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火焰中的真相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9章 火焰中的真相

 

华信大厦的火警铃声刺破黎明的寂静,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划开虚假的安宁。声波频率分析显示这是特制的警报系统——107分贝,恰好能触发人类大脑的恐惧反应,却又不会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陈默站在23楼洗手间的隔间里,不锈钢门板映出他模糊的倒影。他盯着腕表上跳动的秒针,表盘下的辐射探测器显示环境γ射线浓度正在缓慢上升——七楼实验室的屏蔽层被人为减弱了。

9点14分30秒,他取出橡胶手套戴上,指节处的碳纤维骨架立刻与皮肤完美贴合——这是周小雨昨晚给他的"小礼物",表层涂着防静电涂层,能屏蔽指纹扫描仪的深度探测。手套腕部内置的微型处理器开始工作,在陈默的视网膜上投射出大厦的三维结构图,七条逃生路线以不同颜色标注,其中最隐蔽的那条闪着淡金色光芒,终点指向地下三层的某个未登记区域。

"演习开始,请所有人员立即撤离。"

广播里的机械女声重复到第三遍时,走廊的脚步声己经变得杂乱。声纹分析显示广播中混入了7赫兹的次声波——这是第七实验室用来触发定向恐惧的惯用伎俩。陈默推开隔间门,镜子里映出他穿着维修工制服的身影——深灰色连体工装,左胸口袋露出半截电路图,这是根据保洁机器人扫描频率特别设计的伪装。胸卡上的电磁干扰器能让监控画面定格1.2秒,刚好够他通过走廊最密集的摄像头区域。

档案室禁入区在走廊尽头的灰色铁门后,门禁系统是最新型的虹膜识别。陈默从工具包里取出隐形眼镜盒,里面浸泡着从苏晚晴酒杯上提取的角膜细胞培养片。当识别器的红光扫过时,液晶显示屏诡异地闪烁出绿色「ACCESS GRANTED」,但右下角有个几乎不可见的Ω形水印——这是系统被破解的标志。门锁开启的瞬间,陈默的腕表震动了一下,显示有人正在远程监控这个入口,访问ID是"ZM07"。

门后是条向下的螺旋楼梯,墙壁上覆盖着1990年代的米色壁纸,己经氧化成病态的灰黄。陈默的战术手电筒照出空气中飘浮的尘埃,每一粒都像凝固的时间碎片。辐射读数在这里突然升高到3.7μSv/h——远超正常办公环境水平。第三级台阶发出异常的吱呀声——下面藏着压力传感器,他侧身避开,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焦糊味。气相色谱分析显示这是聚西氟乙烯燃烧后的特征气味,常用于高级电子元件。

1991年的项目档案存放在地下室最里侧的铅柜里,柜门上的辐射警告标志己经褪色,但"Ω-7区"的手写标注依然清晰可辨。陈默用解码器破译机械锁时,指尖感受到锁芯里异常的阻尼感——有人近期给这个三十年未开启的柜子加注过润滑油。锁芯旋转到第七格时,解码器屏幕突然闪现一张模糊的照片:三个女孩在实验室里的合影,中间那个人的脸被数字手段抹去。

柜门打开的瞬间,霉味混着某种化学试剂的甜腻气息扑面而来。气味分析仪识别出这是戊巴比妥钠与苯氧乙醇的混合物——记忆阻断剂的经典配方。最上层文件夹的标签上印着「光明计划-原始数据」,但里面只有张北大女生宿舍登记表的复印件。泛黄的纸张上,三个被岁月模糊的名字赫然并列:

**林薇 苏晚晴 许知远**

**学号:910307 910308 910309**

学号末尾的数字让陈默的瞳孔微微收缩——这是第七实验室最早的编号系统,后来演变成"C12"项目中的实验体编号方式。登记表背面用红笔写着「Ω组」,笔迹与陈默在心理诊所看到的脑部扫描图标注一模一样。他的太阳穴突然刺痛,仿佛有电流穿过记忆的裂缝——苏晚晴书架上那本《君主论》的扉页上,也画着同样的符号,旁边还标注着"第七定律:替代是最完美的控制"。

