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阀芯改造的成功推广,如同在陈强脚下铺开了一条通往更广阔天地的路。那枚“圆溜拐角”的勋章(奖金和奖状),不仅是一份荣誉,更像一块分量十足的敲门砖,敲开了某些曾经对他紧闭的门扉。
表彰大会后没几天,矿组织科的干事就找到了正在维修车间盯进度的陈强。干事脸上带着少有的客气笑容,递给他一份印着红头、盖着矿党委钢印的表格。
“陈强同志,恭喜啊!”干事的声音透着热络,“矿党委研究决定,推荐你参加今年省煤矿系统‘工农兵学员’的选拔!去省煤机厂技工学校,进修矿山机械专业!这是推荐表,你抓紧时间填一下,附上你的先进事迹材料,下周一前交上来!”
“工农兵学员?”陈强接过那张薄薄的、却仿佛重若千钧的表格,手指无意识地着纸张边缘,一时有些恍惚。省煤机厂技工学校?进修?矿山机械?这些词组合在一起,对他这个在煤尘里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工人来说,遥远得如同天边的云彩。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有机会离开轰鸣的矿井,走进窗明几净的课堂,去系统地学习那些图纸背后的奥秘。
巨大的惊喜过后,是更深的忐忑。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臂膀上那抹鲜红,仿佛在确认什么。“领导…我…我能行吗?我这点墨水…”他声音有些干涩。井下攉煤、看顶板、琢磨机器,他自信不输任何人;可正儿八经地坐在教室里,学理论、啃公式?他心里没底。
“嗨!陈强同志,你这思想包袱可要不得!”干事拍拍他的肩膀,语气笃定,“工农兵学员,讲究的就是‘政治思想好,实践经验丰富’!你这安全生产标兵、技术革新能手,两条都占全了!实践经验更是没得说!矿上就是看中你这股从实践中来的钻劲儿!理论知识嘛,去了学校自然有老师教!关键是肯学!组织上相信你!”
干事的话像一颗定心丸,又像一剂强心针。陈强看着推荐表上“矿山机械专业”那几个字,只觉得一股滚烫的热流从心底涌向西肢百骸。那些枕边泛黄的图纸,那些在赵师傅油窝子里记下的笔记,那些在技术科啃过的天书般的手册… 所有的努力和汗水,似乎都在这一刻,指向了一个清晰而充满诱惑的未来!
晚上,307房间的气氛被一种巨大的喜悦和隐隐的担忧笼罩。
陈强把那张珍贵的推荐表铺在饭桌上,昏黄的灯光下,“工农兵学员推荐表”几个字仿佛在发光。李秀兰抱着陈安,凑近了看,虽然很多字不认识,但“推荐”、“省”、“学校”这些关键词她认得。巨大的喜悦瞬间淹没了她!
“当家的!这是…这是要去省里上学了?!”她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眼睛亮得惊人。省城!上学!这在她的认知里,是只有“文化人”、“干部子弟”才能企及的高度!她的男人,一个从赵家沟走出来的矿工,竟然拿到了这张通往上进之路的门票!
“嗯,矿上推荐的,去学矿山机械。”陈强点点头,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但眉宇间那丝忧虑也清晰可见,“就是…要去大半年,还得考试选拔…我这心里,有点打鼓。怕学不好,辜负了矿上的信任,也…也放心不下家里。”
他把目光投向妻子和儿子。安儿还小,家里里里外外都指着秀兰。自己去省城学习,家里这副担子就全压在她一个人肩上了。还有安儿额角那道疤…他不在身边,万一…
“当家的!”李秀兰打断了他的犹豫,语气是前所未有的坚定和喜悦,“这是天大的好事!天大的出息!你想学那些机器,想弄懂那些图纸,现在机会来了!怎么能不去?家里有我呢!安儿有我呢!”
她把陈安往陈强怀里一塞,自己站起身,走到墙边,指着那张被陈安用蜡笔涂过的液压阀芯图纸复印件(陈强特意要了一份留作纪念),又指了指墙上陈强那张“技术革新突出贡献奖”奖状,声音清脆有力:
“你看!这‘圆溜拐角’,是你琢磨出来、赵师傅磨出来的!它顶住了顶板,救了人!这奖状,是你用汗水和心思挣来的!矿上为啥推荐你?不就是看中你这股能把‘土道理’变成‘真家伙’的劲儿吗?去了学校,不就是把你琢磨的那些‘理儿’,变成书本上的‘道儿’?有啥好怕的?就跟我在夜校学认字一样,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一遍不行两遍!水滴还能穿石呢!家里的事,你一百个放心!我能把安儿带好,能把家看好!你只管去学!学成了本事,回来让咱们矿的机器更听话,让兄弟们干活更安全,这才是正经!”
她的话语,像一股清泉,瞬间涤荡了陈强心头的阴霾。他看着妻子眼中那簇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再看看怀里儿子懵懂却依赖的眼神,一股豪情油然而生。是啊,怕什么?为了井下的兄弟,为了这个家,为了心中那份不甘平庸的火种,这学,他上定了!
“好!秀兰,我听你的!”陈强用力点头,眼中重新燃起斗志,“我去!拼了命也得学出个样子来!”
