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表彰台上的灯光与夜校本上的红圈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3章 表彰台上的灯光与夜校本上的红圈

 

臂膀上那抹鲜红的袖标,像一道无形的烙印,沉甸甸地压在陈强的心头,也彻底改变了他下井的节奏。每一次踏入那幽深、潮湿、弥漫着煤尘与未知的巷道,他不再仅仅是那个埋头攉煤、支撑顶板的采掘工。他的目光变得像探照灯,锐利地扫过每一根支柱的接榫,每一寸顶板的岩层纹理,每一处通风管道的连接。他耳朵竖得更高,捕捉着岩石深处细微的“咯吱”声,水流异常的滴答声,甚至同伴们因疲惫而略显粗重的喘息。

“强子,这根柱子有点晃!”

“强子,你看这顶板,是不是有点渗水?”

“强子,老赵说他觉得有点憋气…”

工友们渐渐习惯了这个臂戴红袖标的年轻监督员。起初还有人觉得他小题大做,嫌他管得宽。但当陈强凭着那份近乎苛刻的谨慎,几次提前发现松动的锚杆、细微的顶板离层,甚至一次瓦斯探头异常波动前的征兆,果断叫停作业、组织撤离,避免了可能的险情后,质疑声渐渐变成了信赖。张黑脸队长嘴上不说,但看陈强的眼神,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赞许。

陈强自己,则像一根绷紧的弦。升井后,洗去煤黑,那鲜红的袖标依旧像烙印般留在他的意识里。他会反复回想当班的每一个细节,复盘自己的每一次判断。回到307,看到妻子温柔的笑脸和儿子扑过来要抱抱的急切模样,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便化作更深的动力。他常常在灯下翻阅那本被煤灰染得发黑的安全规程手册,眉头紧锁,嘴里念念有词。李秀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只能默默地把那杯温热的开水递得更勤。

日子在高度紧绷的责任与平淡温馨的家庭生活中交替。

李秀兰的夜校学习渐入佳境。歪歪扭扭的笔画开始有了骨架,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她不再仅仅满足于抄写,开始尝试着用刚学会的字词,在作业本后面空白的纸上,笨拙地写些句子:“今天安儿会叫妈妈了。”“当家的下井平安。”“张嫂给了安儿一块糖,安儿笑了。”虽然语句简单,错别字不少,但字里行间流淌着最朴实的生活气息和巨大的满足感。

那位戴眼镜的女老师,对李秀兰的进步格外关注。一次课后,她特意把李秀兰叫到讲台边,翻开她的作业本,指着上面一个写得格外工整、被画了大大红圈的“家”字,温和地笑着说:“秀兰同志,这个‘家’字写得很好!你看,有屋顶(宀),有猪(豕),这就是我们遮风避雨、生活富足的地方。你心里有这个‘家’,字里就有力量。”

李秀兰看着那个被红圈圈住的“家”字,再看看老师鼓励的眼神,脸颊飞红,心里却像被阳光照透了一般亮堂。她用力点头,把老师的夸奖和那个红圈,都深深地刻进了心里。晚上哄睡了陈安,她常常就着油灯微弱的光,一遍遍临摹那个“家”字,仿佛要把这份温暖和力量,通过笔尖,传递给井下那个为这个“家”负重前行的人。

这天,矿上的大礼堂张灯结彩,气氛热烈。

主席台上方挂着醒目的横幅:“红旗煤矿第一季度安全生产总结表彰大会”。台下坐满了各工区、各队组的矿工代表,深蓝色的工装汇成一片蓝色的海洋。陈强作为采掘三队的代表之一,坐在靠前的位置,臂膀上的红袖标在明亮的灯光下格外显眼。他有些拘谨,双手放在膝盖上,腰杆挺得笔首。

大会进行到表彰环节。矿领导念着一个个名字,表彰着在安全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当念到“采掘三队安全监督员,陈强同志”时,陈强愣了一下,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陈强同志自担任安全监督员以来,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多次及时发现并排除重大安全隐患,有效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为保障我矿安全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特授予‘安全生产标兵’荣誉称号,并奖励现金五十元!”

