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学堂”的灯火,如同永不疲倦的星辰,在红旗煤矿的夜色中持续燃烧。第二批全国骨干培训的启动,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荡起比首批更为汹涌的波澜。学员的背景更加多元,带来的难题也更加“五花八门”。
“筋骨学堂”的实操车间里,此刻正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机油、焊锡和激烈争论的独特气息。
来自东北某老矿区的技术骨干老孙,正对着一个模拟老旧防爆开关的电路板抓耳挠腮。他带来的问题是:矿上大量服役超过二十年的老式开关,改造资金有限,无法全部更换为适配“铁网”接口的新型号,如何让这些“老伙计”也能接入“铁网”系统? “陈工!您看!”老孙指着电路板上密密麻麻、早己氧化发黑的焊点,“这玩意儿… 跟新系统的接口协议根本不搭!硬改?怕影响防爆性能!不改?这么大一片老设备就成了‘铁网’的盲区!”
另一边,来自南方新建高温矿区的技术员小吴,则对着一个在模拟高温高湿环境下“罢工”的信号放大器愁眉苦脸:“陈工!这放大器… 一到模拟的45度、湿度90%环境,信号输出就飘得没边!散热片加了,密封也做了… 还是扛不住!南方夏天… 井下比这还邪乎!”
陈强穿梭在学员和设备之间,臂膀上的红袖标在灯光下异常醒目。他没有首接给出答案,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引导着学员们自己寻找“铆钉”。 “老孙,”他拿起一块老式开关的电路板,指着上面的继电器触点,“新系统要的是数字信号,你这老伙计只会‘开’和‘关’… 能不能做个‘翻译器’?用个简单的单片机(这年代算先进),读取继电器的通断状态,转换成标准的开关量信号传给‘铁网’?防爆壳子还是原来的,只动里面一点点…” 老孙眼睛一亮:“‘翻译器’?这思路… 行!成本低!改动小!我试试!” “小吴,”陈强又走到高温放大器旁,摸了摸烫手的散热片,“散热不够是主因。常规散热片在高温高湿下效率骤降… 试试‘土’办法?”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示意图,“在散热片上加个小风扇?用矿下本就有压风管路的压缩空气驱动!不用电,安全!气流还能带走湿气!” 小吴一拍脑袋:“对啊!压缩空气驱动风冷!我怎么没想到!陈工,您这‘土’办法… 真绝了!”
类似的情景在车间各处上演。陈强不再仅仅是传授标准答案的导师,更像是一位引导学员在各自“硬骨头”上寻找“铆钉”的引路人。他将乌金高原的“活基准”、西南溶洞的“频谱猎杀”作为案例剖析,反复强调赵师傅“筋骨”之道的精髓:因地制宜,敢于创新,在绝境里找活路!学员们眼中最初的迷茫和依赖,逐渐被跃跃欲试的兴奋和独立思考的光芒取代。车间里,争论声、工具敲击声、仪器调试声此起彼伏,充满了“钉是钉,铆是铆”的实干气息。
与此同时,“星火课堂”的大活动室里,气氛则如同一个热闹的、充满烟火气的集市。
没有了首批培训时的拘谨和试探,第二批的“星火使者”们,在李秀兰、张嫂、王姐的引导下,迅速进入了“互相取经”的状态。来自天南海北的方言腔调交织在一起,讲述着各自矿区最鲜活的安全故事和互助难题。 东北林海雪原的赵大姐,操着浓重的“大碴子”味:“咱们那儿啊,冬天贼拉冷!家属区离井口远,老爷们儿下班走回来,棉袄都冻成冰坨子了!互助队就组织姐妹们,在井口搭个暖棚,轮流守着,熬上热乎的姜汤、小米粥!老爷们儿一出来,先灌一碗,暖了身子再回家!这叫‘暖胃更暖心’!” 她边说边比划,引来一片叫好和笔记的沙沙声。
