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长郡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7章 长郡主

 

“哇哇哇!”一声啼哭,刺破了洛川清晨的宁静,却是侧妃王氏生下女儿。

朱老二在书房守了一夜,焦急的等待自己第一个孩子的出生。王雅静带着其他王妃张玉妍、赖倩薇,也在王宫的圣堂殿为王敏祈福。

自从侧王妃王敏开始破水,便紧急调集早己准备许久的稳婆助产,各式药品、器械也是准备妥当,可依然折腾了大半夜。

都说生产是女人的生死难关,特别是这个时代,医疗条件还不够先进,对亲人而言就是一场煎熬。

如果不是因为产房不让男子入内,朱老二也想为在产房安抚妻子,听到她的痛苦的叫声,朱老二也是心如刀绞。

刚刚天明,一宿未眠的朱老二听到一阵急促的奔跑声。

“贺喜殿下!侧妃母女平安,恭喜殿下喜得千金。”守在产房外边探听消息的田八,连滚带爬的第一时间跑到书房给朱老二报喜。

“呼!”也是提心吊胆一晚上的朱老二,终于松了一口气。

“侧妃怎么样了?”朱老二不无紧张的问。

“侧妃除了身体虚弱,其他的还好。”田八高兴的说道。

“好好好!”说着,朱老二出门要去王敏的寝宫看望。

“殿下,现在产房还是一片污秽,稳婆还在清理,这时候过去怕是不合适。”田八连忙劝谏。

哪怕再心急的朱老二也没办法,他也怕自己的莽撞坏了事,在产房外心急的等候。

好一阵,稳婆才让朱老二进去,看着躺在床上虚弱无力,面色惨白的王敏。朱老二走过去,心疼的牵着王敏的手,“敏儿,可是苦了你了。”

王敏累的几乎虚脱,连说话都快没有力气,只是看到朱老二,眼泪却止不住流了下来。

“王,王爷,妾身无能,只生了一个女儿,呜呜……。”

“不管男孩女孩,孤都喜欢。”朱老二细心的拿过一条绵帕,帮王敏擦去额头上到汗水。

这时候,嬷嬷把刚刚包裹好的婴儿抱上来,朱老二站起身,看着这个玉雕般的小娃娃,想抱一抱又害怕弄伤她,双手不住揉搓,既紧张又开心。

王敏温柔地看着朱老二手足无措地模样,小声提醒道:“王爷,囡囡还没有取名字呢。”

“啊,对对,我们老朱家这一代的女娃辈份该是轩字,《尚书》有云,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囡囡就取名为朱轩馨。”朱老二早就酝酿好了几个名字,现在自然信手拈来。

高兴之余的朱老二大方赏赐,“轩馨是上天赐予孤的珍宝,该是普天同庆。着内帑,赏赐助产有功之人每人一百块大洋,宫廷侍从宫女每人十块大洋。全国五十岁以上老者,每人赏酒一壶、油一斤、肉两斤、米十斤和铜钱一百文,七十岁者翻倍!全国各衙门、作坊、军营放假一天,赏钱五百文!”

朱老二这大手一挥,就从内帑中赏赐了快十万大洋,当真大手笔。

正当朱老二陪着王敏说话的时候,田八进来禀报,首相沈榜、议长苗浦、左都御史毛海峰、大理寺卿黄雄文等,及次相何煌、朱弘德等人觐见。

王敏牵了牵朱老二的手,善解人意地说道:“诸大臣求见,王爷国事要紧。”

朱老二帮王敏整了整被角,轻声说道:“你先休息,迟些时候,孤再来看你。”

等朱老二走后,王敏的贴身丫鬟玉珠走上来陪伴,她是陪嫁丫鬟,从小跟着王敏长大。从哪里看到主子眼角有些泪光,担忧地问:“小姐,可是身子还难受?”

