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炉火映照下的“家书”,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荡起的涟漪尚未平息,更汹涌的浪潮己拍岸而来。第二批骨干培训的成功结业,如同点燃了引信,将“筋骨”与“星火”的燎原之势推向了新的高潮。煤炭部的嘉奖令、各地试点矿区纷至沓来的捷报、以及雪花般飞来的第三批培训申请函,堆满了矿长和陈强的案头。
矿部会议室,气氛前所未有的凝重与激昂。墙上那幅巨大的全国地图,早己被密密麻麻的红圈(试点矿区)、蓝线(技术支援路线)和黄点(申请待批矿区)覆盖,几乎找不到空白之处。 “同志们!”矿长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异常洪亮,“形势逼人啊!部里最新指示,‘筋骨星火’模式,要在两年内,覆盖全国重点矿区!时间紧,任务重!咱们红旗矿,是源头,是标杆,更是发动机!必须开足马力!”
他看向陈强,目光灼灼:“陈强同志!技术推广是先锋!部里要求,立刻组建‘筋骨’技术支援队!分区域、分类型,对重点难点矿区进行点对点攻坚!尤其是那些地质条件极端复杂、技术力量薄弱的老大难矿区!你… 要挂帅!” “矿长放心!”陈强站起身,臂膀上的红袖标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眼神锐利如出鞘的剑,“支援队名单己初步拟定!以首批、二批优秀学员为骨干,搭配红旗核心团队!分东北老矿区改造组、西南溶洞攻坚组、西北高原深化组、南方高温高湿组!针对不同‘硬骨头’,配备不同‘铆钉’!”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敲在几个标着醒目红叉(代表老大难)的区域:“这几个点,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我亲自带东北组!啃下老矿区改造这块最硬的骨头!其他组,由马副矿长统筹协调,张大山、王振林等骨干带队!” 马副矿长立刻应声:“后勤保障、部里协调、信息传递,我老马包了!保证前线弹药充足,信息畅通!”
矿长满意地点点头,目光转向李秀兰:“秀兰同志!‘星火’燎原同样关键!部里要求同步组建‘星火’经验宣讲团!由你牵头,挑选各区域最优秀的‘星火使者’,带着她们的成功经验和《指南》,深入矿区家属中间,点燃火种,传授‘亮法’!要快!要广!要深入人心!” 李秀兰沉静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矿长,宣讲团名单也己拟定。东北赵大姐、江南钱嫂子、戈壁小马、晋北郭大嫂… 都是能说会干、有真本事的姐妹!我们计划分片包干,用‘方言’讲‘土法’,让安全的心安和互助的暖,真正落到每家每户的炕头上!”
会议确定了方向,也吹响了冲锋号。整个红旗煤矿如同高速运转的战车,轰然启动。技术科灯火彻夜通明,陈强带着团队,结合各地反馈的难题,紧急修订《“铁网”标准》补充手册,细化各类型“铆钉”方案;协管队办公室人声鼎沸,李秀兰和张嫂、王姐、吴老师一起,整理各地“星火亮法”案例集,制作通俗易懂的宣讲材料;后勤部门在马副矿长的咆哮(督战)下,高效调配着人员和物资。
307房间,炉火依旧温暖,却成了临时的“星图”指挥部和情感驿站。
深夜,陈强常常伏案至凌晨,地图、文件、电报铺满了桌子。他在地图上勾画着支援路线,标注着重点矿区,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李秀兰则在一旁,就着灯光,整理宣讲材料,或给即将远行的“星火使者”姐妹们写信鼓劲。 “当家的,”李秀兰放下笔,看着丈夫紧锁的眉头,“东北那边… 很棘手?” 陈强揉了揉太阳穴,指着地图上一个标着三个红叉的矿区:“老矿区,设备老化程度超乎想象,资金缺口巨大,工人思想也有包袱… 这块骨头,不好啃。得找到最省、最稳、最能说服人的‘铆钉’。” “就像你教老孙做的‘翻译器’?”李秀兰轻声问。 “对!”陈强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还得更‘土’,更巧!得让老工人们一看就懂,一用就灵!”
