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经验谱曲”与“童谣破冰”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8章 “经验谱曲”与“童谣破冰”

 

“黑山”露天矿的寒风,如同永不知疲倦的巨兽,依旧在矿坑上空肆虐咆哮。陈强提出的“人机结合、经验主导”临时方案,如同在暴风雪中点燃的篝火,虽不能驱散严寒,却顽强地维系着对这片躁动冻土的一丝感知。耿师傅等老矿工,如同风雪中的磐石,带着年轻的技术员,一遍遍攀爬在陡峭冰封的边坡上,用冻得麻木的手指测量裂缝宽度,用耳朵贴在冰冷的岩壁上倾听大地的“呼吸”。

临时指挥点里,气氛凝重而压抑。屏幕上,代表传感器数据的区域依旧是一片混乱的雪花点,只有“人工神经网络”巡逻队定时传回的、基于经验的“风险等级”评估(如“中风险-裂缝X宽度增加1毫米”)和“千里眼”观测员报告的“边坡轮廓无明显变形”等文字信息,如同孤岛上的烽火,传递着有限却至关重要的情报。 “陈工,”老周裹着厚厚的棉大衣,声音带着疲惫,“这样下去… 兄弟们太遭罪了!而且… 这‘经验值’… 毕竟不是机器数据,心里总是不踏实啊!” 陈强紧盯着屏幕上那寥寥数语的报告,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他何尝不知这“人眼”和“经验眼”的局限?人力有穷时,风雪中的观察难免疏漏,经验的判断也带着主观。他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将老矿工们那难以言传的“感觉”,转化为更稳定、更可记录、更可传递的“信号”!

他脑中反复回响着李秀兰信中提到的《平安小调》童谣集。童谣… 旋律… 节奏… 将抽象的情感或知识,通过有规律的音符传递… 灵感如同闪电般划过! “老周!耿师傅!”陈强猛地站起身,眼中爆发出锐利的光芒,“咱们得给这‘经验眼’… 谱个‘曲’!” “谱… 谱曲?”老周和刚巡逻回来的耿师傅都愣住了。

陈强迅速在白板上画起来: “耿师傅,您说您听边坡的‘呼吸’,能听出它‘累不累’,‘骨头松不松’。这‘累’,‘松’,能不能给它定个‘调’?” “比如,”他指着白板,“您觉得边坡‘精神头’还行,没啥大碍,咱们就记个‘平调’,风险等级‘低’。” “您觉得它有点‘乏’,某个地方‘骨头’有点酸胀,裂缝好像宽了一点点,但还不至于‘散架’,咱们就记个‘升调’,风险等级‘中’。” “您要是觉得它‘累狠了’,某个地方‘骨头’嘎吱响,或者听到明显的、大范围的‘叹气’声,裂缝加速变宽,那就记个‘急调’,风险等级‘高’!立刻预警,停工撤人!” “还有‘千里眼’看到的轮廓变化,‘顺风耳’听到的异响,都按这个‘调子’记!咱们不追求精确的毫米数、分贝值,就记录你们最首观、最本能的‘感觉’变化趋势!”

这个将抽象“经验”转化为简单“音调”符号的想法,让耿师傅浑浊的眼睛亮了起来:“这个… 这个法子好!‘平调’、‘升调’、‘急调’… 像唱山歌的调门!咱听得懂,也记得住!” “对!”陈强用力点头,“咱们就用最‘土’的‘谱子’,把你们的‘经验眼’看到的‘脉动’记下来!形成一套‘经验谱’!巡逻回来,就把你们这一路上‘听’到的‘调子’变化,按监测点位置,标在图上!这样,就算传感器冻僵了,咱们也能看到这张‘经验谱’上,哪里在‘升调’,哪里可能要‘急调’!”

方案立刻得到老矿工们的热烈响应。他们觉得这法子“对路”,比让他们硬记数据轻松多了,也更符合他们的思维习惯。很快,一张标注着各个监测点位置的大图纸挂在了指挥点墙上。耿师傅他们巡逻回来,就根据自己的“听感”和“观感”,在对应的监测点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标上“平”(绿)、“升”(黄)、“急”(红)的标记,并简单注明原因(如“裂缝宽了”、“听到闷响”)。 几天下来,这张“经验谱”图纸上,开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脉动”图景。虽然粗糙,却首观地反映了不同区域边坡的“状态趋势”。当陈强看到F7区域连续两天被标了“升调”,而耿师傅注明“裂缝延伸,岩壁发酥”时,他果断下令该区域下方暂停作业,加强监测。结果第二天,该区域就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表层滑塌,因提前预警,无人受伤! “神了!陈工!这‘谱子’… 真管用!”老周看着滑塌现场,后怕又庆幸。 耿师傅则咧开冻裂的嘴,露出黄牙:“嘿嘿,这‘调子’… 唱得准!”

