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考卷上的“土道理”与礼堂里的“半边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4章 考卷上的“土道理”与礼堂里的“半边天”

 

省城的寒冬在风雪肆虐中渐渐走向尾声。省人民医院妇产科病房的窗台上,积雪融化,滴落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李秀兰的身体在精心治疗和调养下,如同冻土下悄然萌发的草芽,终于挣脱了剧吐的枷锁。虽然依旧清瘦,孕肚微微隆起,但脸颊有了血色,眼神也恢复了往日的温润与坚韧。医生终于点头,可以出院了。

出院那天,阳光正好。陈强小心地搀扶着妻子,张嫂抱着陈安,拎着简单的行李。走出那栋弥漫消毒水味的大楼,重新呼吸到清冽自由的空气,李秀兰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她回头望了一眼那栋白色建筑,眼神复杂,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也有对那段艰难时光的铭记。

“回家。”陈强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紧紧握着妻子的手。这个“家”,暂时是技校附近张嫂托人找的一间简陋民房。狭小,阴冷,但总算是个遮风挡雨的落脚点。

安顿好妻儿,陈强的心,立刻被另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攫住——技校的期末考试!

住院、照顾妻儿、身体的虚弱,让他缺课近半个月。而期末考试,不仅关乎他个人的学业评价,更关系到能否顺利结业,带着真才实学回到红旗煤矿!时间紧迫,压力如山。

那间租来的小屋,成了他最后的战场。白天,张嫂带着陈安出去熟悉环境,尽量不打扰他。陈强就伏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旧方桌上,摊开书本、笔记、还有那台被擦得锃亮、每一个零件都刻进他脑海的旧阀组。

病房里的“识字课”打下了基础。李秀兰教他的“换向阀”、“溢流阀”、“节流阀”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与阀组上真实的沟槽、磨损痕迹一一对应。他不再死记硬背公式,而是像在井下处理故障一样,把复杂的液压系统图拆解成一个个他熟悉的“节点”——“岔路口”怎么扳?“小门”在哪儿开?“窄缝”怎么调?书本上的“道儿”,被他用实践摸索出的“土道理”重新编织、理解。

深夜,油灯昏黄。李秀兰靠在床头,借着微弱的光线,安静地缝补着陈安磨破的衣角,或是翻看那本字典。陈强则沉浸在书山题海中,眉头紧锁,铅笔在草稿纸上飞快地演算、画图。遇到卡壳的地方,他会拿起阀组上的某个零件,对着灯光反复观察、比划,嘴里念念有词,仿佛在与这冰冷的钢铁对话。有时,他会突然抬起头,眼中闪过明悟的光芒,兴奋地对妻子说:“秀兰!我明白了!这个压力损失,就跟咱们井下水管子堵了,水流变小一个理儿!得把‘弯头’磨圆溜!”

李秀兰看着他眼中跳跃的火花,看着他因专注和兴奋而微微发红的脸颊,心中充满了安宁与骄傲。她的男人,没有被风雪压垮,反而在逆境中,将书本与实践、将“洋道理”与“土智慧”熔铸成了独属于他的力量。

考试的日子终于来临。

省煤机厂技工学校的考场里,气氛肃穆。陈强坐在靠窗的位置,冬日的阳光透过玻璃,在他洗得发白的工装上投下温暖的光斑。他深吸一口气,打开试卷。题目果然艰深,充满了复杂的计算和系统分析题。

周围的同学笔走龙蛇,沙沙作响。陈强却并不急躁。他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矿工面对复杂的地质构造,先通览全局,然后找到自己最熟悉的“突破口”。

一道分值很重的液压系统故障分析题。图纸复杂,文字描述冗长。其他同学皱着眉头,在草稿纸上列着长长的公式推导。陈强却闭上眼睛,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仿佛在倾听机器的“呼吸”。他脑海中浮现的是那台旧阀组,是赵师傅布满油污的手,是井下支柱顶起时那沉稳的“嗡”声。

他睁开眼,没有立刻套用公式,而是拿起笔,在答题区下方,用清晰却略显笨拙的字迹,画了一个简化的系统示意图。他用箭头标注油流方向,在关键位置画上“小门”(溢流阀)和“窄缝”(节流阀),旁边用文字标注:

“此处‘小门’(溢流阀)调压弹簧可能疲劳,设定压力过低,导致系统压力不足,油缸无力。”

“此处‘窄缝’(节流阀)开度太小或被杂质堵塞,油流过慢,导致油缸动作迟缓。”

“建议检查更换溢流阀弹簧,清洗或调整节流阀开度。”

他没有堆砌公式,没有引用深奥的理论,只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示,首指问题的核心。这是他用自己的方式,“磨圆溜”的理解。

就在陈强在省城考场里用“土道理”挑战试卷时,千里之外的红旗煤矿大礼堂,一场属于“半边天”的盛会正拉开帷幕。

经过精心筹备的“家属扫盲成果展暨妇女骨干学习班汇报演出”隆重举行。礼堂里张灯结彩,座无虚席。矿领导、井下的工人代表、更多的家属们扶老携幼,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李秀兰虽然未能亲临(陈强坚持让她在省城休养),但她留下的“家”、“顶梁柱”、“半边天”的核心理念,像一根无形的线,贯穿了整个活动。

成果展区依旧吸引着众多目光。识字墙上的进步足迹、巧手账上的精打细算、生活智慧角的实用图画、心声树上朴素的愿望… 无声地诉说着改变的力量。

汇报演出的高潮,是学习班的姐妹们自编自演的节目。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专业的唱腔,只有洗得干净的工装和围裙,只有带着乡音却充满力量的朗诵和歌声。

张嫂作为临时顶替李秀兰的“辅导员”,带着几个骨干姐妹,表演了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小品《夜校灯亮时》。她们用夸张而生动的肢体语言和方言,演绎了一个原本怯懦、不识字的小媳妇,如何在夜校学习后,勇敢地指出丈夫违章作业,最终避免了一场事故的故事。情节简单,表演质朴,却因为贴近生活、情感真挚,引得台下掌声雷动,不少女工偷偷抹泪。

最后压轴的,是全体妇女班姐妹的大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改编版)。当“咱们妇女有力量!嘿!咱们妇女有力量!”那嘹亮而充满自豪的歌声响彻礼堂时,台下的男人们也忍不住跟着拍手、哼唱。歌声中,是扫盲带来的自信,是知识赋予的尊严,是“半边天”撑起家庭和矿区安稳的铿锵宣言!

吴老师站在舞台侧幕,看着台上台下这热烈感人的场面,看着张嫂她们虽然紧张却异常投入的表演,眼眶。她知道,李秀兰播下的种子,己经在红旗煤矿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了绚烂的花。

几天后,省城技校。

考试成绩张榜公布。公告栏前人头攒动。陈强挤在人群中,心跳如鼓。他的目光急切地在密密麻麻的名字和分数中搜寻。

找到了!

陈强:矿山机械专业 理论:85 实操:92 总评:优秀

“优秀”!

这两个字像一道电流,瞬间击中陈强!他猛地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巨大的喜悦和难以置信的激动如同井喷般涌遍全身!他做到了!他用“土道理”磨穿了“洋学问”的壁垒!他用汗水和坚持,在缺课近半月的劣势下,交上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

周围有认识他的同学投来惊讶和敬佩的目光。那个抱着旧阀组、满身油污、曾经在实操课上笨拙得像个新手的“老大哥”,竟然拿了优秀?

陈强没有在意那些目光。他挤出人群,站在冬日的阳光下,深深吸了一口清冽的空气。他抬头望向省城灰蒙蒙的天空,目光似乎穿透了云层,落在了红旗煤矿的方向。他仿佛看到了井架高耸,听到了机器轰鸣,更看到了妻子李秀兰站在夜校讲台上温柔而坚定的身影。

考卷上的“土道理”,赢得了学府的认可;礼堂里的“半边天”,唱响了时代的强音。一个在冰冷的公式与钢铁的碰撞中,用实践的智慧叩开了知识的大门;一个在生活的烟火与集体的舞台上,用知识的力量撑起了尊严的天空。省城的阳光照在陈强激动而坚毅的脸上,他仿佛己经看到,自己带着这份“优秀”的答卷和淬炼过的技艺,即将踏上归途,与在矿区绽放光芒的妻子汇合,共同书写这个工人家庭更加壮阔的篇章。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4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