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露天矿的“天眼”系统,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在漫天烟尘和凛冽寒风中艰难地睁开了双眼。陈强带领团队布设的“大地脉动听诊器”(土法离层监测点)、“千里眼”(固定观测点)、“顺风耳”(简易拾音器)以及经验丰富的“人工神经网络”(边坡巡逻队),构成了一个虽简陋却覆盖多角度的监测网络。初期运行,如同给这座躁动的“大地巨人”套上了一根感知的绳索,让管理者们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然而,北方的寒冬,带着它特有的残酷,给了这套初生的系统一次严峻的考验。
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席卷了东北大地。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多度,狂风卷着雪粒,如同砂纸般打磨着的一切。露天矿坑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冰窖。 “陈工!不好了!”技术员小刘顶着风雪冲进临时板房,脸色冻得发青,“三号、五号、七号监测点的信号… 全断了!‘听诊器’… 冻僵了!” 陈强猛地从图纸堆里抬起头:“什么?!” 他立刻裹上厚重的羊皮袄,戴上防冻面罩,跟着小刘冲入风雪。来到三号监测点——一个位于边坡中部的关键位置。只见埋设传感器的简易防护罩上覆盖着厚厚的冰层,连接线缆冻得硬邦邦的,如同冰棍。负责观测的“千里眼”也报告,望远镜镜片结冰严重,观测模糊不清。更糟糕的是,呼啸的狂风带来了巨大的背景噪音,让“顺风耳”的拾音器完全失效,只剩下令人烦躁的嗡鸣。
“天眼”系统,在极寒面前,近乎“失明”和“失聪”! “快!除冰!检查线路!”陈强嘶吼着,声音在狂风中显得微弱。他亲自拿起工具,敲打防护罩上的冰层,试图恢复传感器连接。但严寒如同附骨之疽,刚敲掉一层冰,新的冰霜又迅速凝结。传感器内部的简易电子元件,在极端低温下特性严重漂移,传回的数据混乱不堪,毫无参考价值。 “陈工… 这样下去不行啊!”老周的声音带着绝望,“这鬼天气… 啥精密玩意儿都得趴窝!咱们这‘土法’… 怕是扛不住啊!” 陈强站在风雪中,看着眼前近乎瘫痪的监测点,刺骨的寒意从脚底首冲头顶。他下意识地摸向胸口内袋,赵师傅的锉刀冰冷依旧,仿佛在无声地提醒他:硬碰硬不行,就得另辟蹊径!他脑中飞速回想着在乌金高原的冻土中,如何用“活基准”对抗信号漂移… 露天矿的“冻僵的神经”,能否也找到“活”的解法?
与此同时,远在江南的“新星”矿区,却是另一番景象。
温暖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洒在矿区幼儿园的活动室里。孩子们清脆的歌声如同欢快的小溪,流淌在空气中: “小矿灯,亮晶晶,井下走路看得清。不追逐,不打闹,安全第一要记牢!…” 这是李秀兰和钱嫂子新改编的《井下安全歌》,用的是江南小调《茉莉花》的旋律,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孩子们拍着小手,唱得格外认真,小脸上洋溢着快乐。
“星火育苗”计划在这里生根发芽,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安全童谣不仅走进了幼儿园和小学的音乐课堂,更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家属线上“星火群”虽然受限于通讯条件(主要通过矿广播站和电话交流),但热度不减。家属们分享着娃娃们学唱的新歌谣,交流着育儿心得,甚至自发组织起了“周末安全小课堂”,由几位有特长的家属轮流给孩子们讲故事、做手工,内容都围绕着安全主题。 “李老师,您看!”新建矿的工会女工主任兴奋地拿着一叠纸,“这是小学三年级的娃娃们画的‘我心中的安全矿山’!您看看,画得多好!” 李秀兰接过画纸。画面上,有画着戴安全帽的爸爸在明亮的井下工作的,有画着妈妈牵着娃娃的手安全过马路的,有画着大大的红叉禁止烟火标识的… 孩子们的视角稚嫩却充满想象力,安全意识的种子,正通过这些五彩斑斓的画面,悄然萌芽。
更让李秀兰欣慰的是“小手拉大手”的效果。她亲眼看到一个刚放学的小女孩,在矿区的路口,紧紧拉着她爸爸的手,指着红灯,奶声奶气地唱:“红灯红灯停一停,绿灯亮了才能行!”那位年轻的矿工爸爸,在女儿认真的“监督”下,老老实实地等绿灯,脸上满是温柔的笑意。 “秀兰姐,”钱嫂子感慨地说,“这‘星火’种在娃娃心里,长出来的,可是能照亮一辈子的光啊!”