来自江南水乡的钱嫂子,声音温软,却带着韧劲:“我们矿靠江,夏天防汛是大事!互助队不光管家里,还组织姐妹们学看水位标尺,学用铜锣报警!去年发大水,就是咱们一个姐妹最先发现江堤渗水,敲锣喊人,才抢在决堤前把低洼区的老人孩子都背出来了!” 她的话,让活动室里响起了敬佩的掌声。
戈壁滩小矿的年轻媳妇小马,皮肤黝黑,眼神却亮晶晶的:“我们那儿,风沙大,缺水,姐妹们聚一次不容易。但咱们有办法!利用矿上每月放电影的机会,电影开场前,咱们互助队就上去,用快板、说书的形式,讲安全知识!娃娃们爱听,老爷们儿也记得住!” 她的“土”办法,让李秀兰都忍不住点头称赞。
李秀兰没有过多干预,只是适时地引导讨论,将大家的经验记录下来,融入正在修订的《“星网”指南》中。她发现,当姐妹们用自己最熟悉的方言、讲述自己最拿手的“土”办法时,那份自信和感染力,是任何标准教材都无法比拟的。安全的心安,互助的暖,就在这带着泥土芬芳的“方言调”里,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浸润到每个人的心田。
她再次展示了陈安那幅巨大的“平安中国”星网图,指着上面那些代表不同家属区的小房子:“姐妹们,你们看,安儿画上的星星,颜色都不一样。咱们各地的‘星火’,亮法也可以不一样!东北的‘暖胃汤’,江南的‘防汛锣’,戈壁的‘快板书’… 都是咱们的‘亮法’!只要心是热的,法子是实的,就能把咱们矿上的‘星星’,点得亮堂堂的!”
活动室里,气氛热烈而融洽。来自不同地域的妇女们,在彼此的“方言调”和“土”办法中,找到了共鸣,也找到了自信。一张由无数独特“亮法”编织的、更加丰富多彩的“平安网”,正在这温暖的课堂里悄然成形。
307房间,炉火跳跃。
深夜,陈强和李秀兰几乎同时到家。陈强身上带着淡淡的机油和松香味(他帮一个学员调试木制的“翻译器”外壳),李秀兰则带着活动室里的暖意和欢声笑语的余韵。 “当家的,今天学堂里… 热闹吧?”李秀兰一边给陈强倒热水,一边问。 “嗯,”陈强揉了揉发酸的肩膀,脸上却带着笑意,“这帮学员… 都是好样的!啃硬骨头的劲头足!老孙那个‘翻译器’思路,小吴的‘压缩空气风冷’… 有点意思!这才是‘筋骨’的传人!” “我们那边也是,”李秀兰微笑着,“赵大姐的‘暖胃汤’,钱嫂子的‘防汛锣’,小马的‘快板书’… 听着就让人心里热乎。这‘星火’啊,真是各有各的亮法。”
两人坐在炉火边,分享着各自课堂的见闻。陈强讲着学员们如何寻找“新铆钉”,李秀兰说着姐妹们如何唱响“方言调”。炉火映照着他们疲惫却满足的脸庞,也映照着摇篮里陈靖熟睡的小脸。 陈强看着妻子在火光下温婉的侧脸,忽然说:“秀兰,我觉得… 咱们这‘筋骨’和‘星火’,就像…” “就像什么?”李秀兰好奇地问。 “就像这炉火,”陈强指了指跳跃的火焰,“‘筋骨’是那炉膛里的硬柴,是根基,得扎实,得耐烧;‘星火’是那飘出来的火星,是暖意,是光亮,飞到哪里,就能把哪里的柴禾点着。硬柴烧得旺,火星飘得远,这炉火… 才能越烧越旺,照亮的地方… 才能越来越大。”
李秀兰听着丈夫的比喻,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她轻轻握住陈强的手:“当家的,你说得真好。硬柴也好,火星也好,都得靠人添,靠人护。咱们… 就做那添柴护火的人吧。”
炉火噼啪作响,温暖的光晕笼罩着小小的307。窗外,“筋骨学堂”和“星火课堂”的灯火依旧通明,如同两簇不灭的火焰,在夜色中坚定地燃烧着,照亮着更多寻找“铆钉”和唱响“方言调”的人们。守护的炉火,在无数双手的添柴护持下,正将“平安”的光与热,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10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