掌声如同潮水般响起!聚光灯瞬间打在了陈强身上!

陈强只觉得一股热血猛地冲上头顶,耳朵里嗡嗡作响。他下意识地站起身,在周围工友羡慕和善意的目光中,有些同手同脚地走上主席台。矿领导将一张大红的奖状和一个装着崭新钞票的信封递到他手里,用力地握了握他的手:“陈强同志,好样的!继续努力!”

台下,采掘三队的位置爆发出最热烈的掌声和口哨声,张黑脸队长咧着嘴,笑得比谁都大声。

陈强站在台上,手里攥着那沉甸甸的奖状和信封,眼前是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和闪烁的灯光。他有些眩晕,目光下意识地在人群中搜寻。终于,在礼堂侧门附近,他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李秀兰抱着陈安,不知何时也来了!她进不了会场,就抱着孩子挤在侧门边,踮着脚尖往里看。此刻,她正激动地望着台上的陈强,脸上是毫不掩饰的骄傲和喜悦!怀里的陈安似乎也感受到了母亲的情绪,挥舞着小手,咿咿呀呀地叫着。

隔着攒动的人头和明亮的灯光,陈强的目光与李秀兰的目光在空中交汇。没有言语,但他读懂了妻子眼中所有的激动、自豪和那份沉甸甸的懂得。一股巨大的暖流瞬间冲散了所有的紧张和眩晕,只剩下踏实和力量。

他挺首了脊梁,对着台下,也对着侧门边的妻儿,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带着煤尘印记却无比明亮的笑容。这笑容里,有汗水浇灌出的荣誉,更有守护带来的无上荣光。

晚上,回到307。

那盏油灯似乎都比往日明亮了几分。大红奖状被李秀兰用浆糊仔细地贴在了斑驳的土墙上,紧挨着陈安周岁时一家三口在矿照相馆拍的、有些模糊的黑白合影。五十元崭新的钞票,被她用一块干净的手帕包好,珍重地收进了那个藏着汇款存根和重要证件的小铁盒里——这是当家的用命搏来的荣誉和保障。

陈安己经睡熟,小嘴微微张着。陈强洗去一身疲惫,坐在桌边。李秀兰把那本印着大红圈的夜校作业本推到他面前,翻到写着“家”字的那一页,指着那个红圈,眼睛亮晶晶的:“当家的,你看!先生夸我这个‘家’字写得好!说是因为我心里有这个家!”

陈强看着那个被红圈圈住的、方方正正的“家”字,再看看妻子眼中闪烁的、如同星辰般的光芒,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动。他拿起笔,在妻子那行“当家的下井平安”的后面,笨拙地、却无比认真地添上了一行字:

“秀兰学习进步。”

字迹依旧不算好看,但一笔一划,都透着力量。

李秀兰看着那行字,再看看丈夫温和的笑容,脸上飞起红霞,心里却像喝了蜜一样甜。她拿起笔,在陈强写的那行字下面,又画了一个小小的、歪歪扭扭的红圈。

昏黄的灯光下,奖状的红、袖标的红、作业本上的红圈,交相辉映,将小小的307房间映照得暖意融融。墙上,照片里的一家三口笑容定格;床上,陈安发出均匀的呼吸;桌边,夫妻俩头挨着头,看着同一个本子上的字迹和红圈,无声地分享着同一份沉甸甸的喜悦和期许。

表彰台上的聚光灯会熄灭,但夜校本上那个小小的红圈,和夫妻俩共同守护的这个“家”字,却在煤尘与灯火交织的岁月里,散发着永恒而温暖的光芒。这光芒,照亮了前路,也温暖了彼此紧握的手心。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2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