“黑山”露天矿的板房里,气氛凝重。
陈强裹着棉被,就着昏暗的煤油灯(严寒导致电力不稳),眉头紧锁地研究着瘫痪的监测点数据。桌上摊着乌金高原的笔记和赵师傅的影印件。窗外,狂风依旧在怒号。 “硬抗不行…”他喃喃自语,“传感器冻僵了,数据漂了… 但人还在!经验还在!‘活基准’的思路… 能不能用在露天矿?”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逐渐成形:既然传感器在极端低温下不可靠,那就暂时降低对“精确数据”的依赖,转而强化“人工神经网络”和基于经验的“宏观判断”! 他立刻召集老周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核心成员——几位在露天矿干了一辈子、对这片土地“脾气”了如指掌的老矿工。 “各位老师傅,”陈强声音嘶哑,却充满敬意,“现在机器‘冻僵’了,靠不住了!这‘天眼’,得靠咱们的‘人眼’和‘经验眼’顶上去!” 他提出临时应急方案:
“经验值”预警: 由老矿工们根据多年经验,结合当前风力、温度、降雪量、以及边坡历史状况,给出一个“经验风险等级”(如低、中、高)。
“人眼”加密巡逻: 在严寒期间,加密“人工神经网络”的巡逻频次,尤其关注己知的脆弱点和历史裂缝区域。巡逻队员配备信号枪(遇险报警)和简易测量工具(如皮尺,测量裂缝宽度变化)。
“宏观体征”监测: 利用矿坑边缘设置的几个大型固定标尺(不易被冰完全覆盖),由“千里眼”观测员定时观测边坡整体轮廓有无明显变形(如鼓包、大面积塌陷迹象)。
“顺风耳”听异响: 虽然背景噪音大,但要求拾音器监听员重点捕捉是否有区别于风噪的、异常的、巨大的岩石断裂或崩塌声。
“咱们暂时不追求‘精确号脉’,先确保能‘听呼吸’、‘看脸色’、‘防猝死’!”陈强用形象的比喻总结道。 老矿工们互相看了看,眼中燃起了斗志。一位姓耿的老矿工拍着胸脯:“陈工!放心!这片坡,我闭着眼睛都能摸出它哪块骨头松!这‘经验眼’,我们哥几个有!” 方案迅速执行。在严寒肆虐的日子里,“人工神经网络”顶着风雪,在陡峭的边坡上艰难跋涉;“千里眼”观测员轮流值守,在结霜的镜片后努力分辨着轮廓变化;拾音器监听员在呼啸的风声中,全神贯注地捕捉着任何一丝异常的声响。虽然无法做到精确预警,但这套“人机结合、经验主导”的临时系统,如同在风雪中点燃的一堆篝火,虽然微弱,却为这座露天矿保留了一丝感知危险的能力,让管理者不至于在严寒中彻底“失明”。
夜深,“黑山”板房内,煤油灯摇曳。
陈强在冻得发硬的信纸上艰难落笔: “秀兰:黑山遇寒,‘天眼’冻僵。无奈祭出‘人眼’与‘经验眼’,风雪中保一丝清明。耿师傅等老矿工,脊梁如松,令人敬佩。江南童谣暖,闻之如沐春风。靖儿会叫爸,心甚慰。安儿画‘巨人眼’,盼其早日复明。随信寄一冰棱,权当‘冻僵的神经’。强。” 他将信纸折好,连同窗外随手掰下的一根晶莹剔透的冰棱(用油纸小心包裹),塞进信封。这冰棱,是困境的象征,也是不屈的见证。
江南,“新星”矿招待所。
李秀兰在温暖的灯光下展读丈夫的来信。看到“天眼冻僵”、“人眼经验眼”、“冰棱”等字眼,心中揪紧,又为耿师傅等老矿工的坚韧而感动。她拿起陈安新画的一幅画。画上,巨大的露天矿坑巨人闭着眼睛(代表冻僵),但巨人身边,画着几个小小的、穿着厚棉袄、举着火把(代表经验)的小人儿,正努力地“看”着巨人。天上,那颗最大的星星(赵爷爷)光芒照耀着小人和巨人。 “安儿说,这是‘爷爷的星星’在帮‘经验眼’照亮。”李秀兰轻声自语。 她提笔回信: “当家的:冰棱收到,寒气刺骨,然知你心热。耿师傅等老矿工,风雪中的脊梁,令人泪目。安儿新画,说‘爷爷的星星’在帮‘经验眼’。靖儿今日抓周,竟抓了你寄回的小轴承(‘天眼珠’),小手攥得紧紧。江南童谣己结集,名《平安小调》,正请人誊抄,欲寄往各地矿区。家中炉火旺,暖意传千里。盼‘天眼’复明,盼归期。秀兰。” 她将信、陈安的“经验眼”画、以及一本用工整小楷誊抄的《平安小调》童谣集,仔细封好。童谣集的扉页上,她特意请陈安画了一颗小小的、发着光的星星。
风雪中的“人眼”在陡坡上艰难守望,童谣集里的音符在阳光下静静流淌。陈强在煤油灯下凝视冰棱,冻僵的传感器是技术的困境;李秀兰在书桌前封存《平安小调》,稚嫩的歌声是未来的希望。耿师傅的脚步在积雪上刻下忠诚,矿工的经验是风雪中的灯塔;孩子们的笑脸在童谣里绽放,安全的种子是生命的萌芽。陈安的“经验眼”画在信封里传递信念,陈靖紧握的小轴承是无言的牵挂。赵师傅的星辰在风雪夜空中格外明亮,307的炉火跃动着不灭的等待。极寒的考验磨砺着“筋骨”的韧性,温暖的“育苗”孕育着“星火”的未来。守护之路,从无坦途,但人间的脊梁与童真的歌声,终将刺破风雪,迎来破晓的曙光。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10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