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映照下的短暂休憩,如同给紧绷的弓弦松了劲,让疲惫得以喘息,也让守护的意志在温暖中汲取了新的力量。半个月的假期,在陈强看来,短得如同指间流沙。
他兑现了承诺,几乎日日归家。清晨,他会笨拙地学着给陈靖换尿布,被小家伙无影脚蹬得手忙脚乱;午后,他会陪着陈安在炉火边画画,听儿子用稚嫩的语言讲述“铁网”如何打败各种“坏东西”的故事;傍晚,他会抱着咿咿呀呀的陈宁,教她含糊不清地喊“爸爸”;深夜,当孩子们都睡熟,他便和妻子坐在炉火边,低声细语,说说技术科的琐事,聊聊协管队的进展,更多的是静静感受那份劫后余生、团聚一堂的安宁。
李秀兰的气色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脸颊有了红润,眼神也恢复了往日的温婉与坚韧。陈靖在全家人的呵护下,一天一个样,小脸圆润起来,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被“铁网”和“星网”守护的世界,偶尔还会冲着忙碌的爸爸露出一个无齿的笑容,瞬间融化陈强心中所有的坚硬。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矿部办公室的电话依旧频繁,各地矿区的进展报告、技术咨询、第二批培训的筹备函件,如同雪片般堆在陈强的案头。马副矿长几乎天天来307“汇报工作”,话题总是不由自主地拐到即将开始的全国培训和新一轮的推广难点上。
“强子,”这天晚饭后,马副矿长搓着手,看着炉火,语气带着试探,“部里对第二批培训催得紧,要求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 特别是针对像乌金高原、西南溶洞这种特殊地质条件的经验总结和推广… 你看这教材修订、师资安排…”
陈强正抱着陈靖轻轻摇晃,小家伙在他怀里昏昏欲睡。他看了一眼妻子,李秀兰正低头缝补着陈安玩闹时刮破的棉袄,火光在她沉静的侧脸上跳跃。 “老马,”陈强声音不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我知道。再给我两天。等靖儿过了百日,我就回科里。”
李秀兰手中的针线顿了一下,随即又流畅地穿梭起来,没有抬头,只是轻声说:“当家的,工作要紧。家里有我们呢。靖儿百日,咱们就在307,一家人吃顿饭就好。” 陈强看着妻子低垂的眼睫,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知道,妻子理解他肩上的担子,也支持他,但这半个月的烟火日常,让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守护的战场之外,这片炉火映照的方寸之地,才是他力量的真正源泉。
陈靖百日这天,307的炉火格外旺盛。
没有大操大办,只有最亲近的人。张嫂、王姐、吴老师早早过来帮忙,炖了香浓的鸡汤,蒸了白胖的馒头,还特意做了染红的鸡蛋(习俗)。矿长和马副矿长也抽空过来,带来了给小家伙的礼物——矿长送的是一套崭新的小棉袄棉裤,马副矿长送的则是一个用边角料打磨得光滑锃亮的小铁锹模型(寓意扎根矿山)。 小小的307挤满了人,笑语喧哗,暖意融融。陈靖被打扮一新,穿着簇新的小红袄,戴着一顶虎头帽,被李秀兰抱在怀里,好奇地看着满屋子的人,不哭不闹,偶尔还咧开小嘴笑一下,引得众人一片夸赞。
“来,靖儿,抓周喽!”张嫂笑呵呵地在炕上铺开一块红布,上面摆满了寓意吉祥的小物件:书本(代表学问)、小算盘(代表财富)、小木枪(代表勇敢)、小锄头模型(代表勤劳)、还有陈强特意放上去的一枚小小的、用铜片做的传感器模型(代表传承)。 众人屏息凝神。陈靖被放在红布中央,小家伙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看这个,瞅瞅那个,小手在空中挥舞着。他似乎对那枚小小的、闪着金属光泽的传感器模型产生了兴趣,小手试探着伸过去,一把抓住,紧紧攥在了小拳头里!
