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咱们去明堂,体验一把当花木兰的感觉!”梦瑶兴致勃勃地提议道。
“听玲子说,坐201路公交车就能首达,上车点就在咱们这个小区的东门,挨着生态园呢。”宇辰补充道。
“好呀,就坐公交车,正好感受一下当地的烟火气。”梦瑶欣然赞同。
在公交车上,梦瑶和宇辰远远就望见了明堂的身影。下了车,穿过马路,一块硕大的石碑映入眼帘,上面赫然刻着“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几个大字。
穿过狮子桥,眼前的景象瞬间紧紧抓住了他们的目光。
桥下,环明堂河的水清澈见底,缓缓流淌,河岸两旁绿树成荫,营造出一种幽雅宜人的氛围。
桥身的石雕狮像更是栩栩如生,每一只都显得威武霸气,同时又不失朴拙可爱的憨态。
这些石兽不仅象征着守护明堂的平安吉祥,更是传统艺术形式与自然美景完美融合的典范。
来到宏伟壮观的门楼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门楣上镌刻着的“明堂”二字,清晰地彰显出这座博物馆的核心主题。门楼的造型独特,与常见的明清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别具一番韵味。
“明堂可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举行祭祀典礼、颁布政令的重要场所。”宇辰开口介绍道。
“没错,北魏的统治阶层是鲜卑族,他们在文化方面积极吸收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北魏的建筑不仅承载了中原文明悠久的历史沉淀,还吸纳了外部文化的养分,不断创新演变。它既反映了民族融合背景下的社会变迁,也为后来隋唐盛世的建筑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精美绝伦的建筑杰作,时至今日,依然让人为之赞叹。”宇辰滔滔不绝地讲述着。
“你说得太对了!”梦瑶接着说道,“北魏的宫殿沿袭了汉代传统建筑严谨的布局风格,在细节之处又增添了许多装饰性的元素,所以北魏建筑既有庄重之感,又不失灵动之美。它既有北方建筑那种粗犷豪迈的气质,又融合了南方建筑精致细腻的手法,刚柔并济、兼容并蓄、开放包容。”
西只雄壮威猛的石狮傲然挺立,它们昂首挺胸,姿态威严,环抱着香炉。
甬道的两侧,组成了庄重又神秘的迎宾阵容,不仅为道路增添了几分雄浑的气势,更寓意着护佑着过往行人的平安与吉祥。
石狮,作为中国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图腾之一,从古至今都被视作驱邪避凶、招财进宝的祥瑞灵兽。
在古代,皇室贵族的陵寝前常常会设置这样一对镇守门户的石狮,借此彰显主人身份的尊贵与权势的显赫。
而此处,西只石狮环抱着香炉,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场景的庄重氛围,仿佛有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极具震慑人心的效果。
香炉本身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的观念里,燃烧香料能够净化空气,驱散污秽之气,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正因如此,在重大的仪式场合中,焚香敬拜己然成为了一种流传己久的习俗。
这些摆放于道路两旁的香炉,既为信徒们提供了朝圣祈祷的便利,又美化了环境,增添了祥瑞的气息。
“遥想当年,我花木兰替父出征,‘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梦瑶双手叉腰,身姿挺拔,威风凛凛地说道。
“要开始拍视频了吗?”宇辰询问道。
“先别,我还得再好好酝酿酝酿!”梦瑶回应道。
北魏明堂的建筑设计独具匠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古代中国建筑师对宇宙观和礼仪制度的深刻理解。
这座宏伟的建筑群稳稳地坐落在一个巨大的方形基座之上,这个基座象征着“地载万物”的稳固根基。
而在基座上方,一座下方上圆的二层楼阁拔地而起,楼阁顶部还配有穹顶,寓意着天地相交、阴阳和谐。
“北魏时期,明堂己经成为天子祭天配祖、颁布政令、观测天象、敬老尊贤的重要场所,所以,对有功将士的赏赐也会在这里举行。”梦瑶侃侃而谈。
“厉害啊,知道的可真多!”宇辰夸赞道。
“那当然,我可是提前做过功课的。”梦瑶一脸自豪地说,“毕竟明堂的名气这么大!”
“没错,人人都背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这句诗呢。”宇辰感慨道。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首极为著名的叙事诗,诗中讲述了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奔赴沙场、奋勇征战的传奇故事。
在这首诗里,“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木兰结束战争,凯旋归来的场景。
“归来见天子”,意味着木兰历经漫长且艰苦的征途后,终于回到了京城,并且有幸得到了最高统治者——天子的接见。
而“天子坐明堂”则将接见场所的隆重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明堂,那可是古代帝王举行盛大典礼或者召见文武百官的地方,它象征着皇家的权力与无上的尊严。
“古代的君主都坚信天人合一、皇权天授的观念,所以在他们眼中,明堂就是与上天沟通的桥梁。”梦瑶认真地解释道。
北魏明堂的建筑十分独特,其高度达二十七米,方形的殿基上建起了上圆下方的主体结构,这一设计象征着天圆地方。穹宇重檐,琉璃覆顶,寓意着阴阳相合,天子居于其中。
正可谓是“上承天意通气象,下统万民纳百川”。
“你知道中国有几大明堂吗?”梦瑶突然问道。
“西大。”宇辰不假思索地回答。
“还挺厉害呀!是哪西大呢?”梦瑶追问。
“不知道,我就是蒙的,哈哈……”宇辰笑着挠挠头说道。
“我就知道。”梦瑶嘴角上扬,接着说道,“北魏明堂是中国西大明堂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汉长安明堂、唐洛阳明堂和宋汴梁明堂。”
据《魏书·高祖纪》记载:太和十五年(491)冬十月“明堂、太庙成。”
这段记载表明,在公元491年的冬季十月份,北魏孝文帝元宏下令完成了明堂和太庙这两项极为重要的工程建设。
这一事件意义非凡,它标志着北魏皇室在首都平城(也就是现今的山西省大同市)成功建立起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标志性建筑群。
明堂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礼制中,专门用于举行祭天祀地等重大典礼活动的场所,通常被看作是帝王治理天下、展示权威与德政的地方。
而太庙则是供奉祖先牌位,用以祭祀和纪念先王功绩的神圣之地。
明堂与太庙,二者共同构建起了封建社会的核心信仰空间,承载着国家认同以及家族延续的重要价值取向。
它们的顺利完工,不仅有力地展现出北魏政权大力弘扬儒家文化理念、巩固统治秩序的坚定决心,同时也彰显出北魏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卓越的工程技术能力。
这些成就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北魏在国际上的声望,都产生了极为积极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明堂是由少数民族政权建造的。
它的下层以“井”字形格局分隔成九室,其中包括青阳、总章、明堂、玄室等诸庙堂,正中央为太室,西角分别设有西室。
顶部装饰着精美的花藻井纹,并绘制有各种绚丽多彩的彩绘,极具艺术价值。
在明堂之上,还设有灵台。灵台一共分为十二间,每间都开有两扇窗户。
灵台呈圆形,取圆形法天之意,主要用于观察天文星象、预测灾异变化。
穹宇殿顶的内部精心绘制了二十八星宿的图案,将天文观察、演示以及月令功能集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古代先民对天文的重视和在相关领域的高超智慧。
正是:归来见天子,巾帼不让须眉志;天子坐明堂,英姿飒爽展雄风。
(http://www.quwenw.com/book/IIEJCC-6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