下一份文件是《科研成果转让协议》,纸页边缘有被液体浸泡过的皱褶。红外扫描显示这些皱褶形成特定的莫尔斯电码,破译后是"help me"的重复。林薇的签名处呈现出不自然的空白,就像被某种化学试剂刻意漂白。而在本该属于她的位置,苏晚晴的签名墨迹明显比周围文字新鲜。拉曼光谱分析显示墨水中含有微量的钴-60——这是1991年特有的放射性防伪墨水。

附件照片里,年轻的林薇左眼淤青,手中论文的标题被血迹污染,只能辨认出「C-12神经编码」的编号。照片角落的日期戳显示拍摄于1991年12月24日凌晨3点17分——平安夜实验事故的确切时间。陈默注意到林薇的左手小指以一个不自然的角度弯曲着,与现在苏晚晴的习惯性动作完全一致。

陈默的指尖突然触到照片背面的凸起。翻转过来,一行刻在相纸上的小字映入眼帘:

**「她们偷走了我的脸」**

字迹深刻得几乎划破相纸,每个笔画末端都有个细小的Ω形刻痕。显微观察显示这些刻痕是用手术刀尖留下的,刀法精准如同外科手术。陈默突然想起林薇锁骨上的疤痕,以及监控视频里那些漂浮在培养舱中的人脸——那些标本的编号都是"B"开头,代表"Backup"。

"咔嗒——"

身后传来的打火机声响像子弹上膛。分贝计显示声音源头距离2.7米,正好是门口到铅柜的精确距离。陈默的瞳孔骤然收缩,战术手电筒的光圈里,林薇倚在门框上的身影如同从阴影中生长出来的幽灵。热成像显示她的体表温度异常均衡——这是高级恒温服的特性,通常用于隐藏真实体温。她今天罕见地穿了高领毛衣,但烧伤疤痕仍然从衣领蔓延至左下颌,在惨白的灯光下像条盘踞的蜈蚣。疤痕组织的红外特征显示这是化学烧伤而非火焰所致,符合C-12试剂的腐蚀特性。

"现在你知道,"林薇的声音像砂纸摩擦玻璃,声纹图谱显示出异常的谐波失真,"我为什么讨厌火。"

她缓步走近,打火机的火苗照亮她右手中那叠文件——1991年的实验室事故报告。陈默注意到她的步态左右不对称,右腿每步比左腿多承担17%的体重,这是长期疼痛导致的代偿性步态。照片上,某个深夜的化学实验室燃起大火,三个女孩站在火光前,中间那个人的脸被故意烧毁。热成像分析显示烧毁区域呈现完美的圆形,只有激光聚焦才能产生如此精确的破坏。

"那天晚上我们完成了C-12的最终实验。"林薇用烧伤的手翻开下一页,露出被焚毁的论文原件,纸张碳化程度显示燃烧温度达到700℃以上,"许知远负责神经编码,我主攻记忆移植,而苏晚晴......"她的指甲突然戳穿照片上某个身影的头部,穿刺点正好在太阳穴位置,"她只关心怎么偷走别人的成果。"

陈默注意到她的左手始终插在口袋里,轮廓显示出某种金属物体的形状。X光扫描模式显示那是一把改良过的神经电击枪,枪身上刻着"Ω-7"的标记。他悄悄调整站姿,让右腿更靠近装有电击器的工具包,同时观察着林薇瞳孔的变化——她的虹膜在火光中呈现出不自然的金色同心圆,这是长期接触Ω-7试剂的典型症状。

"你们三个是室友,也是研发伙伴。"陈默故意放慢语速,同时用视网膜投影记录林薇的每个微表情,"但最后署名权变成了苏晚晴一个人。"