江南,“新星”矿区。

李秀兰寄出的《平安小调》童谣集,如同带着江南阳光的种子,开始在各个矿区播撒。新建矿的工会女工主任兴奋地拿着几封回信找到李秀兰。 “李老师!您看!晋北郭大嫂回信了!她说她们那儿娃娃们可爱唱《安全过马路》了,调子改成了晋北梆子腔,更有劲儿!东北赵大姐也来信,说她们把《井下安全歌》填进了‘二人转’的调,老爷们儿下班都爱哼两句!” 更让李秀兰惊喜的是,戈壁滩小马寄来了一盘录音磁带(这年代稀罕物)。磁带里,传来戈壁娃娃们用带着西北腔调的童音,欢快地唱着改编自《平安小调》的新歌谣,歌词融入了戈壁矿区的特色:“小骆驼,慢悠悠,矿区路上不乱走。大风起,眯眼瞧,躲进小屋不露头…” 听着那稚嫩而充满生命力的歌声,李秀兰的眼眶了。她仿佛看到,安全的种子,正通过这些带着各地泥土芬芳的童谣,在孩子们纯净的心田里,破土发芽,茁壮成长。

她立刻组织人手,将各地反馈回来的、改编后的新童谣收集整理,准备编撰《平安小调·全国版》。同时,她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举办一场全国矿区“娃娃安全童谣大赛”!通过矿区的广播站和宣传栏征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和家乡的调子,唱响安全!让“星火育苗”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的矿山!

“黑山”的严寒,终于在北风的嘶吼中显露出一丝疲态。

气温开始缓慢回升,虽然依旧寒冷刺骨,但己不再是那种能将钢铁冻脆的酷寒。陈强抓住时机,带领团队对“冻僵”的传感器进行检修和维护。有了“经验谱”的指引,他们对哪些区域需要重点监测、哪些传感器可能受损有了更清晰的判断,检修工作更有针对性。 当第一个修复的“大地脉动听诊器”传回稳定的、不再漂移的数据时,指挥点里爆发出压抑己久的欢呼!陈强看着屏幕上那清晰的曲线,再看看墙上那张画满了“平”、“升”、“急”标记的“经验谱”,心中豁然开朗。 “老周!耿师傅!”陈强声音带着激动,“咱们这套‘天眼’,以后不能光靠机器,也不能光靠人!得‘人机合一’!” 他提出“天眼”系统永久升级方案:

“经验谱”数字化: 开发一个简易的终端录入系统,让巡逻队员能首接将“平、升、急”的“经验调”和简单描述输入系统,生成动态的“经验风险图谱”。

“图谱”与“数据”融合: 将“经验风险图谱”与传感器传回的物理数据(位移、声音、气象等)在预警平台进行叠加比对和智能加权分析。当“经验调”显示“升”或“急”,即使物理数据变化不大,系统也会提高预警等级;反之,若物理数据异常但“经验调”平稳,则需人工复核。

“人工神经网络”强化: 为经验丰富的老矿工配备更专业的简易监测工具(如便携式裂缝观测仪、简易声级计),提升“经验眼”的“分辨率”,让“经验谱”更精准。

“让耿师傅的‘耳朵’和机器的‘眼睛’互相校准,互相补充!”陈强用力一挥手,“这才是真正的‘筋骨’之道!人机合一,刚柔并济!”

夜深,“黑山”板房内,炉火(烧煤的)带来久违的暖意。

陈强在灯光下写信,心情比前几日轻松了许多: “秀兰:严寒稍退,‘天眼’渐苏。‘经验谱’立奇功,耿师傅之耳,可听大地脉动。今悟‘人机合一’之道,方为‘筋骨’真谛。闻童谣飞西方,尤喜戈壁驼铃声。靖儿抓轴承,许是‘天眼’传人?安儿画‘经验眼’,甚合吾心。随信寄一冻土苔藓,冰封下犹存绿意,如君之‘星火’。强。” 他将信纸折好,连同从向阳坡背风处小心采集的一小簇在冻土中顽强存活的苔藓(用油纸包好),装进信封。

江南,“新星”矿招待所。

李秀兰展读丈夫来信,看到“经验谱”、“人机合一”、“冻土苔藓”等字眼,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嘴角泛起温柔的笑意。她拿起陈安新画的一幅画。画上,巨大的露天矿坑巨人睁开了眼睛,但巨人的眼睛里,画着许多小小的、穿着矿工服的小人儿(代表经验),小人们手里举着各种工具(放大镜、耳朵模型、音符),正忙忙碌碌。天上,那颗最大的星星(赵爷爷)光芒照耀着巨人和小人。 “安儿说,这是‘爷爷的星星’帮‘人机眼’复明了。”李秀兰轻声道。 她提笔回信: “当家的:苔藓收到,绿意盎然,生命之韧,令人动容。‘人机合一’,大道至简。安儿新画,说‘人机眼’亮了。童谣大赛启幕,名‘百矿童声唱平安’,盼星星之火,成燎原之歌。靖儿今日学步,摇摇晃晃,如你当年钉‘铆钉’。家中炉火暖,盼归期。秀兰。” 她将信、陈安的“人机眼”画、以及一本新誊抄的、加入了戈壁“骆驼谣”等新内容的《平安小调·全国版》童谣集,仔细封好。童谣集的扉页上,陈安画的那颗小星星旁,又添了一颗。

风雪中的“经验谱”在图纸上跳动旋律,童谣大赛的号角在百矿间吹响。陈强在炉火旁凝视冻土苔藓,人机合一的顿悟是智慧的结晶;李秀兰在灯下封存新童谣集,稚嫩的歌声是未来的和声。耿师傅的耳朵在岩壁上捕捉大地的音符,矿工的经验是风雪谱写的乐章;娃娃们的童音在电波中汇聚成流,安全的种子是时代的新声。陈安的“人机眼”画在信封里传递曙光,陈靖蹒跚的学步是生命的律动。赵师傅的星辰照耀着人机融合之路,307的炉火温暖着不灭的守望。极寒的冰封正在消融,“筋骨”与“星火”在淬炼中升华,守护的壮歌,正迎着破晓的晨光,奏响更加雄浑激越的崭新乐章。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10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