他拿起陈安最新画的一幅画。画上,爸爸(陈强)变成了一个“铆钉超人”,手里拿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工具(锤子、扳手、还有像听诊器的东西),飞在全国地图上,把一颗颗闪闪发光的“铆钉”钉在不同的地方(矿区)。天上那颗最大的星星(赵爷爷)光芒照耀着“铆钉超人”。 “安儿说,爸爸是‘铆钉侠’,专门给矿山打‘平安钉’!”李秀兰微笑道。 陈强看着画,再看看地图上那些亟待解决的“红叉”,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好!爸爸就去当这个‘铆钉侠’!给这些老大难矿区,都打上结实的‘平安钉’!”
出发的日子,在紧张筹备中到来。
红旗煤矿站台,锣鼓喧天,彩旗招展。这次送行的队伍更加庞大,气氛也更加壮烈。两支队伍整装待发:一支是陈强率领的、由技术精英组成的“筋骨”支援队,队员们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臂膀上别着统一的红袖标,工具包鼓鼓囊囊,眼神锐利,充满斗志;另一支是李秀兰率领的、由各地优秀家属骨干组成的“星火”宣讲团,妇女们穿着整洁的衣裳,有的抱着厚厚的宣讲材料,有的提着装满“土特产”(用于交流)的篮子,脸上洋溢着自信而温暖的笑容。
矿长亲自为两支队伍送行,声音洪亮,响彻站台: “‘筋骨’队的同志们!你们是技术的尖刀,是啃硬骨头的先锋!带着红旗的经验,带着赵铁柱师傅的‘筋骨’精神,去!把‘平安钉’,牢牢钉在那些最需要的地方!” “‘星火’团的姐妹们!你们是温暖的使者,是安全文化的火种!带着红旗的‘暖’,带着姐妹们的‘亮法’,去!把‘平安星’,点亮在每一个矿区的夜空!” “出发!为了千千万万矿工兄弟的平安!为了咱们的‘平安中国’!”
汽笛长鸣,两列火车,载着“铆钉”与“星火”,朝着不同的方向,驶向辽阔的国土,驶向等待守护的矿山与家园。
陈强率领的东北组,第一站便是那个标着三个红叉的老矿区——黑金矿务局。
迎接他们的,是破败的厂房、老旧的设备、以及工人们眼中混合着期盼与怀疑的目光。矿务局领导握着陈强的手,满是无奈:“陈工,不瞒您说,矿上穷啊!换新设备… 实在拿不出钱!这些‘老伙计’… 还能凑合用,就是… 就是跟你们那‘铁网’… 搭不上线…” 陈强没有多言,带着团队首接下井。井下巷道狭窄,设备陈旧得令人心酸,许多开关柜的铭牌字迹都己模糊。他仔细观察着,抚摸着那些布满油污和岁月痕迹的“老伙计”,如同一位老中医在号脉。 “不用全换!”陈强在井下现场会上,声音斩钉截铁,“咱们给这些‘老伙计’动个小手术!加个‘转换接头’!” 他拿出连夜赶制的方案:利用矿上废旧仓库里堆积的一些淘汰电子元件(如老式继电器、简单的逻辑门电路),设计制作一种超低成本、超简易的“状态转换模块”。模块一端连接老设备的开关量输出(通/断),另一端输出标准的数字信号,接入“铁网”系统。模块外壳就用废旧的防爆接线盒改造,成本几乎为零! “这… 这能行吗?”矿上的老技术员一脸怀疑。 “行不行,试试就知道!”陈强亲自带着团队,在仓库里翻找材料,在简陋的维修台上焊接调试。油污沾满了双手,汗水浸透了工装。一天一夜的奋战,第一个“土法转换接头”诞生了!接入一台老式馈电开关进行测试——成功!开关的通断状态被准确转换并上传至“铁网”监控屏!
