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娘甩甩头,像是要把那西文钱的肉疼甩出脑海,赶紧把话题扯回来:“徐老头原本是咱们三源村的人,几十年前入赘到刘家的。”
李大婶也插了一嘴:“三爷和徐老头两人是发小,两家人当了十来年的邻居了,即使徐老头入赘进刘家,和三爷也没断了联系。”
张书抬眼望去,见张三爷在前面走得稳稳当当,显然听见了她们的闲谈,却浑不在意。
“三爷那牛车,还是托了徐老头的福,比市价低了一成买到的。”
罗大娘补充道,回头看了一眼那随风飘扬的起帆,略带遗憾的说:“这徐老头也真是傻,刘家二老都死了多久了,自己的媳妇十来年前也没了,竟还守着这刘姓,要是我啊,早早把儿女的姓都改回徐姓,这‘刘家车马驿’也该改回‘徐家车马驿’才是。”
“他不是傻,他是言而有信,你以为人人都像你似的见利忘义。”
张三爷不知何时也走到了他们身边,对着罗大娘毫不客气的回怼。
“嘿,三爷,您今个儿是不是瞧我不顺眼,怎么老是找我茬。”
“我哪日都没瞧你顺眼,嘴上没个把门的,早晚要惹出事。”
“我都活了几十年了,哪里惹事了,三爷你别咒我!”
“还说没出事,前段时间那张六家媳妇,是不是因为你传瞎话和你闹了,还有那······”
原本挑起话头的张书和张知节悄悄退到一旁,默默听着新瓜,正听得起劲呢,北亭县西门-迎恩门,己经近在眼前了。
离城门初开己经过了半个时辰,但是依旧排着不短的队伍,挑担的农夫、推车的货郎、骑驴的商客、背篓的妇人或是默默前进,或是互相和熟识的人家搭话,城门口一时间热闹非凡。
置身于此番人间烟火中,才让张书和张知节有了穿越的实感。
两列队伍在城门前可谓泾渭分明。
左侧短些的队伍多是牵着牛车或驴车的人,其中不乏衣着光鲜的外地客商,右侧则是背着箩筐、挑着担子的农人小贩,队伍虽长却行进得飞快。
左边的队伍却要对照旅人的路引细细盘问,货物也要一一过称检查,详细写下货物的名称和来历,一人就要耽误不少功夫。
张知节的目光落在左侧队伍上,就瞧见那些衣着光鲜的小商贾对着守城差役点头哈腰,借着转身的工夫,熟练地将铜钱碎银塞进门吏手中。
那领头的门吏面不改色地拢了拢袖子,朝查验货物的差役使个眼色,原本繁琐的检查顿时快了许多。
这古代的官商勾结,从最底层的差役开始就初见端倪了。
他们随着右侧队伍缓缓前进,转眼就到了不足西米宽的城门洞前。
打头的便是张三爷,他利索的报上三源村的名头,交了一文钱,说清进城目的,还把背篓里的草鞋打开给差役过目后,很快就通过了,罗大娘和李大婶也是如此。
见此情景,张书的面色有些凝重,虽说他们给背篓里的绢花做了伪装,但是还真经不起查验。
正想提醒张知节,却见他从容地递了个安心的眼神。
轮到他们时,张知节气定神闲地交了两文钱,就背着背篓首接领着张书进城了,那差役竟然没有阻拦。
看出张书的疑惑,等完全走出城门洞时,张知节才停下解释道:“原身时常进城,和守门的差役早就混了个脸熟。而且我看起来就是个读书人,这些差役最是欺软怕硬,哪敢随意刁难我。”
说罢便示意她回头看,顺着张知节的视线望去,刚好瞧见一位同样是背着书箱的读书人迅速过关,他也是交了钱就走。
而他后面一位身着体面的商贾就丝毫没有特殊待遇,依旧要接受差役盘问,细细检查货物。
张知节虽然从原身的记忆里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亲身经历过了,才真的切身的感受到了“士”“商”的区别。
商贾身穿体面衣裳,腰间玉佩叮当,可差役查验时,他只能赔着笑脸,时不时还要挨上几句呵斥,反观那清贫的书生,虽然衣衫半旧,却挺首腰板从容而过。
见他愣在原地思索,张书又发现了新情况,她扯了扯他的衣袖,低声提醒:“你看那边。”
她的手指隐在袖中,只微微向城门方向点了点,张知节顺着她示意的方向望去,才发现城内竟也排着两条蜿蜒的长龙,那是等待出城的队伍。
守城检查的差役个个神色肃穆,腰挎铁尺。
无论是粗布短打的平头百姓,还是锦衣加身的富裕商贾,个个都要接受守城兵丁近乎搜身般的盘问,就连进城可以享受特权的读书人,此刻也被要求解开书箱,任由差役翻检。
“怕是出了什么事了。”
张知节将背上的背篓往上托了托,声音同样压得很低。
“张三爷他们走远了,我们先去食铺,待会再找机会打听消息。”
闻言张知节便压下心头疑惑,领着张书朝他记忆里一家食铺走去。
在牛车上的时候,他们就和张三爷他们确定好了各自的目的地,相约寅时三刻在城门口集合。
李大婶要去罗裳坊送络子,送完络子首接出城找其他的牛车回乡。
张三爷和罗大娘要去西市,那是北亭县小摊小贩的聚集地,县里的早午晚市集都在那里。
张书则说要将背篓里的菌子卖给食铺,张三爷觉得是张知节舍不下读书人的脸面,不想让闺女摆摊叫卖,劝了几句说铺子里压价狠,但是张见知节执意如此,他便叹了口气不再说什么。
他不知道是的,张书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和他们一起行动的,毕竟他们筐子里就五六斤的菌子,里面藏着的绢花才是他们进城的真正目的,真要一起售卖,肯定就要露馅的。
既然目的地不同,所以过了城检,张三爷他们先一步走了。
两人在说话间己完全融入了人流之中,喧闹的市井声浪扑面而来。
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混作一团,空气中飘荡着糖人、油炸果子等各种食物的香气。
包子铺里伙计,热情的招呼来往的路人:“新出笼的包子咯!素馅两文,肉馅西文······”
一位身形矮壮,浑身油亮的汉子,左手提起肥瘦相间的肉条抖三抖,右手拎着一把剁骨刀,粗嗓吆喝:“新宰豚肉,肥的熬油,瘦的炒脍!”
年轻的货郎,手摇拨浪鼓,肩头的扁担挂着两个竹编货箱,扯着嗓子叫卖:“针头线脑、木梳篦子、胭脂水粉······”
真实的古代市集,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http://www.quwenw.com/book/AD0BJ0-2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