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学堂”的“新铆钉”与“星火课堂”的“方言调”,如同两股奔腾的溪流,在红旗煤矿这片热土上激荡碰撞,汇聚成一股充满生机与创造力的洪流。三个月的培训时光,在日复一日的争论、调试、分享、演练中飞速流逝。结业的日子,带着收获的喜悦和离别的愁绪,悄然临近。
“筋骨学堂”的结业考核现场,气氛比首批更加热烈,也更具实战性。
没有统一的试卷,只有量身定制的“硬骨头”。陈强为每位学员都设置了一个模拟其家乡矿区典型难题的场景。来自东北老矿区的老孙,需要在模拟环境下,将他设计的那个“继电器翻译器”成功接入“铁网”系统,并稳定传输开关信号;来自南方高温矿的小吴,则要确保他的“压缩空气风冷”放大器在模拟的45度、90%湿度下,信号输出稳定如常;来自边远小矿、资源匮乏的小伙子李强(同名),则被要求用最有限的材料(模拟),设计一套简易有效的顶板离层监测预警装置…
车间里,焊枪的蓝光闪烁,螺丝刀的拧动声此起彼伏,键盘敲击声密集如雨。学员们埋头苦干,脸上不再是初来时的茫然,而是带着一种“钉是钉,铆是铆”的专注和自信。他们不再仅仅依赖导师的答案,而是运用在红旗矿淬炼出的“筋骨”思维,结合家乡的实际,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 陈强、马副矿长和几位导师穿梭其间,目光锐利地观察着,偶尔指点一二,更多的是鼓励和肯定。当老孙的“翻译器”指示灯稳定亮起,成功将老开关的“开/关”状态转化为数字信号上传时;当小吴的放大器在模拟高温高湿箱中,输出曲线平稳如首线时;当李强用几根弹簧、一个简易位移传感器和矿灯电池,成功模拟出离层预警时… 车间里便会爆发出由衷的掌声和喝彩!
这掌声,是送给学员的,也是送给“筋骨”之道的。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套技术标准,更是一种在绝境中寻找“铆钉”的思维和能力。
“星火课堂”的结业仪式,则充满了温情与感动。
没有考试,而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家乡安全故事会暨‘星火’亮法展示会”。学员们轮流上台,用她们最熟悉的乡音,讲述着在红旗矿学到的新点子如何与家乡实际结合的计划。 东北的赵大姐嗓门洪亮:“回去俺就张罗!不光熬姜汤,还要在暖棚里挂上安全漫画!让老爷们儿喝着热乎的,眼睛也看着安全的!” 江南的钱嫂子声音温婉却坚定:“防汛锣要敲,更要组织姐妹们学点急救!真遇上事,能顶大用!” 戈壁的小神发亮:“快板书继续打!还要加新词儿!把咱们在红旗学的娃娃‘安全岛’、灾后‘暖心话’都编进去!” 晋北的郭大嫂(作为特邀代表回来分享经验)也激动地说:“姐妹们!回去大胆干!有啥难处,写信来!咱们‘星网’连着心呢!”
李秀兰、张嫂、王姐等人坐在台下,听着这些带着泥土芬芳、充满烟火气的计划,眼中闪烁着欣慰的泪光。她们知道,这些“星火使者”回去后,将会把红旗的“暖”和“安”,用最适合她们家乡的方式,点燃在每一个矿区的角落。
李秀兰最后上台,没有长篇大论,只是再次展示了陈安那幅巨大的“平安中国”星网图。她指着画上那些闪闪发光、颜色各异的星星:“姐妹们,你们看,安儿画上的星星,每一颗都不一样亮,但连在一起,就是一片照亮山河的‘平安网’。你们回去,就是要把咱们矿上的那颗星星,点得更亮!用你们的‘暖胃汤’、‘防汛锣’、‘快板书’… 用你们自己的‘亮法’!让井下的汉子们知道,家里有颗最亮的星,永远等着他们平安回来!”
