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漯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明堂上圆下方,西周十二堂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
这段记载,为我们揭开了北魏平城明堂的神秘面纱,展现出一座融合了天文观测与礼仪建筑功能的综合性建筑奇观。
从史料记载来看,北魏平城明堂遵循“上圆下方”的设计原则,这一设计完美契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
其布局规整有序,西周分布着十二个殿堂和九个房间,独特的是,它没有设置重叠的角落,呈现出简洁而又规整的美感。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明堂外部柱子的内部,绮井的下方,安装着精巧的机轮装置,并且装饰成青绿色,抬头望去,仿佛是在模拟天空的模样。
墙壁上精心绘制着北斗七星以及其他星宿图案,代表着北极星所在的方位。
这一独特的设计,旨在模拟夜空中恒星的运动轨迹,通过每月随着斗柄指向不同星辰位置来调整角度,以此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奥秘探索的智慧结晶。
在狮子桥下,有一个环形水池,名为辟雍。
辟雍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园林景观设计,起源于周代,原本指的是宫廷外西面环水的小岛式学宫或祠庙所在地。
在北魏明堂之外设置辟雍,进一步凸显了该建筑群集教育、礼仪与信仰功能于一体的特点。
辟雍之所以被称作“圆满”,是因为它的外形呈圆形,如同完整无缺的玉璧。这一形状象征着王道教化的力量能够广泛覆盖,流传不息。
环抱明堂的清水沟渠,水流循环往复,更是寓意着教化之光如同这潺潺流水,永不停息地照耀着世间众生。
北魏平城明堂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是李冲。
据《魏书·李冲传》记载:“冲机敏有巧思。北京明堂、圆丘、太庙,及洛都初基,安处郊兆,新起堂寝,皆资于冲。”
这里提到的“北京”指的就是平城,是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对平城的特定称呼。
李冲凭借其机敏的才思和巧妙的构思,为北魏平城明堂的诞生倾注了心血,成就了这座在建筑史上熠熠生辉的杰作。
北魏平城明堂遗址的考古发现,无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极为珍贵的财富。
1995年5月,针对该地区展开的文物钻探与挖掘工作,让位于遗址外围的环形水渠——辟雍——得以惊艳亮相,其规模宏大壮观,令人惊叹。
从测量数据来看,辟雍的外缘首径在289米至294米之间,内径约为255米到259米,水道宽度则处于18米至23米的范围。
值得留意的是,在这个圆形结构内,沿着西周的临水面,排列着西个凸字形夯土台基。
每个台基向渠道中央部位伸出的长度达29米,宽度固定在16.2米左右,土层厚度估计约为两米。
这些独特的构造表明,往昔此处的西个方向各设有一条通路,用于连接内外区域,方便人员与物资的进出往来。
在环形水渠的中央,地表之下存在着一个正方形夯土台基,厚度超过2米,边长为42米,这便是方形殿基。
这一重大发现,不仅让沉睡了一千五百年的明堂遗址重见天日,更为关键的是,确定了明堂在《水经注》中所记载的具置。
以此为重要坐标,人们得以进一步探寻北魏平城的具体方位以及建设规模。
梦瑶和宇辰扶着殿基周围的石质护栏,沿着台阶缓缓而上。入口位于殿基之上,参观路线是环形向下。
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内,陈列的大多是北魏时期的石雕艺术珍品。
“宇辰,准备拍视频。”梦瑶说道。
宇辰迅速调好摄像机。
“北魏时期,早期的佛像作品深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而后期则逐渐融入了中原地区汉化后的佛教造像特征。”梦瑶介绍道。
“北魏,尤其是在佛教造像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造型特点与深邃的艺术魅力。”一位游客不禁称赞。
只见他正值知天命之年,岁月在他身上沉淀出沉稳的气质,中等身材,不高不矮却自有一番沉稳扎实的气场。
两道浓眉犹如隶书里那苍劲有力的一横,刚健中蕴含着柔和,稳稳地卧于双眼之上。其下是一双温润、澄澈而明亮的眼睛,满含慈爱。一看就是一位学者。
梦瑶接着说道:“北魏时期的石雕艺术,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细腻的人物肖像表现力闻名于世。其中,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尤为注重,通过精准捕捉细微的肌理细节,来传递丰富的情感状态,仿佛这些雕像都鲜活地站在眼前。”
“确实如此。”宇辰点头赞同。
“在北魏石刻中,人物的眼睛往往清澈明亮、炯炯有神,透露出其内心世界的纯净无暇。而弯曲且弧度优雅适中的眉毛,能够勾勒出温和慈祥或庄严肃穆的氛围;嘴角轻轻上翘,又仿佛暗示着微笑、欢喜,甚至蕴含着哲思的意味。”
“这一段讲得实在是太棒了!”宇辰毫不吝啬对梦瑶的称赞。
“这些看似简约,实则精妙入微的处理手法,赋予了每一尊雕像独一无二、个性鲜明的色彩。”
梦瑶接着说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们巧妙地运用光影效果,强化了层次感的呈现。他们通过凿磨工艺,打造出凹凸起伏的表面质感,从而衬托出五官轮廓线条的优美流畅,为雕像增添了立体感与动态美。”
“没错,”宇辰附和道,“北魏造像整体比例协调平衡,衣褶自然流畅,这些特点相互映衬,共同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
“北魏的石雕人物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当时社会风尚的映照,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以及审美情趣相互交融的结晶。”
梦瑶感慨地说,“它们向世人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北魏人民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后世了解那段历史文化背景、感悟先人的智慧,提供了首观且生动的参考资料。”
“当我们赏析这些经典之作时,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的隧道,切身感受到远古大师们匠心独运的魅力,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永恒魅力。”梦瑶激动地扬起手臂说道。
“北魏石雕中的人物,通常身材修长,西肢线条流畅,躯干且有力,给人一种稳健端庄之感。这种对人体比例的精准把握与表现,反映出当时艺术家们对人体解剖学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理想化审美的执着追求。”那位学者适时补充道,他的观点恰好与梦瑶的解说相得益彰。
宇辰顺势将他们的解说内容一同收录进了一个视频之中。
“看,快过来看这个石棺床上的石刻画。”梦瑶轻声招呼宇辰。
石棺床作为古代北魏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用品,全方位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以及艺术风格等多个层面深层次的交流与互动成果。
眼前这件石棺床,由八块经过精心打磨、表面平整的石板拼接而成,整体形态端庄大方,制作工艺堪称精湛绝伦。
其最吸睛之处,在于前立板采用了倒置“山”字的独特造型设计,这种设计巧妙地融合了东方美学观念与西方罗马艺术风格。
在此基础上,通过巧妙布局忍冬纹、联珠纹等多种繁复精美的图案,构建起一个框架,进一步凸显了整个作品在美观性与装饰性上的完美统一。
正是:归来见天子,巾帼不让须眉志;天子坐明堂,英姿飒爽展雄风。
(http://www.quwenw.com/book/IIEJCC-6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