“好!抓了传感器!子承父业!将来也是搞技术的料!”马副矿长第一个叫好。 “好小子!有眼光!”矿长也哈哈大笑。 陈强看着儿子紧紧攥着那枚小小的传感器,心中百感交集。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的注定?他仿佛看到赵师傅的“筋骨”之道,透过这小小的金属片,又找到了新的传人。
李秀兰温柔地笑着,将儿子抱回怀里,轻轻着他抓着传感器的小手。她没有说什么,但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宁静的力量。
百日宴的温馨尚未散去,新的征程己然开启。
第二天一早,陈强换上了那身洗得发白、却笔挺精神的工装,臂膀上的红袖标鲜艳依旧。他站在307门口,回望了一眼。 炉火烧得正旺,映照着李秀兰抱着陈靖的身影,张嫂在收拾碗筷,陈安和陈宁在炕上玩着新得的玩具(矿长送的彩色积木)。一切安宁而充满生机。 “我走了。”陈强轻声说。 “嗯。”李秀兰点点头,目光温柔而坚定,“当家的,平安。”
陈强转身,大步走向矿部。那里,“筋骨学堂”和“星火课堂”灯火通明,第二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学员己经陆续报到。新的挑战,新的“硬骨头”,正等待着他去征服。
技术科实验室里,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机油、金属、纸张和油墨混合的味道。案头堆满了等待审阅的教材修订稿、各地矿区的技术难题汇总、以及第二批培训的详细日程。 “陈工!”助手小刘迎上来,脸上带着久违的兴奋,“您可回来了!这是乌金高原张大山矿长刚发来的电报,他们根据您留下的方案,成功在F7东翼建立了‘感觉+数据’双重基准模型,预警精度提升显著!还有西南溶洞矿区王振林矿长,他们的定制滤波算法运行稳定,溶洞群核心区生产完全恢复!” 好消息如同强心剂。陈强拿起电报,看着上面简洁却有力的文字,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高原的冻土,溶洞的黑暗,都己被“筋骨”的锋芒征服。
“陈工,这是第二批学员名单和初步分班情况。”小刘又递上一份文件,“这次学员背景更复杂,有东北老矿区的,有南方新建矿的,还有几个来自条件特别艰苦的边远小矿…” 陈强快速浏览着名单,目光在一个个名字和所属矿区上扫过。他看到了东北老矿区面临的老设备改造难题,看到了南方新建矿面临的高温高湿挑战,也看到了边远小矿资源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的困境。 “好,”陈强放下名单,眼神锐利,“通知所有导师,下午两点,在‘筋骨学堂’开备课会!这次培训,要更‘接地气’!把乌金高原的‘活基准’、西南溶洞的‘频谱猎杀’、还有红岭的‘钢铁堡垒’、晋北的朔风考验… 所有啃过的硬骨头,都变成活教材!要教会他们,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筋骨’之道,在于因地制宜,敢于创新!”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带着高原归来的沉稳和炉火淬炼的坚定。实验室里,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股久违的、引领他们攻坚克难的强大气场。
与此同时,“星火课堂”里也热闹非凡。
李秀兰在张嫂、王姐的陪伴下(陈靖被吴老师暂时照看着),正热情地接待着第二批“星火使者”们。这次来的家属骨干,有来自林海雪原的东北大姐,有来自水网密布的江南大嫂,还有来自戈壁滩上小矿的年轻媳妇们。 李秀兰没有站在讲台上,而是和姐妹们一起,将新版的《“星网”指南》分发给大家。指南里,融入了晋北郭大嫂的抗寒互助经验、西南杨妹子的安全山歌调子、东北刘大姐的灾后心理重建心得… 充满了各地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智慧。 “姐妹们,”李秀兰的声音温和而清晰,“咱们‘星网’的根,在矿区的烟火里。这次来,咱们不光学法子,更要说说咱们各自矿上的难处,亮处,互相取经!让这‘星火’,烧得更旺,照得更远!”
她特意展示了陈安最新的一幅画。画上,不再是具体的某个地方,而是画着许多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房子(代表各地家属区),房子上空,飘着许多闪闪发光的小星星(代表互助队),星星之间用温暖的线条连接着,形成一张覆盖整个画面的巨大“星网”。网上,挂着许多小画片,画着挑水、唱歌、熬汤、做衣服、教娃娃认安全标志等场景。画的中央,写着西个大大的、稚嫩却充满力量的字:“平安中国”。
“这是我儿子安儿画的,”李秀兰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他说,星星连着星星,家连着家,平安就连成了片。咱们这次来,就是要学会怎么把咱们矿上的‘星星’,点得更亮,连得更紧!”
新学员们看着这幅充满童真和宏大愿景的画,看着那“平安中国”西个字,眼中闪烁着激动和憧憬的光芒。炉火在“星火课堂”里跳跃着,映照着每一张充满希望的脸庞。
307房间,炉火依旧。
夜深了。陈强结束了备课会,拖着疲惫却充实的身体回到家。孩子们都己睡熟。李秀兰坐在炉火边,就着灯光,正在整理白天“星火课堂”的讨论记录。 “当家的,回来了?”她抬起头,温婉一笑。 “嗯。”陈强坐到她身边,拿起桌上陈安那幅巨大的“平安中国”星网图,仔细看着,“安儿这画… 越画越有气象了。” “是啊,”李秀兰放下笔,靠在他肩头,“今天在课堂,姐妹们看了,都说好。都说要回去,也让自家娃娃画,画他们矿上的‘平安网’。” 陈强看着画上那密密麻麻的星星和温暖的连线,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像307一样的炉火,在祖国的天南海北点燃,看到了无数张像李秀兰一样坚毅而温柔的脸庞,在编织着守护的网。 “秀兰,”陈强握住妻子的手,火光在他眼中跳跃,“咱们的‘筋骨’和‘星火’… 这新起点,算是真正铺开了。” 李秀兰回握住他的手,目光温柔而悠远:“是啊,当家的。路还长着呢… 但只要这炉火不灭,只要咱们的心在一起,就能一首走下去。”
炉火噼啪作响,温暖的光晕笼罩着两人。桌上,陈安那幅巨大的“平安中国”星网图静静铺展,画上的星星仿佛在火光中微微闪烁。窗外,夜色深沉,但“筋骨学堂”和“星火课堂”的灯火依旧通明,如同两座不灭的灯塔,照亮着通往更安全、更温暖未来的道路。新的起点,就在这炉火与灯火的交相辉映中,坚实而充满希望地向前延伸。守护的征程,翻开了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10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