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泛黄的图纸,像一块投入心湖的巨石,彻底搅动了陈强沉寂己久的思绪。那些复杂的线条、冰冷的符号、力透纸背的“革新”二字,不再是尘封的旧梦,而是变成了灼烧他内心的火焰。儿子陈安在幼儿园里咿呀学语、蹒跚探索的身影,妻子李秀兰在夜校讲台上日渐从容的“小先生”姿态,都像无声的号角,催促着他向前再迈一步。
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采掘工和安全监督员。臂膀上的红袖标守护着当下的平安,而图纸上那些冰冷的线条,则指向了他渴望触及的未来——一个能让兄弟们少流汗、少冒险,让采煤更高效、更安全的未来。
决心易下,门槛难迈。
矿上的技术科,在陈强这些一线工人眼中,是个带着神秘光环的地方。窗明几净的办公室,穿着干净工装、鼻梁上架着眼镜的技术员,桌上摊开的厚厚图纸和精密的计算尺…这一切,都与井下潮湿、嘈杂、煤尘弥漫的环境格格不入。
陈强第一次抱着那卷沾着煤灰、边角磨损的图纸,站在技术科那扇刷着绿漆的木门外时,能清晰地听到里面传来的争论声和翻阅纸张的沙沙声。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忐忑,像下井前检查顶板一样,整理了一下洗得发白却依旧沾着顽固煤渍的工装领口,敲响了门。
“进来。”一个略显冷淡的声音响起。
推开门,一股淡淡的油墨和纸张的味道扑面而来。几个年轻的技术员正围着一张图纸讨论着什么,听到动静抬起头,看到门口站着一个穿着井下工装、身材高大、脸上带着煤灰印记的汉子,手里还抱着一卷旧图纸,眼中都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和…疏离。
“同志,你找谁?”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像是负责人的中年技术员问道,语气还算客气,但带着公事公办的疏远。
“报告领导,”陈强挺首腰板,声音洪亮,带着井下工人特有的硬朗,“我是采掘三队的陈强。我…我这里有些关于咱们矿上老式截煤机和液压支柱的想法…还有…还有几张以前画的草图,想请技术科的领导…看看,提提意见。”
他把“革新”两个字咽了回去,换成了更朴实的“想法”。
中年技术员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陈强臂膀上那抹显眼的红袖标(安全生产标兵的身份多少有点用),又落在他怀里那卷明显带着岁月痕迹的图纸上,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哦?想法?”技术员的声音听不出什么情绪,“什么想法?关于哪方面的?”
陈强连忙上前一步,想把手里的图纸摊开在就近的桌子上。他刚伸出手,旁边一个年轻的技术员下意识地挪开了桌上的茶杯和一沓干净的白纸,动作带着点嫌弃,仿佛怕那沾着煤灰的图纸弄脏了桌面。
陈强的手顿在半空,脸上掠过一丝尴尬,但很快被他压了下去。他小心翼翼地将图纸在桌角空出的一小块地方展开,指着上面一处用红笔圈出来的、代表传动齿轮的结构,尽量用自己能表达清楚的语言解释:
“领导您看,这是咱们现在用的苏式截煤机这个位置的齿轮组。我观察很久了,它这个咬合角度和齿形,在遇到硬煤或者夹矸层的时候,特别容易打齿,一打齿就得停机检修,耽误生产不说,还容易引发别的问题。我在想,能不能…能不能把这个齿形改一改,角度调一调?还有这个液压支柱的锁紧阀,反应太慢,顶板来压快的时候,容易撑不住…”
他的解释夹杂着大量的井下俚语和动作比划,远不如技术员们讨论时引用的公式和术语专业流畅。几个年轻的技术员听着,脸上渐渐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甚至有人悄悄撇了撇嘴。
中年技术员耐着性子听完,拿起陈强那张画满了修改标记、线条显得颇为粗糙的草图看了看,又对比了一下墙上挂着的标准图纸,摇了摇头:
“陈强同志,你的想法…嗯,精神可嘉。不过,设备设计是很严谨的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齿轮的齿形、角度,那是经过无数次计算和实验验证的,不是靠感觉就能改的。至于液压阀,那是进口件,结构精密,我们矿上目前还不具备改造的能力。你的这些…嗯…想法,出发点是好的,但还是要尊重科学,尊重现有的技术规范。井下工作,安全第一,按规程操作才是根本。”
一番话,客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否定,像一盆冷水,兜头浇在陈强心头那簇刚刚燃起的火焰上。他张了张嘴,还想再解释一下自己观察到的具体问题和一些模糊的改进思路,但看着技术员们那明显带着距离感和“你不懂”意味的眼神,最终只是默默地把图纸卷好,低声道:“是,领导,我明白了。”
他转身走出技术科,那扇绿漆木门在身后轻轻关上,隔绝了里面的油墨味和低低的议论声。走廊里空荡荡的,只有他沾满煤灰的胶靴踩在水磨石地面上发出的沉重回响。怀里的图纸,此刻变得异常沉重。
回到307,己是晚饭时分。
小小的房间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李秀兰刚把幼儿园接回来的陈安安顿好,小家伙正坐在小凳子上,笨拙地用勺子挖着碗里的面条,吃得满脸都是。桌上,放着李秀兰给陈强留的饭菜,用那个印着大红牡丹的暖水瓶温着。
“当家的,回来啦?快去洗手吃饭。”李秀兰笑着招呼,敏锐地察觉到丈夫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沉郁,“怎么了?井下不顺?”
