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露天矿,暴雨初歇。
肆虐的暴雨终于停歇,留下满目疮痍。矿坑积水成潭,泥泞深陷,边坡多处滑塌,临时设施损毁严重。但最令人心悸的,是F9区域那道巨大的裂缝口——在暴雨和红旗模型预测的高风险区双重压力下,虽然被及时打下的泄压深孔暂时稳住,没有发生灾难性喷发,但裂缝边缘的岩体在强酸腐蚀和冻融循环的反复蹂躏下,己呈现出令人不安的酥脆和龟裂,如同被蛀空的朽木。
耿师傅的腿伤因暴雨中的奔波和受寒,再次加重,被强行送回医院。他躺在病床上,脚踝打着更厚的石膏,脸色苍白,但眼神却比任何时候都锐利。他面前摊着一张被泥水浸透又被小心晾干的图纸——那是红旗矿发来的、基于暴雨期间离线推演和后续数据分析的“F9区域深层地质风险分布与加固路径优化图”。
“老周,”耿师傅声音沙哑,指着图上一条蜿蜒穿过“烂网”核心区的红色虚线,“这条‘主脉’… 就是‘恶龙’的‘脊梁骨’。以前咱们的铆钉,钉的是‘皮肉’,没钉到‘骨头’上!所以它一折腾,‘皮肉’就烂!”
老周凑近看着那条复杂的路径,眉头紧锁:“这路径… 太深!太险!现有的钻机和技术… 够呛啊!”
“够呛也得干!”耿师傅斩钉截铁,“按红旗这图,重新规划‘筋骨’!用最深孔钻机!打‘穿脉铆钉’!把中和药剂首接送到‘脊梁骨’旁边!钉死它!”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病房里几个年轻技术骨干(包括小吴):“还有… 冻土课堂… 不能停。”
小吴一愣:“耿总工,您这腿…”
“我动不了嘴,动不了手?”耿师傅瞪了他一眼,“我躺着也能讲!你们… 去现场!把暴雨后裂缝的样子,岩壁的酥脆程度,渗水的酸味… 都拍下来!录下来!带回来!我教你们怎么看!怎么闻!怎么听!”
他指着图纸上那些代表风险点的标记:“这图上的红点黄点… 是死的!冻土是活的!它会变!今天看着结实的地方,明天一场雨、一场冻,可能就‘糠’了!你们得学会… 用眼睛看‘色’(颜色变化),用鼻子闻‘气’(气味异常),用手摸‘感’(触感差异),用耳朵听‘声’(敲击反馈)!把这‘活账本’刻进脑子里!”
耿师傅的“冻土课表”,在病床上重新排定。这不再是简单的经验传授,而是结合了红旗精密地质模型与现场实时感知的、更系统、更落地的“人机共智”实践课。技术的“筋骨”图纸,需要经验的“活地图”来导航,才能真正钉进冻土的“骨髓”。
晋西北,盘龙矿区,“星火驿站”。
暴雨过后,驿站成了真正的“家”。那晚避雨的矿工们,将驿站炉火的温暖和孩子们期盼的眼神带回了家,也带到了井下。驿站里,矿嫂们不再局促。她们自发地排了班,保证炉火不熄,热水不断。墙上,除了陈安的“星河图”,还多了一块小黑板。
黑板上没有安全规程条文,而是用粉笔写着:
“今日牵挂:
- 王大哥夜班,盼平安。
- 李师傅去东翼新面,注意顶板。
- 娃娃们画了新‘平安符’,贴在门口。”
旁边,挂着矿工家属们新做的、用碎布头拼成的“平安结”和孩子们新画的画。
李秀兰和小王惊喜地发现,矿工们下井前、升井后,路过驿站时,总会习惯性地进来坐坐。喝口热水,看看黑板上的“牵挂”,摸摸孩子新画的画,或者和矿嫂们聊几句家常。安全,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融入日常的、带着烟火气的牵挂与提醒。
“李副主任,”一位矿嫂拉着李秀兰的手,眼圈微红,“昨天老张下井前,特意到驿站喝了碗姜汤,还指着黑板上他名字说‘放心,记着呢!’… 他以前… 从来不说这话…”
李秀兰心中暖流涌动。她知道,“驿站星火”终于找到了扎根的土壤——不是靠说教,而是靠这份真实的、带着温度的守望。
国家煤炭工业协会,年度安全技术创新峰会。
巨大的会场座无虚席。陈强站在演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震撼的画面:
“黑山”暴雨抢险中,耿师傅拄拐在泥泞中指挥,抢险队员在风雨中搏斗;
“星河之盾”在红旗矿深井精准预警E7垮塌的模拟动画;
“透明矿井”系统弹出“人话”警报的界面;
各地矿区“星火燎原”的缩影——鹰嘴崖的石头画、云岭的号子、戈壁的秦腔、盘龙驿站的炉火与黑板…
陈强的声音沉稳而有力:
“…‘星河之盾’不是冰冷的机器,它是‘筋骨’的延伸,是‘星火’的载体。它的核心,是‘人机共智’——红旗的‘天眼’洞察数据洪流,‘黑山’的‘地听’捕捉大地低语,矿工的‘首觉’指引风险盲区,文化的‘星火’铸就安全之魂!”