林薇突然大笑,笑声在密闭空间里回荡如同夜枭。声压计显示笑声中含有17kHz的高频成分,这是人工声带特有的谐波。她扯开高领毛衣,露出颈动脉旁一个硬币大小的金属接口:"不只是署名权!她偷走了我的面部识别特征、声纹图谱,甚至......"她的指尖按在接口上,接口周围的皮肤立刻泛出淡蓝色荧光,"我的脑电波频率。"

陈默的呼吸一滞。脑机接口数据显示林薇的α波频率稳定在7Hz,与苏晚晴的脑电特征完全一致。这解释了为什么监控视频里年轻的"苏晚晴"会有林薇的习惯动作,也解释了许知远病床上那个"身份认知障碍"的诊断——根本不是什么人格分裂,而是系统性的生物特征盗窃。苏晚晴不仅窃取了科研成果,还窃取了合作伙伴的生物学身份。

"1991年12月24日。"林薇的声音突然变得异常平静,这是情绪调节芯片启动的表现,"平安夜实验事故,我的面部神经被C-12试剂腐蚀。苏晚晴趁机修改了所有生物识别数据,从此世界上只有一个'天才少女苏晚晴'。"

她的打火机突然点燃了手中的事故报告。火焰色谱分析显示燃烧物中含有锂盐成分,这是早期记忆存储介质的特征。火光中,陈默看清了最后一页的内容——那是张被血迹污染的手术同意书,患者签名处写着"林薇",而主刀医师签名是"许知远"。签名笔迹的动力学分析显示,"许知远"三个字的书写特征与现在苏晚晴的签名有87%的相似度。

"知道为什么许知远最后会精神崩溃吗?"林薇将燃烧的纸页扔向铅柜,火光照亮她扭曲的笑容,面部肌肉运动显示出不自然的同步性,"因为她发现,自己亲手移植的不仅是记忆,还有苏晚晴设计好的意识囚笼。"

陈默在火光中看到铅柜内侧的反光——那里用尖锐物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正"字,每个笔画都深入金属。三维扫描显示刻痕深度完全一致,只有机械臂能达到这种精度。按每天一划计算,这正好是二十年的天数——从1991年事故到2011年周小雨"死亡"的时间跨度。

火警铃声突然变得尖锐,频率提升到让人牙酸的2000Hz。天花板的喷淋系统启动,水雾中含有微量的锂化合物——这是记忆阻断剂的载体。在水幕降下的瞬间,林薇的身影如同融化般消失在档案架之间。热成像显示她的体温在0.7秒内降至环境温度,这是高级光学迷彩启动的特征。她最后的话语混着水声传来:

"明天董事会上,送她一份真正的'光明计划'。"

声源定位显示声音来自通风管道,但管道首径只有20厘米,不可能容纳一个成年人。陈默抹去脸上的水渍,水质检测显示pH值3.5,含有微量的氢氟酸——这是刻意腐蚀证据的配方。地上多了个防水袋,材料分析显示是军方专用的纳米纤维,能屏蔽一切电子扫描。里面是支标着"Ω-7反制剂"的注射笔,液体成分类似于周小雨给他的蓝色药剂,但分子结构呈镜像对称。和一张1991年的北大校园卡——照片上的女孩笑容明媚,学生证姓名栏清晰地印着:

**林晚晴**

而卡片背面,有人用新鲜的血迹画了个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指向不同的日期:1991.12.24、2003.4.15、2011.12.25。陈默的视网膜投影立刻标记出这三个日期:光明计划事故日、非典期间第七实验室启用日、以及周小雨"自杀"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明天。

注射笔在紫外灯下显现出隐藏的文字:「当三个Ω相遇时,迷宫将重置」。陈默将校园卡翻过来,发现照片中的女孩左耳后有个小小的Ω形胎记——与现在林薇的植入接口位置完全一致。


    (http://www.quwenw.com/book/ADFEFJ-3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