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露天矿,F9区域。
铅云低垂,酝酿己久的暴雨终于倾盆而下,比预报的更加猛烈。雨水如同天河倒灌,瞬间将本就泥泞不堪的矿坑变成一片泽国。狂风卷着雨幕,抽打着摇摇欲坠的临时工棚和观测台。监测屏幕上,“星河之盾”共享的数据流在强电磁干扰下剧烈波动,最终变成一片刺眼的雪花;“土法全息”声波监测界面也因传感器被泥浆覆盖和信号衰减,变得模糊不清。
“失联了!所有远程数据链中断!”
“本地声波监测点… 大部分被淹!信号微弱!”
“雨太大!能见度为零!”
指挥点内一片混乱。技术员们徒劳地敲打着键盘,试图恢复连接。耿师傅拄着拐杖站在门口,雨水顺着他的雨衣帽檐流下,他望着外面白茫茫的雨幕和脚下迅速上涨的泥水,脸色铁青。
“老周!”耿师傅猛地回头,声音穿透风雨,“靠机器是指望不上了!启动‘土法应急’预案!”
“明白!”老周嘶吼着回应,抓起对讲机,“所有抢险队!按预案分组!一组!盯裂缝口!用肉眼!用耳朵!发现异常立刻报告!二组!巡查泄压孔!手动记录流量!水压!三组!加固保温层!防止雨水倒灌!西组!机动待命!”
命令下达,抢险队员们顶着狂风暴雨,如同蚂蚁般散入雨幕。没有屏幕指引,没有数据支撑,他们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身体感受这片冻土在暴雨中的每一次“呻吟”。
耿师傅不顾劝阻,推开阻拦的技术员,一瘸一拐地冲入暴雨中。雨水瞬间将他浇透,伤腿在泥泞中钻心地疼。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冲到裂缝边缘,那里,浑浊的泥水正打着旋涡涌入裂缝口。
“一组!报告裂缝情况!”耿师傅对着对讲机嘶吼。
“报告!裂缝口无明显扩大!但水流湍急!声音… 声音有点闷!不像纯水声!”对讲机传来夹杂着风雨的回应。
“闷?”耿师傅心头一紧,这可能是岩体内部有新的空腔在吸水!他立刻下令:“一组!在裂缝上游堆沙袋!减缓水流!同时!用长杆探底!感觉水流吸力!”
他又冲到泄压孔附近,二组队员正艰难地记录着喷涌的水柱流量。“流量多少?水压感觉如何?”
“流量比暴雨前大了三成!水压… 水压感觉冲手!有股… 股酸味!比之前重!”队员抹着脸上的雨水报告。
酸味加重!耿师傅瞳孔一缩!这意味着深部酸性流体活动加剧!压力在累积!
“老周!”耿师傅对着对讲机狂吼,“通知红旗!失联前最后数据!裂缝水流‘闷响’!泄压孔流量增三成!酸味加重!让他们模型推演!快!”
他拄着拐杖,在暴雨和泥泞中艰难移动,像一个在惊涛骇浪中掌舵的老船长,凭借几十年刻入骨髓的“地感”,在混沌中捕捉着大地的脉搏,为抢险队提供着唯一的“罗盘”。
“三组!保温层西侧有鼓包!快加固!”
“西组!去备用泄压通道口!看看有没有异常涌水!”
一条条指令,基于最朴素的感官判断,在风雨中传递。技术的“筋骨”在暴雨中暂时瘫痪,但经验的“罗盘”却在绝境中熠熠生辉。
晋西北,盘龙矿区,“星火驿站”。
屋外暴雨如注,狂风呼啸。驿站内却暖意融融。炉火烧得正旺,铁壶里的水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墙上陈安画的“平安中国·矿区星网图”在炉火映照下,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今晚驿站格外热闹。并非因为安全宣讲,而是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下井的矿工被暴雨阻隔,无法回家,三三两两地躲进驿站避雨。矿嫂们忙着烧水、递茶,拿出备用的干毛巾。
起初气氛有些沉闷,矿工们浑身湿透,疲惫地坐着,没人说话。只有炉火的噼啪声和窗外的风雨声。
李秀兰没有急于宣讲安全。她拿起一本相册,里面是“百矿童手绘平安”活动中孩子们的作品照片。
“各位大哥,看看孩子们画的。”她轻声说,将相册递给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矿工。
老矿工迟疑地接过,翻开。一页页稚嫩的画作映入眼帘:戴着安全帽的爸爸、画着闪电符号的高压线、大大的“停”字、像翅膀一样的安全岛… 还有孩子们歪歪扭扭写的“爸爸平安回家”。
老矿工布满皱纹的手指,轻轻拂过一张画着矿灯和安全帽的画,画角写着“爸爸的眼睛”。他沉默地看着,浑浊的眼睛里渐渐泛起水光。
“这是我孙子画的…”他声音沙哑,“他爸… 他爸在井下… 上次冒顶… 就靠着头上的灯和帽子… 捡了条命…”
他抬起头,看着墙上巨大的“星河图”,看着那颗代表“爸爸的眼睛”的星星,喉结滚动:“娃娃们… 心里都盼着呢…”
他的话像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其他矿工也凑过来看相册。看着画中自己或工友的形象,看着孩子们纯真的期盼,这些平日里沉默寡言的汉子们,眼神渐渐柔软。
“我家那小子,也画了个安全帽,说戴上就是‘铁头娃’!”一个年轻矿工咧嘴笑了。
“我闺女画了个大喇叭,说一喊‘危险’,爸爸就能听见跑开!”另一个矿工也说道。
炉火旁,气氛悄然变化。矿工们开始低声交谈,分享着各自孩子画的“平安符”,谈论着井下的经历。没有生硬的安全规程,只有作为父亲、作为丈夫的责任与牵挂。
一位矿嫂适时地端上热腾腾的姜汤:“大伙儿喝点姜汤,驱驱寒!雨大路滑,晚点回去也安全!”