陈强摇摇头,没说话,默默地去门口公用水房洗了手脸。冰凉的水刺激着皮肤,却浇不灭心头的憋闷。他坐到桌边,拿起筷子,看着碗里热气腾腾的面条,却没什么胃口。
李秀兰把陈安抱到小床上玩积木,然后坐回陈强身边,轻声问:“是不是…技术科那边…”
陈强苦笑了一下,扒拉了一口面条,声音有些发闷:“嗯。人家…看不上咱这点土想法。说咱不懂科学,瞎琢磨。”
他把技术科的经历简单说了一遍,语气里带着自嘲和无奈。
李秀兰静静地听着,没有立刻安慰,而是起身,从抽屉里拿出她那个印着红圈的夜校作业本,翻到一页,指着上面一行字:“当家的,你看。”
陈强凑过去看。那是李秀兰前几天写的,字迹依旧不算漂亮,但很工整:“吴老师说,学问不怕起点低,就怕不肯学。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吴老师还说,”李秀兰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咱们工人有工人的智慧,是在泥里土里、在机器轰鸣里摸爬滚打出来的智慧,不比书本上的差!只是…只是咱们得学会,怎么把这智慧,用别人能听懂、能接受的方式说出来,写出来。”
她拿起陈强带回来的那卷图纸,小心翼翼地摊开在饭桌一角,避开碗筷。昏黄的灯光下,那些粗糙的线条和密密麻麻的修改标记显得有些凌乱。
“当家的,你的想法,肯定是有道理的!不然你也不会琢磨这么久。”李秀兰指着图纸上陈强用红笔圈出的地方,“你看这里,你说的打齿…是不是就像咱们编草篓,篾条要是没削好角度,编的时候也容易崩断?还有这个阀…是不是像咱们水龙头,芯子老了,水流就忽大忽小?”
她用最朴素的、来自生活的比喻,试图去理解丈夫那些“不科学”的想法。
陈强愣住了。他看着妻子认真的眼神,听着她那些看似简单却首指核心的比喻,心头的憋闷和自嘲,竟奇异地消散了一些。是啊,齿轮打齿,可不就像篾条崩断?液压阀反应慢,可不就像老化的水龙头芯子?这些最朴素的道理,不就是他无数次观察和实践得出的结论吗?
“秀兰…”陈强看着妻子,眼中重新燃起一丝光亮。
“当家的,别灰心。”李秀兰拿起他的筷子,塞回他手里,“先吃饭!吃饱了才有力气琢磨!”
她把图纸往陈强手边推了推,语气带着鼓励:“他们技术科有他们的规矩。咱们…咱们就按吴老师说的,慢慢来!你先把你看到的、想到的,都仔仔细细写下来,画清楚!就像我在夜校,把安全简报改成大家能看懂的话一样!把咱们工人的‘道理’,变成他们技术员能看懂的‘说法’!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水滴还能穿石呢!”
陈强看着饭桌上摊开的图纸,再看看旁边碗里冒着热气的面条,最后看向妻子眼中那簇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的光芒。一股暖流驱散了心头的寒意。他拿起筷子,大口吃起面来,仿佛要把所有的憋屈和力量都吃进肚子里。
油灯的火苗跳跃着,将一家三口的影子投在墙上。陈安在小床上咿咿呀呀地搭着积木。饭桌一角,那张沾着煤灰、曾被技术科冷落的图纸,静静地躺在碗筷旁边,上面那些粗糙的线条,在昏黄的灯光下,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技术科的门槛冰冷坚硬,但饭桌上的灯光和妻子的信任,却为这张承载着工人智慧的图纸,铺就了一条虽崎岖却充满可能的路。陈强知道,这条路,他必须走下去,用汗水,用智慧,也用那份来自灶台边的、最朴素的坚持。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2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