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母后不见我?李公公,母后可是有恙?既如此,孤身为儿子,更是应该探望,以表孝心呐!”朱老二神色紧张,不似作伪。
“二爷欸,娘娘可没啥事,就是身子乏了些,要歇着了。您先回去吧,改日过来请安也是一样的。”慈宁宫外,朱老二被总管太监李莲青拦了下来,李莲青满脸为难,又不敢硬拦,他们母子闹点别扭,可能明天李太后就消气了,到时候自已反倒被骂没有眼力劲,真是里外不是人。
朱老二内心闪过一丝疑惑,好端端的怎么李太后会不见自已这个好大儿?他突然想到后世的一个野史,但是想想都不可能的,李太后在慈宁宫,除了一些大型祭祀活动,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平日里身边为了几百号太监宫女,什么时辰见了谁,见了多久都有内官记载,根本没有野史说的条件。
“不行!孤得进去看看母后,不然孤怎么放心的下!”说着朱老二就往里面闯了,李莲青想拦又没有拦住。
在慈宁宫暖阁,李太后没有出去打麻将打牌,只是神情落寞的坐在那边织女红。
朱老二几步急奔过去,靠近身边蹲下,面色关心的问:“听闻母后身子不爽利,儿臣甚是担心。可是哪里不舒服,儿臣让御医过来看看?”
李太后没有停下手上的女红,斜眼瞥了朱老二一眼,哼了一声:“你还想到哀家?”
“母后此话怎讲,母后可是我最亲最爱的母后呢!儿臣可是时刻把母后放在心尖呢!”朱老二有点急了,李太后这话可是诛心,急忙说着软话。
明代的人可是含蓄的,李太后听不得朱老二这么肉麻的奉承话,转念一想,自已和儿子置什么气,他又不是想不到自已,只不过早送几天和晚送几天的差别。一想到朱老二过几年就要就藩,再想见面都难了,也是心软下来。
这李太后收拾好心情,温言问道:“吾儿今日进宫,可有事?”
呀!这么快哄好了吗?朱老二有点吃惊了,他还以为要花些心思呢。这个女人的脾气来的快去的也快,不过这样也好,也省事了些,赶紧顺坡下驴。
“母后,儿臣今个来,是要给母后禀报慈圣小学的事。现在位于滩涂堆场的学校已经大致落成,准备在童生中招纳教员,加以培训过,可在元宵过后正式招生了。还有,我们小学的教材已经编撰好了,是国子监的唐先生亲自编写的。”
朱老二给太后建学堂的拍马屁计划被万历摘了桃子,弄了什么一个仁圣学堂和一个慈圣学堂,朱老二不好跟他重名,只好改名叫慈圣小学。他从跟在身后的田八手上接过那些教材,递到李太后手边,还好这些教材课本都不算厚实,不然田八一路抱着可真会累死。
李太后漫不经心的拿起其中一本的语文一级教材,心想你的皇帝兄长不是弄了一个学堂,你再建什么劳什子小学不是东施效颦,多此一举嘛。不过还算给面子的翻看了起来。
翻看了一会,李太后有些奇怪,她虽然没有学过太多,也就入宫这些年稍微有学一些知识。在她想象中,稚童的启蒙教材无非是《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这些,然后就是教授四书五经了,朱老二这个开篇“天地分上下,日月照古今”、“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
“吾儿,你这教材怎么尽是些打油诗啊!”李太后不解的问。
朱老二满脸通红,不好意思拿起另一本算学课本递过去,“母后,您先看看这个算学,这可是唐先生呕心沥血之作啊,唐先生盛名在外,必不会无的放矢。”
不管怎么样,先把唐恒岳拉出去顶缸再说,反正唐先生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李太后没什么文化,但是她对文人还是很尊重的,虽然她并没有听过什么唐先生,还是从善如流的拿起算学课本。
看了几眼之后,李太后急了,骂道:“你这个算学怎么尽是教人不学好,误人子弟,岂有此理!”
朱老二被骂的懵了,数学怎么变成变成教人赌博了。急忙拿出另一本算学教材翻看,都是些加减乘除,平方立方和方程式,没啥毛病啊。
“母后,这个算学源自《九章算术》,怎么变成误人子弟了?”朱老二不解的问。
“你看看这个符号,可不是戏牌里面的符号!那些平民子弟进学堂是为了识文断字,可不是让他们博戏的!”李太后气呼呼的说,手指一直点着课本。
朱老二哑然失笑,只得解释道:“母后有所不知,这些符号,就是简单的数字,源自天竺,大食人学会后传播到泰西。唐先生看过之后,觉得有利于学生学习,便整理出来,这可是造化之功呐。”
说着,朱老二招手让一个宫女拿了一副笔墨纸砚过来,写下一串数字。
“母后请看,这个是两种不同的书写方式,一万三千二百八十六两七钱六分加四万三千零二十三两五钱八分等于五万六千三百一十两三钱四分。这另一种写法是:
13286.76+43023=56309.76。母后觉得那种书写简便些。如果同样的账本,那种数学简单明了?”朱老二把两种写法写出来展示给李太后看。
李太后是一个睿智的女人,虽然也有些小脾气,但是她的眼光也不差,要不也不会支持张居正等人实行万历初年的万历新政。
“唐先生深谙民情,他知晓平民子弟不若世家,没有太多财力供养一个读书人。所以他从这个语文和算学的教材入手,简化教学,让学生足以识字计算即可,日后不管是做账房还是当掌柜,能识字自然是得心应手,并不是要这些平民子弟科举做官的。”
她点点头,夸赞道:“倒是哀家肤浅了些,这个唐先生倒是大才,他现居何处啊?哀家定要褒奖予他。”
“母后怎会肤浅,如不是母后为我们大明朝掌舵,岂有此事政通人和,万民同心都盛世,也不会出现似唐先生这种英才辈出。”
朱老二的马屁让李太后浑身舒坦,谦虚的说:“若不是先帝去的早,何苦留下咱们孤儿寡母,除了勉力为你皇兄盯着些,也算对得起先帝了。所以你等兄弟一定要相互护持,才不会让旁人害了去。”
两人聊了一下,当李太后得知唐恒岳只不过是国子监一个助教,官职从八品,便大手一挥,下了懿旨到内阁,简拔为典薄,从八品,另授散官承务郎(从六品)。
别看唐恒岳的官职级别好像没有提升,还都是从八品,可就像原来的一个普通教师,转为教务处主任,手底下有属官三十九员。这可是鱼跃龙门,另外还给了他从六品的散官衔,就是享受从六品待遇了,按照七品县令正处级,那他这个从六品就相当于二级巡视员待遇了。
看着李太后高兴,朱老二趁热打铁,建议她给教材题词。李太后有点忐忑,这种题词作序是文官士大夫的专利,自已一个女流之辈要是做了这事,可不得被人嘀咕。
“慈圣小学是母后的善举,只不过在自家学堂写句话勉励学生而已,又不是树碑立传,无需担心那些外人鼓噪。”
被朱老二劝的意动,便来到桌边,就着刚才朱老二写的笔墨纸砚,铺了一张新纸,拿着笔,却久久不敢下笔。
“镠儿,你说哀家该写些什么?”
啊,朱老二都忘记李太后其实没啥文化了,建议道:“母后,太高深的文字倒怕那些学生看不懂,不若简单些,就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何?”
李太后思量一下,这八个字简单明了,朗朗上口,而且没有啥生僻字。亏得她平日里也要批复些奏章,字写的也不算很差,于是在纸上工工整整的写上: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http://www.quwenw.com/book/IAFHFA-6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