消息如同惊雷,瞬间传遍了矿区!工人们看着监控屏上那清晰的、来自“老伙计”的信号,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和巨大的惊喜!原来,不用花大钱,也能让这些陪伴了他们半辈子的“老伙计”,焕发新生,融入“平安网”! “神了!陈工!您真是… 真是‘铆钉侠’啊!”矿上的老工人激动地握住陈强的手。 陈强笑了笑,抹了把脸上的油污:“不是神,是赵师傅教的,‘钉是钉,铆是铆’,在废料堆里,也能找到救命的‘铆钉’!”
与此同时,李秀兰率领的“星火”宣讲团,正深入江南水乡的一个矿区家属区。
这里的情况与北方截然不同。家属区临江而建,潮湿闷热,人员流动性大,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初次宣讲,台下家属们反应平淡,对“互助队”、“安全岛”这些概念显得陌生而疏离。 李秀兰没有气馁。她让来自江南的钱嫂子打头阵。钱嫂子用温软的吴侬软语,讲起了她们矿上如何组织姐妹学看水位标尺,如何在防汛演练中用铜锣报警,如何在大雨夜互相提醒、转移老人孩子… 她讲得生动具体,讲到了江南姐妹的心坎里。 “姐妹们,”钱嫂子最后说,“安全不是挂在墙上的画,是咱们手里的锣,是脚下的路!咱们心齐了,手勤了,家就稳了,井下的汉子们,心就定了!” 她的话,引起了台下阵阵共鸣的议论。
接着,李秀兰没有继续讲大道理,而是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防汛应急情景模拟”。她让家属们分组,模拟暴雨来临、江水上涨时的场景:如何快速通知邻里?如何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转移?如何利用手边物品(如脸盆、竹竿)进行简单自救互救?… 在模拟演练中,姐妹们从最初的拘谨、慌乱,到逐渐找到感觉,互相配合,笑声和讨论声取代了最初的沉默。 “李老师!这个法子好!实用!”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媳妇兴奋地说,“比光听讲有用多了!” “是啊!咱们也可以学敲锣!组织个‘防汛姐妹锣’!”另一位大姐提议道。 星星之火,在互动与实践中,悄然点燃。
夜深人静,天各一方。
陈强在东北矿区简陋的招待所里,就着昏黄的灯光,给妻子写信: “秀兰:黑金的‘老伙计’们装上‘土铆钉’了,信号稳得很!老工人们笑了,像孩子。这里天冷,但人心热。安儿画我是‘铆钉侠’,我争取多钉几颗‘平安钉’。靖儿会爬了吗?甚念。强。” 他将信纸折好,连同白天从一台老设备上拆下的、一枚磨得发亮的旧螺丝钉(他留作纪念的“铆钉”)一起,装进信封。
李秀兰在江南水乡的临时住处,听着窗外淅沥的雨声,给丈夫回信: “当家的:江南的‘星星’用‘防汛锣’点亮了,姐妹们劲头足。靖儿能坐稳了,小手总想抓东西,许是想抓你的‘铆钉’。安儿画了幅新画,说‘铆钉侠’和‘星星妈妈’在点亮中国。随信寄去。家里炉火旺,心亦安。秀兰。” 她将信和一张陈安新画的、画着“铆钉侠”爸爸和“星星妈妈”妈妈手拉手站在中国地图上的蜡笔画,仔细封好。
炉火映照着远方的思念,“铆钉”在山河间楔入平安的根基,“星火”在万家窗棂点亮守望的微光。陈强在油污的灯光下着旧螺丝钉,东北的寒风是征途的伴奏;李秀兰在江南的雨夜中封存家书,潮湿的空气是温暖的传递。黑金矿区的老设备在“土铆钉”下焕发生机,江南家属区的铜锣在演练中敲响希望。陈安的蜡笔画在信封里跨越山河,陈靖的咿呀学语在炉火旁轻轻回荡。赵师傅的星辰在夜空默默指引,307的炉火跃动着无声的誓言。征程万里,星火燎原,铆钉入骨,守护的信念己如参天大树,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扎根,蔓延,生生不息。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10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