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杭州天气放晴。林晓芸带着齐志远逛遍了杭州的名胜:灵隐寺的飞来峰、岳王庙的精忠柏、六和塔的钱塘江景...每个地方都有她童年的记忆和故事,齐志远听得入迷。
林教授对他们的关系似乎默许了,甚至邀请齐志远参加他的文人雅集——每周一次的诗友聚会。聚会上,齐志远被迫即兴作诗,勉强应付过去,赢得几声客套的称赞。
"诗才一般,但经济头脑不错。"散会后,林教授评价道,"人各有所长。"
这己经是很高的评价了。齐志远暗自松了口气。
一天下午,林晓芸带齐志远参观了杭州丝绸厂。这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对外开放的工厂,游客可以观看从蚕茧到成品的全过程。
"我妈以前在这里工作。"林晓芸指着缫丝车间说,"后来因为身体不好才调去图书馆。"
齐志远看着女工们灵巧地抽丝、纺线、织绸,突然有了灵感:"晓芸,你说如果我们设计一些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丝绸制品,会不会有市场?"
"比如?"
"比如用传统工艺做领带、围巾,但图案更现代;或者把苏绣技艺用在时尚包袋上..."齐志远越说越兴奋,"深圳那边有很多外商,他们最喜欢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商品。"
林晓芸若有所思:"你可以跟我爸聊聊,他认识不少工艺美术大师。"
当晚,齐志远真的向林教授提出了这个想法。出乎意料的是,林教授不仅没有反对,还主动联系了丝绸厂的老师傅和几位美院的朋友,安排了一次座谈会。
"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才能传承。"林教授如是说,"只要不是投机倒把,正经生意没什么不好。"
这句话让齐志远看到了未来岳父的另一面——在保守的外表下,其实有着相当开放的思想。
杭州之行的最后一天,林晓芸带齐志远去了一个特别的地方——她小时候常去的秘密基地,位于吴山半腰的一个小亭子。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杭州城,西湖如一块碧玉镶嵌在城市中央。
"我小时候不开心就来这里。"林晓芸靠在栏杆上说,"看着这么大的城市,就会觉得自己的烦恼很渺小。"
齐志远站在她身后,轻轻环住她的肩膀:"以后不开心要告诉我,别一个人扛着。"
林晓芸靠在他胸前,轻声说:"明天你就要去深圳了。"
"嗯,去看看大伯,顺便考察市场。"齐志远吻了吻她的发顶,"我会给你写信的,每天一封。"
"不用每天..."林晓芸转身面对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给你的。"
打开一看,是一枚精致的铜质书签,上面刻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我自己设计的,找美院的师兄做的。"林晓芸有些不好意思,"你不是爱看书吗..."
齐志远感动得说不出话。前世林晓芸也送过他书签,是在他们结婚周年时。而现在,这份礼物提前了这么多年。
"我也有东西给你。"他从钱包里拿出一个小纸包,"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林晓芸打开纸包,里面是一枚银戒指,素圈没有任何装饰。"这是..."
"我在北京买的。"齐志远轻声解释,"不是...不是求婚的意思,就是..."他语无伦次,"你可以戴在小指上..."
林晓芸却首接把戒指戴在了左手中指上,红着脸说:"这样戴也行。"
两人相视而笑,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
当晚,林家准备了丰盛的送行宴。林教授甚至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茅台,与齐志远对饮。
"年轻人有抱负是好事。"林教授微醺地说,"但记住,无论走多远,都不要迷失本心。"
齐志远郑重地点头。前世他正是迷失了本心,才失去了所有珍视的东西。
第二天一早,林晓芸送齐志远去火车站。公交车上,两人十指相扣,谁都不舍得放开。
"到了深圳给我打电话。"林晓芸叮嘱道,"写信太慢了。"
"嗯,找到住的地方就打。"齐志远承诺。
站台上,离别的气氛愈发浓重。火车鸣笛时,林晓芸突然扑进齐志远怀里,紧紧抱住他:"早点回来。"
"一定。"齐志远吻了吻她的额头,"等我。"
火车缓缓启动,窗外的景色开始后退。齐志远趴在窗口,看着林晓芸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一个模糊的绿点,消失在视线中。
他坐回座位,摸着口袋里林晓芸塞给他的信——让他在路上看。拆开信封,里面除了一封信,还有一张她的照片,背面写着"给志远,1986年夏于杭州"。
信很短,只有几句话:
"志远:
此去深圳,前路未知。愿你如西湖之水,柔而不弱;如吴山之石,坚而不冷。
无论何时归来,杭州有人等你。
晓芸"
齐志远将信和照片小心地收进贴身口袋,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火车向南飞驰,带着他驶向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地——深圳,那个即将改变他一生的城市。
而这一次,他不再是一个人去面对未来。无论走多远,杭州有人等他。这个念头让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力量。
(http://www.quwenw.com/book/AFA0IC-1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