就在陈强为工农兵学员选拔摩拳擦掌时,李秀兰在妇女骨干学习班的工作,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节点——矿工会决定举办“家属扫盲成果展”!
这是对夜校和妇女班工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向全矿展示家属精神风貌的窗口。吴老师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李秀兰这个辅导员牵头组织。
李秀兰既兴奋又倍感压力。成果展?怎么展?展什么?她召集学习班的骨干姐妹们开会商量。
“秀兰姐,咱们把作业本都摆出来!让大伙儿看看咱们写的字!”一个年轻的媳妇提议。
“还有算账本!我学了算数,现在家里买粮买菜,再也没被糊弄过!”张嫂嗓门洪亮。
“我看啊,得把咱们学的那些‘大道理’,用咱们自己的话写出来,画出来!”另一个心思活络的姐妹说,“就像秀兰姐在黑板上写的‘家’、‘顶梁柱’、‘半边天’那样,让人一看就懂!”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情高涨。李秀兰听着,心里渐渐有了谱。她决定,成果展要突出“变”字!要让大家看到,这些曾经围着锅台转、可能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全的家属们,通过学习,生活发生了怎样实实在在的变化!
她带着姐妹们开始精心准备:
“识字墙”: 收集姐妹们写得最工整的作业,贴在展板上。从歪歪扭扭的“人、口、手”,到能写简单的句子、看懂安全简报标题,清晰地展示着进步的足迹。李秀兰特意把自己第一次写的“当家的下井平安”和后来写的“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放在一起对比。
“巧手账”: 展示姐妹们用学到的算数知识记的家用账本,一笔笔清晰明了,旁边还贴着用布头、旧报纸做的简易算盘模型。
“生活智慧角”: 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画图加简单文字说明),展示学到的妇女保健常识、科学育儿方法(比如物理降温示意图)、安全用电小知识等。李秀兰亲自画了一组简笔画:一个妇女在认真看安全简报,然后回家叮嘱下井的丈夫;几个妇女凑在一起讨论孩子教育;还有一个妇女在矿灯房认真工作的场景(旁边标注:学文化,有机会!)。
“心声树”: 用彩纸剪成树叶形状,让姐妹们写下自己学习后的心里话,贴在用树枝做成的“大树”上。树叶上写着:“能看懂娃的成绩单了,高兴!”“会算账了,不当睁眼瞎了!”“知道咋照顾自己身体了!”“盼着矿上招工,我也想去试试!”… 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汇聚成一片生机勃勃的“心”叶。
成果展开幕那天,矿工会活动室人头攒动。
矿领导来了,井下的工人代表来了,更多的家属们扶老携幼地来了。展室虽小,却布置得温馨而充满力量。
人们围在“识字墙”前,看着那些从稚拙到工整的字迹,发出啧啧赞叹;在“巧手账”前,看着清晰明了的账目,点头认可;在“生活智慧角”前,看着那些实用的图画,互相交流着心得。最热闹的是“心声树”前,一片片承载着朴素愿望和喜悦的“叶子”,让无数人驻足,会心微笑,甚至悄悄抹泪。
李秀兰作为讲解员,穿着自己最整洁的衣服,站在展室中央。她不再紧张,声音清晰而自信,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向参观者介绍着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讲述着姐妹们通过学习带来的点滴改变。她指着那片“心声树”,动情地说:
“姐妹们写的这些,不是什么大道理,就是咱们心里最实在的话!学认字,学算数,学知识,不是为了当多大的人物,就是为了让咱们的日子过得更明白,更有底气!让咱们在家里说话有人听,在外面办事不犯怵!让咱们的孩子知道,他们的妈妈不是只会围着锅台转,也在努力变得更好!咱们守好了家,提亮了自家的‘半边天’,就是给咱们矿上的‘顶梁柱’们,添了最大的稳当劲儿!”
她的讲解,没有口号,只有生活的温度和改变的力量,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掌声一次又一次地响起。矿领导看着眼前这一切,看着李秀兰这个从怯懦到自信的年轻辅导员,眼中充满了赞许。吴老师站在角落,欣慰的笑容一首挂在脸上。
陈强也抽空来了。他站在人群中,看着妻子在众人瞩目下从容自信的身影,听着她朴实却充满力量的话语,再看看展板上那些凝聚着姐妹们心血的成果,一股巨大的自豪感充盈着胸腔。他的秀兰,早己不是当年那个躲在门后、被王桂花吓得发抖的乡下媳妇了。她用自己的方式,在另一片天地里,同样撑起了一片亮堂堂的“半边天”!
工农兵学员的推荐表,铺陈着通往技术殿堂的道路;扫盲班的成果展,绽放着万千家庭主妇智慧的光芒。一个即将远行求学,追寻钢铁与齿轮的奥秘;一个扎根家园,用知识与坚韧点亮生活的灯火。两张截然不同的“答卷”,在七十年代的红旗煤矿,共同书写着属于普通劳动者的、充满希望与尊严的崭新篇章。陈强看着妻子,又摸了摸口袋里那张推荐表,只觉得前路虽远,但步履无比坚定。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3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