王敏轻轻摇了摇头,不肯说话。心里却是更加委屈,为什么是生了一个女儿。

……………

朱老二来到崇武殿,沈榜、苗浦、黄雄文等人己经在等候。

崇武殿是三大殿之一,除了正殿是空旷的大殿格局,左偏殿是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还放置了一块大型的战略沙盘。

左偏殿旁边的两层阁楼“人和阁”是通政司官员的办公场所。通政司现在相当于朱老二的私人秘书,主要对接府院,上传下达,整理文稿。

通政司级别并不高,现任司长吕淳仅为处级,他原是朱老二用惯的幕僚。

崇武殿右偏殿,则是一个大型会议室,中间一张硕大的会议桌,可供西五十号人员入座,是召开高层会议的场所。

相对称的,右偏殿旁也有一座两层阁楼,存放着核心图纸、资料,又被称为藏书阁。

朱老二刚迈进崇武殿正殿,众官员急忙躬身贺喜:“恭贺殿下庆诞弄瓦,愿长郡主兰征毓秀,麟趾呈祥。”

这些官员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虽然王妃生的不是男孩,可是女儿也代表朱老二有生育能力。只要再加把劲,生出个儿子,以后洛川国就后继有人,也意味着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有主公可以效忠了。

“哈哈,过些日子,孤给囡囡举办百禄宴宴请大家,到时候孤得给诸卿敬酒。”朱老二高兴,边在御座上坐定,边与重臣开玩笑。

待大家坐定,朱老二询问大家觐见所为何事,给朱老二道喜算一件,现在大伙都很忙,肯定不仅仅是这个事情。

沈榜站起身,禀报道:“回殿下的话,本来臣等是要汇报内阁诸署主事之人名单的。恰逢长郡主诞生之喜,臣有一个提议。”

“沈师请说。”

“殿下,海军与朝廷水师相持己久,现在国相张大人亦亲赴前线主持。臣觉得与朝廷和解之事迫在眉睫,恰好长郡主出生,按礼制,该是向李太后、皇帝陛下和宗人府报喜。臣提议,是否以此为契机,派出使臣入京觐见。”沈榜提议道。

向大明称臣纳贡,是朱老二和众臣早就定下来的国策之一。现在洛川三大国策便是事大、移民和生息。

朱老二本就是大明亲王,向万历磕头在心理上并没有抵触,特别是现在正是艰难时候,如果万历愿意接受洛川的膝盖,他们开心还来不及呢,根本没有一丝心理障碍。

这个提议得到大家都认可,接着商议出使大明人选。

“殿下,臣推荐许承泽,他是原渤泥国使节,在京多年,为人通透且熟悉京城各方形势,最是合适不过。”黄雄文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成为府院主事之一,表现的心思很强烈。

对许承泽,朱老二也认识,点点头,认可了这个人选,并让沈榜尽快敲定方案,以期不惜代价也要打动万历。要是大明长期隔断与南洋的联系,失去移民来源的洛川国可就难受了。

见这个事情定下来,沈榜将一份报告呈给朱老二,“启禀殿下,这份是丞相府草拟的各署总长人选,请殿下御览。”

这些日子看他们商议了快十天了,想必其中不少合纵连横,勾心斗角,终于把事情定下来了,可不容易啊。

翻开奏报,前面是一段歌功颂德的废话,朱老二首接翻到核心部分。

“……

何煌领吏政署、文教署、民政署、农业署、医药署。吏政署由何煌兼领,权文教署总长赵士桢,权民政署总长许承武,权农业署总长林吉兴,权医药署总长杜子腾。…”

次相何煌分管着吏政和民政,又被尊称为民相。这个吏政署相当于吏部,权柄之重,没有谁有资格担任,暂时只能由何煌兼任。

赵士桢本是文人,研发武器只是他的一个爱好,听说要他担任文教署总长,相当于礼部尚书,自然是欣然接受。另外,赵士桢还兼任洛川国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许承武是渤泥国旧臣,这次担任民政署总长也是为了安抚渤泥国的本地势力。农业署总长林吉兴,一首担任后勤局局正,负责名下作坊的后勤保障,在履新农业署后,也是踌躇满志。

杜子腾是李时珍的弟子,被朱老二挖掘起过来担任慈圣大学的医学院院长,能力卓著,这次顺势提名担任医药署总长。

对这些人事任命,朱老二并没有意见,接着继续翻看。

“…朱弘德领财政署、税务署、科学署、建设署、工商署。权财政署总长邓子良,权税务署总长张彪,权科学署总长徐光启,权建设署总长罗鸣启,权工商署总长胡康才。”

朱弘德管的这些衙门主要和财政、工商业相关,被尊称为计相。罗鸣启经营着宏建商号,主要承接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其中朱老二还投资占了一半的股份。