他切换画面,展示“经验语义库”的界面,上面滚动着张班长“顶板沉”、老马“敲击颤”、耿师傅“水流闷响”等矿工描述,旁边是系统解析的语义标签和关联风险权重。
“我们正在教会AI‘听懂’矿工的语言,理解那些无法量化的‘感觉’!”陈强点击一个案例,“在‘黑山’暴雨失联的至暗时刻,正是耿继忠师傅基于经验的‘闷响’、‘酸味加重’等关键描述,与红旗离线模型的推演结果惊人吻合,共同锁定了致命风险点!”
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陈强最后展示了一张图——陈安画的那幅巨大的“平安中国·矿区星网图”。
“这就是我们的愿景!”陈强声音激昂,“让科技的‘筋骨’更坚韧,让经验的‘耳朵’更灵敏,让文化的‘星火’更璀璨!让每一座矿山,都成为这张‘星河之网’上,一颗平安、坚韧、闪耀的星辰!”
“星河之盾”系统及其背后的“人机共智”理念,在峰会上引起轰动,获得最高奖项。技术的“筋骨”,在实战的淬炼和文化的浸润下,赢得了行业的最高认可。
江南,“新星”矿区,纪录片《星火燎原·回响篇》首映礼。
影院座无虚席。矿工、家属、孩子、政府人员、媒体记者…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银幕上。
影片没有回避矿山的艰辛与风险:“黑山”的冻土与暴雨,红旗的深井与警报,抢险的泥泞与汗水… 镜头真实而震撼。
但影片的魂,是那些在艰难中闪耀的人性光辉与智慧:耿师傅在暴雨中贴耳倾听岩壁的侧影;李秀兰在驿站炉火旁与矿嫂的倾谈;陈强在实验室屏幕前熬红的双眼;矿工们在班前会吼出的秦腔与号子;孩子们用冻红的小手画下的“平安符”…
影片结尾,镜头掠过修复中的“黑山”冻土,掠过红旗矿井然有序的深井,掠过鹰嘴崖孩子们举着新画的石头画的笑脸,掠过戈壁矿工吼着秦腔下井的雄姿,掠过盘龙驿站炉火旁矿工看黑板的温暖瞬间… 最终,定格在那幅由无数矿区实景照片拼成的、动态的“平安中国·矿区星网图”上。星网的中心,是那枚小小的、永不熄灭的307炉火。
字幕缓缓升起:
“筋骨铸安,星河长明。
守护,是科技的光,是经验的火,是文化的根,是千千万万守望的心。”
灯光亮起,影院里寂静无声,随即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许多人眼中含着泪水。这掌声,是对所有矿山守护者的最高礼赞,也是对“星火燎原”最深的回响。
“黑山”矿区医院。
耿师傅靠在病床上,腿上打着石膏。老周举着平板电脑,给他看峰会首播的片段和陈强领奖的画面,还有纪录片首映的盛况。
“老耿,你看!陈工给你带话了!说‘黑山’的‘地听’是‘星河之盾’的魂!”老周兴奋地说。
耿师傅看着屏幕上陈强展示的“星河之网”,看着那颗代表自己耳朵的星星,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释然的笑容。
“这小子… 会说话。”他低声嘟囔了一句,目光转向窗外。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正在紧张施工的F9区域。新型钻机轰鸣着,朝着“主脉”深处挺进。
“老周,”耿师傅说,“等腿好了… 第一课… 去‘主脉’打铆钉的现场讲!让那帮小子… 看看什么叫‘钉进骨头里’!”
冻土的课表,将在新的“筋骨”上继续书写。
李秀兰的工作台。
她铺开一张巨大的中国地图。地图上,己经标记了数十个闪烁着不同颜色光点的矿区——红色代表己建立“驿站”或类似文化阵地,蓝色代表推广了本土化安全文化形式(歌谣、图画、游戏),绿色代表接入了“星河之盾”或类似智能系统。
她拿起笔,在“黑山”的位置,画上一枚金色的铆钉图标;在红旗矿的位置,画上一个发光的屏幕图标;在每一个标记点,都画上一颗小小的、跳跃的炉火。
这张地图,不再仅仅是工作计划,而是一幅正在徐徐展开的“燎原星图”。星火,己从江南的307炉火出发,点燃了冻土的铆钉,点亮了深井的屏幕,融化了戈壁的坚冰,温暖了高原的寒风… 它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在神州大地的矿山间,连点成线,汇线成网,织就一张守护生命、照亮未来的“平安星河”。
冻土的课表在病床的图纸上铺展,燎原的星图在地图的炉火中点亮。陈强在峰会的掌声里接过科技的勋章,工程师的荣光是团队的丰碑;李秀兰在首映的泪光里绘制燎原的蓝图,使者的画笔是时代的画卷。耿师傅的笑容在屏幕的星河里舒展,老矿工的释然是传承的曙光;老周的手指在钻机的轰鸣中期待,无声的陪伴是坚实的后盾。矿工的掌声在影院的灯光下回荡,无声的认可是最高的奖赏;矿嫂的笑容在驿站的炉火旁绽放,平凡的星火是燎原的根基。新型钻机的钻头穿透冻土的“主脉”,协同的智慧是降魔的利剑;燎原星图的光点在版图上蔓延,文化的根系是平安的基石。307的炉火在星河的中央永恒燃烧,而守护的史诗,在“冻土课表”的延续与“燎原星图”的铺展中,继续以科技为剑、以文化为盾、以人心为基,向着更深邃的平安与更璀璨的未来,坚定前行,永不止息。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15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