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三天,齐志远跑遍了深圳的电子市场和政府机构,深入了解特区政策和市场行情。他有两个重大发现:一是深圳正在规划电子工业区,给予入驻企业税收减免;二是国家即将出台政策,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
"如果能挂靠某个科研单位..."齐志远在笔记本上写道,"既能享受政策优惠,又能获得技术支持。"
第三天下午,他按约定去黄老板处提货。然而一到商行,就发现气氛不对——黄老板愁眉苦脸地坐在店里,桌上堆着几箱未拆封的计算器。
"出事了。"黄老板一见他就说,"海关新规定,电子产品进口要加征关税,这批货被扣了。"
齐志远心头一紧:"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突然下的文件。"黄老板叹气,"要么补税,要么退货。补税的话每台成本得多十五块..."
齐志远快速计算着:如果补税,成本就增加到西十元,利润空间大幅缩水;但如果退货,前期投入的五千元定金就打了水漂。
"能不能走其他渠道?"他低声问。
黄老板摇摇头:"最近查得严。要不...你少拿点?五十台?"
齐志远沉思片刻:"让我想想办法。明天给你答复。"
离开商行,齐志远没有首接回店铺,而是去了深圳大学。他记得陈树理教授提过有个学生在深大经济系任教,或许能帮忙联系特区相关部门。
深大校园不大,但绿树成荫,颇有南国风情。经济系办公室里,他找到了陈教授的学生——张副教授,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
"陈老师来信提过你。"张副教授热情地招呼他坐下,"说你是他最得意的本科生。"
齐志远谦虚了几句,然后首奔主题:"张老师,听说特区对科技企业有特殊政策?"
"确实有。"张副教授点点头,"特别是产学研结合的项目。怎么,你有想法?"
齐志远简要说明了自己的电子贸易计划和当前遇到的海关问题。张副教授听完,若有所思:"其实...有个机会。特区经济研究室最近在征集'新技术推广案例',入选企业可以获得政策支持。负责人李文博是我同学,要不要引荐一下?"
"太感谢了!"齐志远眼前一亮。
当天晚上,在张副教授的安排下,齐志远见到了李文博——一个戴着黑框眼镜、文质彬彬的年轻干部。三人约在一家潮州菜馆边吃边聊。
"电子计算器确实属于新技术产品。"李文博听完齐志远的介绍后说,"但单纯贸易很难入选,除非有技术改进或本地化生产。"
齐志远灵机一动:"如果我们把进口计算器进行二次开发呢?比如增加中文标签、编写使用手册,甚至开发一些适合国内使用的功能?"
"这倒是个思路。"李文博眼睛一亮,"如果能联合高校或科研单位,就更符合产学研结合的要求了。"
张副教授插话:"深大可以名义上参与,实际工作还是你们做。这样既能享受政策,又不影响经营自主权。"
一顿饭下来,初步方案成型:远方电子商行与深大经济系"合作",对进口计算器进行"本地化改进",申请成为"新技术推广项目",从而获得税收减免和进口便利。
"不过时间要快。"李文博提醒道,"申报截止还有一周。"
(http://www.quwenw.com/book/AFA0IC-1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