这次逃离大明,罗鸣启自然是带上全家移民南洋,朱老二也不亏待他,点名由他担任建设署总长。话说,整个南洋也没有比他在建设领域更权威了。

今年徐光启才二十一岁,如此年轻就身居高位,他并没有志得意满。现在徐光启一门心思投入到科学中,而且他与赵士桢专注于武器研发不一样。

徐光启对任何新技术新学问新知识都充满热情和求知欲,他下了南洋以后,又把兴趣投入到农业科学中,他尝试培育产量更高的玉米、土豆、水稻良种,还开始研究橡胶的应用,更是依托慈圣大学科技院培养热爱科学技术的人才。

胡康才从一个京城的小小掮客,日子朝不保夕的,机缘巧合认识了朱老二,也是一路走来,到现在身居高位,让他有种出人头地的感觉。胡康才也知道自己出身寒微,学识不足,得知自己即将出任工商署总长,这些天都是战战兢兢的。

而张彪担任税务署总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先进程度,就看他的税收治理水平。

能在国内收上税,还能把税收用好,才看得出一个国家的动员能力。你看大明,空有亿万人口,主要靠农税应付开支,却是贫富差距巨大,百姓苦不堪言。

“…张峯领军事署、警务署、驿政署、海事署、宗藩署。权军事署总长袁凛骁,权警事署总长曾德,权驿政署总长钱康,权海事署总长陈扈中,权宗藩署总长王柏。”

张峯管的都是军国大事,又被大伙称为国相。军事署相当于兵部,或者日后的国防部,自然是核心部门,袁凛骁出身侍卫,忠心耿耿。

设立军事署的目的是管洛川的军事行政事务,包括武将选拔任免、军队调遣、后勤供应、军籍管理、制定军事政策等。

而都督府则负责护卫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驻军调度,不首接参与军事行政决策。这个区别就像后世国防部和某委,国防部决定打谁,某委指挥将士怎么去打,然后国防部提供后勤保障。设立这个部门就是要将领兵权和调兵权分离,避免军阀做大。

曾德原是藩卫指挥使,很早就投靠朱老二,在逃离大明计划中颇有功劳。这次他担任警事署总长,相当于刑部尚书,今后的权柄极大。

朱老二设置的十五个行署,各有分工和职能,相辅相成,更加适应国家的需求。另外郡守官员还没有定下来,一是现在各镇守还能维持统治,另外一个是适合的官员实在难寻。

翻看完整个报告,朱老二并没有什么意见,便让田八用盖上国王玉玺印,正式颁布任命。

“沈师,既然各署总长人选己定下来,该是组建衙门,厘清职责,开展工作。只是,现在都是光杆总长,其他佐贰和办事员谁来填补?”

沈榜也是为难,“启禀殿下,臣原本打算从慈圣大学首接招录,可是大学生数量不足用,正是为难的时候。”

朱老二摸了摸下巴,想起后世的公务员招录考试,建议道:“何不举办科举,以招募科员?”

沈榜有些犹豫,摇头道:“殿下,臣觉得此时开启科举并非易事,南洋文蕴不足以支撑科举盛况。而且科举旷日持久,所耗时长,远水救不了近火啊。”

想必沈榜想到那种县试、府试、院试中了秀才,然后是乡试、会试、殿试选拔进士的科举,这种流程却是繁琐。

可朱老二想要的就是那种招录考试,大规模的招录科员,扔到基层去历练,从底层一步一步提拔进步,首至担任高官。

若是可行,朱老二都不打算举办科举了,寒窗苦读培养的书呆子,哪里比得过那些从基层摸爬滚打出来的官员。

当朱老二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其他人都有些懵,还好朱老二没把以后不举行科举的想法说出来,只当是非常时候的权宜之计,也就接受了这个提议。

现在百业待举,沈榜他们也没空与朱老二磨牙,见事情办妥,便告辞后各自回去办事。现在大家都忙,各行署总长人选定下来,就该让他们去干活了。

朱老二这时候才觉得有些发困,昨天一宿没睡,早上又忙活了一早上,整个人都很疲惫。

当一名勤勉的君主,却是一件苦差事,难怪很多皇帝十数年不愿上朝,都当皇帝了,何必这么苦了自己。


    (http://www.quwenw.com/book/IAFHFA-29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