矿工们接过姜汤,道着谢。驿站里弥漫着姜汤的辛辣和炉火的暖意。这一刻,“星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炉火旁真实的牵挂与共鸣。安全,在避雨的驿站里,化作了一杯暖心的姜汤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红旗煤矿,技术科应急指挥中心。
气氛紧张得如同绷紧的弓弦。虽然与“黑山”的实时数据链中断,但陈强团队并未放弃。
“启动离线推演!”陈强声音嘶哑,“调用失联前最后五分钟所有传感器快照数据!结合耿师傅最后报告的‘闷响’、‘流量增三成’、‘酸味加重’关键词!代入暴雨增强模型!”
超级计算机再次轰鸣。屏幕上,基于残缺数据和经验关键词的“黑山”地质流体模型艰难构建。数据流残缺不全,如同断线的风筝。
“关键词解析!”林博士紧盯着屏幕,“‘闷响’——关联历史案例库,指向空腔吸水或岩体内部新裂隙贯通!‘流量增三成’——结合暴雨强度,推算地下水位暴涨幅度!‘酸味加重’——酸性流体活动加剧,压力累积风险高!”
“模型推演结果!”陈强追问。
“高风险!”林博士指着屏幕上模拟出的、在暴雨冲击下急剧膨胀的“酸性水库”压力云图,“泄压孔现有泄压能力己接近极限!模型预测,未来30分钟内,若压力无法有效释放,极可能在F9西侧薄弱区(坐标X42,Y76附近)诱发新的、更大规模的酸性流体喷发或岩体崩裂!”
“立刻将预测坐标和风险等级,通过一切可能手段发送给‘黑山’!”陈强下令,“卫星电话!备用无线电!派人开车送信!必须送到!”
命令下达,技术人员争分夺秒。一条承载着科学推演与经验关键词共同指向的预警信息,如同穿越暴雨的箭矢,射向“黑山”那片混沌的战场。
“黑山”暴雨战场。
耿师傅浑身湿透,伤腿疼痛难忍,几乎站立不稳。他靠在一块冰冷的岩石上,用对讲机艰难地指挥着。风雨声太大,对讲机信号时断时续。
“…西侧… 感觉… 地皮在… 微震…”一个队员的声音断断续续传来。
耿师傅心头狂跳!西侧!正是红旗模型预测的高风险区!
就在这时,一辆沾满泥浆的吉普车冲破雨幕,一个技术员跳下车,顶着风雨冲到耿师傅面前,将一个防水袋塞进他手里:“耿总工!红旗… 红旗急报!模型预测!高风险区!X42,Y76!可能… 喷发!”
耿师傅一把抓过防水袋,借着抢险队员手电筒的光,看清了里面的坐标和警告!与他刚刚收到的队员报告和自身的“地感”完全吻合!
“老周!”耿师傅用尽全身力气嘶吼,声音在风雨中显得异常尖利,“西组!所有机动力量!目标X42,Y76!立刻打泄压孔!深孔!快!用最快钻机!不计代价!快——!”
钻机的轰鸣再次压过风雨,在红旗模型与耿师傅“地感”共同指引的坐标点,狠狠扎向大地深处!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博弈!技术的星光与经验的罗盘,在暴雨的混沌中,完成了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协同!
暴雨的罗盘在耿师傅的嘶吼中校准方向,驿站的暖流在姜汤的热气里融化坚冰。陈强在数据的废墟上推演危机的轨迹,工程师的执着是黑暗中的灯塔;李秀兰在相册的翻动中点燃责任的星火,使者的智慧是无声的浸润。耿师傅的伤腿在泥泞的绝境里支撑指挥,老矿工的意志是团队的脊梁;老周的手指在钻机的轰鸣中挥动,无声的执行是信任的勋章。矿工的目光在孩子的画作上停留,父亲的柔情是安全的基石;矿嫂的姜汤在风雨的寒夜里传递,平凡的温暖是守望的力量。泄压钻头在预测的坐标上穿透岩层,协同的智慧是存活的阀门;离线模型的警报在吉普车的颠簸里送达,科学的火种是绝境的希望。陈安的“星河图”在驿站的炉火旁守望,童真的画卷是共同的图腾;307的炉火在暴雨的喧嚣外跳跃,而守护的史诗,在“暴雨罗盘”的指引与“驿站暖流”的慰藉中,继续以血肉之躯与科学之光,向着风雨后的黎明,坚定前行。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1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