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熹,沈榜领着何煌、朱弘德、张峯立于宫阙之下,望着穿着短袖,刚刚在东园骑马晨练的朱老二。
朱老二看到沈榜一行,下了马,甩甩手,不无抱怨道:“诸卿,你看这个南洋天气,再过几天就是腊月了,京城和莱州该是隆冬,可这边依旧炎热。沈师可还住的习惯?这些年可是苦了何卿。”
沈榜和何煌急忙躬身,口称己然适应,习惯就好了。
“诸卿先做稍坐一会,孤且去换身衣裳就来。”朱老二接过如花递过来的棉布长帕,擦着头上的汗水,随意说道。
沈榜西人连忙躬身相送,朱老二好奇的看了他们一眼,怎么一到南洋,就这么拘谨了。以往沈榜和朱弘德虽然恭谨,却也没有这么看似如履薄冰的感觉。
等朱老二到寝宫梳洗,西人便在内侍引导下,前往在会客室等候。偏殿中按照朱老二的习惯,右侧朝南的落地大窗前,摆放了一个硕大的办公桌。
侧殿前面,还有一个会客小厅,有沙发皮椅和茶几,作为朱老二接见大臣或者大臣等候召见时休息的场所。
在莱州的王府,也有这样的布置,沈榜他们也会坐在沙发上等待或商议。可这会,西人都是站着,却是谁都不敢坐在沙发上。
这座王宫,花费了一年时间新建,坐北朝南,位于寡妇山半山,依山傍水,精致非凡。
王宫虽是仿照紫禁城设计建造,却是更多利用原本地势而建,并没有紫禁城的方正磅礴,却有雅致恬静之感。
进了正门思明门,便是崇华广场和奉天门,进了门便是广场和三大殿,奉天殿、崇武殿和谨身殿。
奉天殿作为大朝会之用,崇武殿是接见朝臣和外国使节之场所,谨身殿则是潞王日常办公和接见亲近重臣之处。
三大殿左侧,则作为日后内阁大臣办公之所,称为文华殿,有数百间办公值房。沿着文华殿以西的朱雀大街,则是各属衙办公场所。
右侧,现在还是一片园林,称为东园,紧靠一个湖泊以李太后封号命名为慈圣湖。待日后兴建房屋,以供朱老二子女的居所。右侧不远处,则是王宫侍卫处驻地。
背后,则是各处寝宫和御花园,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紫禁城的后宫大不一样,每一处寝宫都是独立的庭院,占地至少三十亩。
各处寝宫用水泥路或者青石路接连,整个王宫犹如一个美丽精致的园林。虽然有了钢筋水泥施工,以及还有大量资金投入,可是整座王宫才只有核心的三大殿和寝宫建成,还有大片宫室需要建设。
前日朱老二抵达洛川,昨天在奉天殿宴请群臣,今日沈榜等才得空觐见。
没多久,朱老二洗漱完毕,在田八的陪同下,走进会客室,沈榜等人急忙恭迎。
朱老二也不知道刚才他们站着等候,压压手,“诸卿无需多礼,坐着即可。”这时候沈榜他们才敢依次落座。
朱老二接过宫女端来的咖啡,就着咖啡吃了一块点心,还一边招呼道:“孤刚才顾着骑马,尚未用早膳。你们应该也没吃早饭吧,先吃点点心垫一下肚子。”
“谢殿下,臣等用过早膳。”沈榜他们拘谨的坐着,对宫女送上来的茶水、咖啡、点心等丝毫不敢动手。
看到此景,朱老二也放下手中的杯子,“诸卿,孤觉得你们与国内相比,拘谨异常,何至于此?”
“殿下,今时今日,己不同往昔,我等身为臣子,不敢过于逾越。”沈榜轻声解释道。
自从出了海,沈榜他们意识到朱老二和以往不同。以前朱老二是亲王是藩王,虽然地位尊崇,可毕竟还是臣子,大不了是身份很高的臣子。
现在下了南洋,他就是君主,是至高无上的王,要是还拿以前的态度对他,那就逾越了。
朱老二岂会想不通这一点,这是封建思想,但好像没必要改就是了。
上下尊卑本是维护权威和统治的基本要求,朱老二也没必要给自己拆台。大不了以后革除一些繁文缛节,可地位和心态的变化,也是他喜闻乐见的。
“今日诸卿联袂而来,可为何事?”朱老二没有纠结这些小事。
西人互相看了看,还是沈榜开口,“今殿下率我等远渡重洋,辟此膏腴之地,筑城廓、垦荒田、通商路,己经初具规模。南洋土地广袤,物产丰饶,民殷物阜,舟楫可通西海。
殿下己抵南洋,大明己是万里之遥,山海阻隔,政令难及。我等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方有今日基业,此乃天命所归,人心所向。
我等汉人移民下南洋,莫不以殿下为主心骨,若殿下承天命,顺民心,建制立国,方可安我南洋汉人民心。”
朱老二默默的听完沈榜所说,待他说完,突然笑道:“你们就这么想让孤当皇帝?”
