉,铆是铆’!你得把这股子‘较真’的劲儿,刻在骨子里!”

陈强用力点头,赵师傅的话像淬火的冷水,浇灭了他因试验失败而生的些许浮躁,也点燃了更深的敬畏与决心:“我记住了,赵师傅!这‘筋骨’,咱们一寸寸地查,一分分地磨!磨圆溜了,磨结实了!”

就在车间里为“筋骨”淬火而争分夺秒时,307房间的百日宴温情尚未散去,李秀兰的“安全哨音”己悄然转向更深的领域。

吴老师带来的那份“家属安全协管队”初期行动报告,成了姐妹们新的“教材”。报告里记录着她们走家串户发现的隐患苗头:谁家爷们儿下井前喝了闷酒被劝住,哪片区域设备异响被及时上报,哪个信号工手势不规范被纠正… 一桩桩,一件件,虽小却实。

李秀兰抱着吃饱喝足、在摇篮里咿呀学语的陈宁,坐在炉火旁。她没有沉浸在百日宴的喜悦里,而是召集了协管队的核心骨干。

“姐妹们,咱们的‘哨子’吹响了第一步,但光‘吹’不行,得让大伙儿‘听得懂’!”她拿出培训笔记和那份报告,“我琢磨着,得给咱们矿的家属和工人,编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的安全手册!不用大道理,就用咱们的‘土话’和‘身边事’!”

她的想法立刻得到响应。

“对!画出来!像安儿看的连环画那样!”

“把那些‘毛刺’‘卷刃’‘汗’(渗水预兆)都画出来,配上咱的大白话!”

“把协管队发现的那些‘小事儿’也写进去,让大家知道,安全就在身边!”

说干就干!张嫂贡献出珍藏的厚白纸,王姐翻出儿子用剩的蜡笔。李秀兰口述,吴老师执笔润色,姐妹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补充着最鲜活、最接地气的案例和警示。陈安也兴奋地趴在一旁,用他稚嫩的笔触,画着“爸爸开火车”(电机车)、“妈妈吹哨子”的图画。

小小的307房间,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编辑部”。炉火噼啪,油灯昏黄,婴儿的咿呀声和姐妹们热烈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李秀兰一边轻拍着怀中的女儿,一边用最朴实的语言,将复杂的安全规程、设备隐患征兆、应急处理步骤,转化成矿工和家属们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的“土道理”和“身边事”。陈宁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妈妈和阿姨们,小嘴咿咿呀呀,仿佛也在参与这场关乎父亲和无数叔叔伯伯安全的“创作”。

机修厂车间,灯火彻夜通明。

更换的新部件陆续到位。赵铁柱师傅像一位严苛的监工,亲自把关每一道工序。安装销轴时,他要求工人反复涂抹耐高温润滑脂,确保“筋脉”通畅;紧固螺栓时,他拿着力矩扳手,一丝不苟地核对每一个数值,确保“骨节”稳固;调试制动闸瓦间隙时,他眯着眼,用塞尺测量,要求误差不能超过头发丝粗细!

“这里,再紧半圈!听见没?‘筋骨’得绷上劲!”

“这个垫片,薄了!换厚的!差一丝,受力就不匀!”

“密封胶圈,压严实了!煤尘钻进去,‘哨子’就得哑!”

他的吼声在车间回荡,工人们在他的指挥下,如同精密仪器的零件,紧张而有序地运转。陈强更是身先士卒,钻在模型底部狭小的空间里,亲手调整着传感器线路,确保每一根“神经”都准确无误地连接到控制系统的“大脑”。油污沾满了他的工装,汗水顺着下巴滴落在冰冷的钢铁上。

当最后一根螺栓按照赵师傅的要求被拧紧到极限,最后一根传感器线路被陈强小心翼翼地接入端子排,时间己近黎明。

“准备…最后一次全功能测试!”陈强的声音因为疲惫和紧张而有些沙哑,但眼神却亮得惊人。所有目光再次聚焦在控制台和模型上。

赵铁柱师傅站在陈强身边,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模型的关键部位。马副矿长、刘副科长等人也屏息凝神。空气仿佛被抽干,只剩下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的跳动。

陈强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所有的希望和压力都吸入肺腑,然后,用力按下了启动按钮!

嗡——

电机低沉平稳的启动声响起。

“空载运行正常!”

“模拟超速——警报触发!制动生效!平稳停车!”

“模拟过载——警报触发!自动保护生效!制动抱死!停车!”

一连串清晰、准确、毫无迟滞的动作!每一次警报都尖锐及时,每一次保护都精准到位!模型在巨大的测试应力下,稳如磐石!仪表盘上跳动的数据,如同健康心脏有力的搏动!

“成功了!”不知是谁先喊了出来!

瞬间,压抑己久的欢呼如同井喷般爆发!工人们激动地互相拍打着肩膀,技术员们兴奋地击掌!刘副科长用力挥舞着拳头!连一首绷着脸的马副矿长,也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甚至带着一丝赞许的笑容!

陈强站在原地,看着那台在灯光下平稳运行的模型,听着那象征着安全的警报声和制动声,巨大的疲惫和更巨大的喜悦如同潮水般将他淹没。他成功了!这一次,是在淬炼了“筋骨”之后,真正吹响了安全的“哨音”!

他下意识地看向身边的赵铁柱师傅。这位倔强的老工人,此刻却异常沉默。他布满老茧的手,正轻轻抚摸着模型上那根崭新的、被精心“磨圆溜”的销轴,眼神复杂,有欣慰,有释然,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托付。

赵师傅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深深地看着陈强,又看了看周围欢呼的年轻面孔,最终,他的目光落在陈强臂膀上那抹历经油污、汗水、失败与成功洗礼,却依旧鲜亮的红袖标上。

他伸出那只被誉为“金手指”的、沾满油污的手,没有拍陈强的肩膀,而是极其郑重地、轻轻地拍了拍陈强胸前那枚印着“先进生产者”的搪瓷缸子——那是他荣誉的象征,也是责任的烙印。

“小子…”赵师傅的声音沙哑低沉,带着一种穿透岁月的力量,“这‘筋骨’,算给你淬硬实了…这‘哨子’,也算吹响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车间里崭新的部件和精密的线路,最终定格在陈强年轻而坚毅的脸上:

“…矿山的‘新筋骨’,以后…就靠你们这些后生,去‘磨’,去‘扛’了!”

“我这双‘老手’…能教的,都教了。剩下的路…看你们的了!”

说完,他不再看任何人,背着手,佝偻着因长时间劳作而疲惫不堪的腰,一步一步,缓缓地走出了灯火通明的车间,融入了外面熹微的晨光里。那背影,像一座移动的、沉默的矿山。

绞车的重鸣,宣告着“筋骨”淬火后的新生;“金手指”的托付,承载着技艺与责任的传承。一个在彻夜不眠的奋战后,用精准的“哨音”赢得了安全战役的胜利;一个在功成身退的晨曦中,将毕生淬炼的“筋骨”之道,郑重地交到了年轻一代的手中。陈强望着赵师傅消失在晨光中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胸前被拍过的搪瓷缸子,一股沉甸甸的、超越了喜悦的责任感,如同井巷深处涌出的新风,充盈了他的胸膛。他知道,淬火的征程远未结束,而守护这座矿山安全与未来的担子,己稳稳地落在了他,和他们这一代人的肩头。远处家属区的方向,隐约传来一声清脆的哨音,那是“半边天”在晨光中吹响的新号角。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5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