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朱老二不是宴请友人、下属,就是到各家勋贵家赴宴,整个春节,就是累并快乐着。
今天,朱老二刚起来,田八禀报说赖祁有奇物要献上,现在已经在书房等候了。
朱老二惊喜,难道是自已一直心心念念的那种植物吗?激动之余,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要跑出去,急的田八等内侍赶忙给他披上衣物,大冬天的要是受凉了怎么办。好不容易静心些的朱老二,强忍着心头的期待,随着宫女为自已洗漱,一边还在脑海里划算如何运作这个奇物。
在书房中,朱老二见到赖祁,他脚边放着一个木筐,里外用棉布包裹。还没等赖祁见礼,朱老二就已经扑过去,双手有些颤抖的打开木筐的盖子。
外皮似褐红,形如卵且长,果肉微红,尝之微甜能果腹。这不是红薯还能是什么!
红薯也被称为番薯、地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生于地下,产量颇高。原产地美洲,被西班牙人发现后,移栽到吕宋种植,红薯适应性强,喜温暖多光而不耐霜冻,抗旱耐碱,适种于肥沃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在明末时期引入中国后,在中国大多数地区都有栽培。
朱老二有些颤抖的声音问赖祁:“赖大家,此为何物?从何而来?”
赖祁看着朱老二夸张的神情,心想自已的这份礼可是送到心坎里去了。这半年来,他一直筹划送份礼物给朱老二,可一般的金银财宝这些俗物想必不能入眼,也没什么特色。于是随从便建议他,潞王见识渊博,学贯东西,何不送一个国内没有的新奇之物,说不定会讨他欢心。
还好赖祁想起,之前在吕宋见过一种食粮,被佛郎机人称为甘薯,以前年少无知,并不觉得这种食物有什么稀奇,加之回国仓促,并没有过于关注。还好随从听闻有人从吕宋偷运回福建种植,于是赖祁就派人回福建寻访。
“回禀殿下,此乃闽人陈振龙从吕宋引种,属下家仆从陈振龙处获得。据其所言,自佛郎机人占据吕宋之后,常觉粮米不足,便从殷商洲取种,以养生民。”
“陈振龙乃闽人,闽地贫瘠,自古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得知此物产量颇丰,且极易种植之后,陈振龙便起了带回国内的心思。可佛郎机人珍其薯种,不与中国人 ,且在海关层层盘查。于是他便贿赂当地土著、得其藤数尺,将薯藤编入藤篮,混过关卡后,经七昼夜返回福州,由于担心土性不合,在纱帽池胡同住宅一带,陈振龙寻舍傍隙地,开始依法栽植,今年已有所收获。据其试种所述,亩产可为十三石!”
(本段引自《明史-吕宋列传》、清代陈世元的《金薯传习录》,万历二十一年,五十岁的陈振龙及其子从吕宋引种番薯,时任福建巡抚金学曾在闽地推广。陈振龙于福建有造化之功,至今在福州还有陈振龙的纪念堂、纪念亭。相关书中因情节需要,将时间提前,望见谅。)
朱老二知道红薯高产,但是他对十五石的产量却没有什么概念。在明代,一石差不多是153.5明制斤,明制斤相当于594.6克,一石相当于现在183斤,十五石差不多两千三百多斤。
转头问田八:“田伴伴,我们现在的稻谷、小麦亩产量是多少?”
田八和赖祁相互看了一眼,面面相觑,他哪里懂得田里一亩能产多少?看到田八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朱老二也不在意,笑骂道:“看你也是五谷不分,不懂还不去打听一下。”
当田八出去打听的时候,朱老二也和赖祁聊起海外风光,问起南洋的土特产,特别是不知道橡胶树和玉米这些高产作物,不知道有没有引进种植,记的暹罗(泰国)是日后橡胶出口量第一的国家。可惜赖祁以前也是个富家子弟,对这些植物是一问三不知,朱老二也默默决定,要多派出人员到南洋寻访。
不多时,田八就回来汇报,“禀殿下,奴婢问清楚了,稻谷在南方亩产约二石半,在北方只有一石半。小麦栽种于北方,亩产约一石半。”二石半差不多四百五十斤,一石半差不多二百七十斤,现在没有后世的化肥农药,产量并不高。
这种亩产量,再除去地租和赋税,留在农户手上的并不多,平时丰年倒也罢了,勉强饿不死,可是要遇到灾年,或者家中有重疾,那就得卖儿卖女,甚至成为流民。
农民,苦啊。
有了数据,朱老二让人装了几个红薯,分了两份,带着赖祁一起进宫。
…………
紫禁城,暖阁。
春节本是放假的日子,大家都是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可是张居正和李太后进言,万历身为皇帝,应为天下表率,不可荒废学业,所以从大年初三开始,万历又进入到紧张的学业了。
万里心中憋屈啊。
好不容易结束了上午的课业,冯保来报:“陛下,潞王殿下求见。”
一想到朱老二,万历又是一肚子无名火,凭什么他就能每天花天酒地,游手好闲的。没好气的问:“他又来干什么?”
冯保看万历脸色不对,“万岁爷,那咱回了他!”
万历想了一会,还是让人把朱老二唤进来。
朱老二一进来,还是三跪九叩,等朱老二一套流程结束了,万历才慢悠悠的说道:“二弟,朕不是说过,咱们兄弟之间不要这么多虚礼嘛,起身吧。来人,给潞王端个绣墩。”
坐定之后,朱老二对万历的虚伪已经见怪不怪了,虽然自已也很腻歪每次见他都要膝盖受罪,可丝毫不敢大意,以免给人落下口实。
“皇兄,臣弟今日觐见陛下,是有一个泼天之功要报来,此物足可名留青史。”
说着,万历也来了兴趣,“何物,二弟细细说来。”
朱老二内心有些激动的说道:“启禀皇兄,臣弟的一个清客赖祁,原居于南洋吕宋,得知吕宋有一作物名曰红薯,易种植产量高,已由闽人陈振龙引种在福州试种,亩产可达十五石之巨,便想由臣弟进献给陛下。红薯若能在我大明推广,可活民无数,此乃造化之功呐!”说着,朱老二把带来的红薯呈给万历观看。
接过红薯,万历拿在手上把玩,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稀奇之处。可听着朱老二激昂的介绍,万历心里却是思绪纷飞,什么时候朱老二竟羽翼渐丰,门下清客侍从无数,据说从戚继光处招纳了百余鸟铳手充实侍卫队,名下产业几个商号都是利润丰厚,有钱有势,若是不加以限制,日后如何处置?只恨现在张居正处处掣肘,朕一身安邦定国之才无从施展,可恶啊!
“皇兄?陛下?”朱老二看到万历在发愣,忍不住出声提醒。
“啊?啊!朕也觉得此物甚好,朕让内阁拟旨以示嘉奖。朕乏了,潞王先退下吧。”万历回过神,心情不佳,两三句话打发了朱老二。
啊一下就完啦?朱老二还打算趁着万历高兴,跟他聊一聊想从水师买军舰的事情呢,可怎么看他一副便秘的神情,并没有很兴奋的意思,这可是红薯,能活民的作物啊!
算了算了,反正你万历现在还是个人形图章,不顶事,自已还是去找说话有用的人吧。
(http://www.quwenw.com/book/IAFHFA-9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