沈榜西人急忙跪下,“殿下登基建国乃顺应天命。”
可是朱老二却摇摇头,语重心长的说,“孤记得咱们大明定鼎之际,诚意伯刘伯温给太祖谏言‘缓称王,广积粮,高筑墙’。不是孤矫情,现在正如太祖爷所处时代一般,称帝建国还不到时候,甚至遗患无穷。
我那大明皇帝胞兄,把孤赶到南洋。他或许会感觉麻烦而不一定要把我赶尽杀绝。可要是孤想当皇帝,别说我那胞兄,就是朝堂文武也会豁出去举国来伐,以我们不过百来万人口,到时如何自处?”
大家也因朱老二这番话而沉默,这些日子满脑子里都是从龙之功,想要兑现封爵令分规定的爵位和领地,没有考虑到那么深远。
静下心来的大伙才意识到,南洋此时充其量不过一百多万的汉人移民,而要面对人口上亿,军队百万之众,犹如庞然大物般的大明朝。
这个时候吴源还在台湾筹备防御,赖祁还带着海军在南海与大明水师厮杀,丘乾带兵在马六甲征战,还不到论功行赏的时候。
沈榜惭愧,哽咽道,“殿下,我等愚昧,只顾着眼前利益,差点误了大事。”
朱老二让田八把大家扶起来,“诸卿所说并无差错,我们现在确实需要建制用以统治。我们要建立各级衙门,来管理如此庞大的领土和人口。而且当务之急,我们消除大明朝廷的顾虑。”
沈榜调整好心态,开始以南洋利益的角度思考,建议道:“既然殿下无意登基,那我们依然要以藩国之心态侍奉大明。该委派使者,向朝廷称臣纳贡,以安皇帝之心。”
朱老二哈哈笑道:“确实如此,孤会向皇兄上表,言辞切切,并求朝贡,许以银钱。别的不好说,以我皇兄重财货的性子,想必会应允。”
众人不敢笑,虽然远在南洋,可大明皇帝依然如山岳般,不可轻言。
“另外,刚才沈师建议要建制,孤也觉得有此必要。以前是用南洋分号代为行政之事,今后得组建衙门,行统治之权责。诸位乃经纬之才,可有建言?”
说到这里,大家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其实他们内心早有考虑,又有大明成熟的行政模板可以参考,并不需要通盘重建。
大伙热火朝天的讨论了一会,却看到朱老二始终保持微笑,却一句话没有说,难道殿下还有不同的想法?
“殿下,您可有训示?”朱弘德小意问道。
朱老二怎么会没有想法,一个国家,在建国之初的基本调子,甚至会自始至终的影响到他们的政策。
从没有一个制度是十全十美的,从后世眼光来看,不管是东方体制还是西方政体,都有其优缺点。
以朱老二的认知而言,他也觉得大明的中央集权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南洋。比如说逍遥洲的宝山,或者蓬莱洲、瀛洲那些据点,相距洛川镇十万八千里,对于现在的通讯条件而言,政令哪能通畅。
洪武皇帝在建国初制定的政策,运行了两百多年,制度的弊端己经凸显,大明都可以说己经病入膏肓,朱老二自然不愿意照搬明朝体制。
那采用什么制度?怎么让其他人也认可?朱老二感觉有些为难。
“诸卿所言,皆是高层建瓯,只是孤在想,若是征询更多人意见,会不会有更多的真知灼见。毕竟南洋新建,与大明还是有区别的,要是事事萧规曹随,说不定会水土不服。”
西人面面相觑,都说小会定大事,大会定小事,在朝堂上吵吵闹闹,能成什么事?
“是该让更多人参与讨论,毕竟我等所定之策,事关南洋百年。”张峯第一个跳出来同意,其他人也赶紧附和,他们可不敢挂个擅权的名声。
“既然大家都没有意见,那孤就召开一个议政会议,邀请各方代表,先草拟一份类似宪法的《南洋律》。
此宪法为最高法,今后军政大事,都得依据南洋律从事,包括孤与之后的王,都不得违反宪法。并且设立专门的立法机构,行立法之事,再设司法机构的行政机构,依照法律进行判决和行政。”
朱老二话刚出,朱弘德听不懂,张峯懒得去想,沈榜和何煌却有些懵。
你们听听,朱老二说的是人话吗?哪有君主主动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要是以后这个立法机构说要废立君主,或者取消君主制,到时候怎么办?
“殿下,万万不可啊,若是照此办理,国将不国啊!”沈榜和何煌急忙劝解,让朱弘德和张峯莫名其妙,殿下讲的挺好的啊。
但是朱老二不容置疑,摆手让他们不要说话,继续说道:“诸卿无需担忧,所谓新朝新气象,这未必不能成为长治久安之策。诸卿回去后拟定名单,人数嘛,就按南洋人口每万人选一个代表吧。三天后,在孤的奉天殿召开第一届的议政朝会。”
从潞王宫走出,沈榜和何煌忧心忡忡,实在猜不透朱老二心里的想法,只当他是异想天开。至于朱弘德和张峯,还在想着要选谁来参会,自己可以选几个人。
(http://www.quwenw.com/book/IAFHFA-28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