活动室里,掌声雷动,许多学员眼含热泪,用力点头。她们小心翼翼地将新版《“星网”指南》和陈安那幅画的缩小复印版收好,如同收藏着最珍贵的火种。
结业典礼,在矿部礼堂隆重举行。
气氛比首批更加热烈。当学员们接过印着“筋骨传人”或“星火使者”的结业证书时,脸上洋溢着的是经过淬炼后的自信和沉甸甸的责任感。 学员代表发言环节,老孙代表“筋骨传人”走上台,他手里还拿着他那套“翻译器”的简易模型:“感谢红旗矿!感谢陈工!这次来,我学会了最重要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怎么在‘老家伙’身上找到‘新铆钉’!回去,我保证让矿上那些‘老伙计’,也搭上‘铁网’的快车!” 小马代表“星火使者”上台,她有些紧张,但眼神亮得惊人:“俺… 俺回去就用快板书,把安全知识唱给娃娃和老爷们儿听!让咱们戈壁滩上的小星星,也亮起来!照得家里暖暖的,井下的路亮亮的!”
他们的发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力量,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站台上,离别的时刻终究到来。
这一次,离愁别绪中,更多了一份战友般的信任和共同的期许。学员们互相拍着肩膀,交换着写有地址的纸条,约定着互相通信交流经验。 “老孙!你那‘翻译器’弄利索了,图纸给我寄一份!” “小吴!你的‘风冷’要是效果好,也吱一声!” “赵大姐!熬姜汤别忘了放红枣!” “钱嫂子!防汛演练的照片,记得寄来看看!” “小马!新编的快板词,写好了寄来,咱们一起唱!”
陈强和李秀兰站在送行的人群中。陈强看着这些被他亲手“淬炼”过的技术骨干,看着他们眼中那份不再迷茫、充满实干精神的火光,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欣慰。李秀兰则看着那些即将带着“星火”归去的姐妹们,看着她们脸上那份自信和温柔的力量,眼眶微微。
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启动。学员们挤在车窗边,用力挥着手,喊着告别和祝福的话语。站台上,红旗矿的送行队伍也挥舞着手臂,目送着这满载着“新铆钉”和“方言调”的列车,驶向远方,驶向各自需要守护的矿山和家园。
307房间,炉火跳跃。
夜深人静。孩子们都己睡熟。陈强和李秀兰坐在炉火边,桌上摊开着几封刚刚收到的、来自首批学员的信。 一封来自乌金高原的张大山: “陈工:双重基准模型运行稳定!F7东翼生产顺利!巴图师傅说,现在下井,心里踏实多了!高原的星星很亮,像赵师傅的眼睛。勿念。大山” 一封来自西南溶洞矿区的王振林: “陈工:定制滤波效果极佳!溶洞群核心区产量创新高!兄弟们都说,‘铁网’是咱的‘定海神针’!溶洞里的蝙蝠都习惯了新‘声音’,不闹腾了。振林” 一封来自晋北的郭大嫂: “秀兰妹子:互助队又壮大了!新学了娃娃‘安全角’,娃娃们可喜欢了!天冷了,姐妹们轮流给孤寡老人扫雪送炭,心里热乎着呢!咱晋北的‘星星’,亮堂着呢!郭大嫂”
陈强和李秀兰一封封读着,嘴角不自觉地扬起。这些跨越山河而来的“家书”,字里行间跳动着“筋骨”的脉动和“星火”的暖意,是对他们所有付出最好的回报。 “当家的,”李秀兰轻声说,火光在她温婉的脸上跳跃,“你看,咱们的‘铆钉’和‘星星’… 都扎下根,亮起来了。” 陈强握住妻子的手,目光深邃而温暖:“嗯。这炉火… 烧得更旺了。”
炉火映照着他们宁静满足的脸庞,也映照着桌上那些来自远方的信笺。窗外,夜色深沉,但“筋骨学堂”和“星火课堂”的灯火依旧通明,如同不灭的灯塔,指引着更多寻找“铆钉”和唱响“方言调”的人们,在守护“平安”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归途的列车带走了火种,炉边的家书带来了回响,守护的星火,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渐成燎原之势。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10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