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改良农具,提高产量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1章 改良农具,提高产量

 

第21章:改良农具,提高产量

东南方向的火光早己熄灭,黑风寨的威胁暂告一段落。林翰站在自家院中,望着远处田地里忙碌的身影,心中却浮现出新的念头。

剿匪之后,地方渐趋安定,商路恢复通畅,百姓的生活也慢慢回归正轨。可林翰清楚,真正的稳定不只是靠武力守住山道,而是要让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真正富足起来。而眼下最大的问题,不是匪患,也不是商业,而是粮食。

他亲自走访了几户农家,发现耕作方式极为原始,工具简陋,效率低下。一把铁犁用了几十年,刃口钝得几乎无法翻土;播种全靠手工撒播,既浪费种子,又难以保证出苗均匀。更别说灌溉、施肥这些环节,几乎全凭经验,毫无章法。

“这样的农具,这样的耕种方式,怎么可能指望多收成?”林翰蹲在田埂边,手里拿着一把磨损严重的镰刀,眉头紧锁。

回到家中,他立刻召集了村里的几位老匠人,把改良农具的想法说了出来。不出所料,几位老匠人面面相觑,神色复杂。

“东家,咱们这地界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地的。”一位年长的铁匠开口,“您说的那些新玩意儿,咱听都没听过,怕是做不出来。”

“不是做不出来,是没人想过改进。”林翰语气坚定,“你们的手艺我信得过,只要方法对,材料合适,就一定能做出更好的农具。”

匠人们沉默片刻,最终还是点头答应试试看。

接下来的几天,林翰亲自下到作坊,画图、选材、打磨,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他设计了一种改良铁犁,采用更为合理的角度和材质,使得翻土更轻松、深入更深;他还设计了一种简易的条播器,能将种子按一定间距均匀撒入土壤,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然而,实际制作过程中困难远比想象中多。铁匠们习惯于传统锻造工艺,面对林翰提出的新型结构一时难以适应,几次尝试后犁头不是变形就是断裂。

“你们看,这里需要加一点锰钢成分,提升硬度。”林翰指着炉前的一堆铁料说道,“还有,淬火的时候不能急,要慢慢降温,否则容易脆裂。”

工匠们虽半信半疑,但还是按照他的指示调整了冶炼流程。果然,第二批样品出炉后,犁头锋利耐用,拉动时阻力明显减小。

第一批改良农具被送到几户愿意尝试的农户手中。起初他们还有些迟疑,但在林翰手把手指导下操作一遍后,很快便尝到了甜头。

“这犁头比我家那把轻多了,一上午翻的地顶过去两天!”一个满脸黝黑的汉子兴奋地说。

“种子也不用抓一把乱撒了,这东西能排得整整齐齐的,省工还省料!”另一个老农连连点头。

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前来询问。林翰趁势组织了一场小型展示会,请大家亲自体验改良后的农具,并当场解答疑问。

赵老也在人群中看着这一切,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年轻人不光懂打仗,连种地都能琢磨出名堂来。”

随着使用人数增加,一些细节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有农户反映播种器的齿轮卡顿,还有人说铁犁在石块较多的地块容易打滑。

林翰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带着几名年轻匠人下乡实地考察,记录反馈,回作坊后连夜调整设计。

“这个齿轮可以换成铸铁材质,耐磨性更好。”他在图纸上修改着,“犁底加个活动板,遇到硬物能自动弹起,减少损伤。”

经过几轮优化,改良农具终于趋于成熟。春耕时节到来时,己有数十户人家换上了新式工具。农田翻耕速度明显加快,播种更加均匀,连原本因劳动力不足而荒废的坡地也被重新利用起来。

收获季来临,效果立竿见影。使用改良农具的田块产量普遍高出三成以上,个别地块甚至翻了一倍。

“这要是往年,想都不敢想啊!”一位老妇捧着沉甸甸的稻穗,眼中泛着泪光。

林翰的名字再次在当地传开,不过这次不再是“智斗山匪”的英雄,而是“让庄稼人吃饱饭的人”。

就在众人沉浸在丰收喜悦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平静。部分低洼田地积水严重,眼看就要影响收成。

“不能再靠天吃饭。”林翰站在田头,目光落在远处蜿蜒的小河上,“我们得修水利。”

他立即着手规划排水沟渠,并提出一种简易的提水装置——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脚踏水泵,适合个体农户使用。

“这个泵,一人操作就能引水上田,干旱时也能保墒。”他向村民们演示着。

有人问:“东家,这东西咋造?”

“我来教。”林翰笑着回答。

夜幕降临,作坊里灯火通明。十几个年轻壮丁围坐在木案旁,听着林翰讲解水泵的构造和组装要点。他们的眼神里透着期待,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新可能。

赵老站在门口,静静地看着这一幕,忽然开口:“你这是要把整个村子都带起来了。”

林翰抬头望向他,微微一笑:“这不是才刚开始嘛。”

外面的雨还在下,屋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


    (http://www.quwenw.com/book/ADDHBH-2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