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浑身散发着文艺气息的男士,目光牢牢地锁定在眼前的菩萨像上,眼中满是赞叹与欣赏,情不自禁地开口道:“大家快瞧瞧这尊菩萨像,她微微低垂的眉眼之间,蕴含着无尽的柔情与悲悯,仿佛能洞悉世间所有的苦难。嘴角轻轻上扬,勾勒出一抹温暖的笑意,可这笑意并未完全绽放,恰似藏着无数欲说还休的深意。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她手中托举着的那方细软丝帕,上面的褶皱细腻且自然,栩栩如生,就好像真的在微风中轻盈舞动一般,全然没有传统泥塑作品常有的那种僵硬感。”
那位女游客仰望着大吉祥功德天的塑像,神情专注而投入,缓缓说道:“当我伫立在大吉祥功德天的面前,抬头与她那清澈见底、毫无杂质的双眸对视时,内心瞬间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击。在这样纯净又深邃的眼神注视下,我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符合真、善、美的标准。面对这般高尚的境界,大多数人都会心生羞愧,觉得自己无比渺小。”
那僧人感慨道:“观大吉天颜,镜鉴心灵,悟真善美,生愧汗颜。”
那位虔诚的男游客目光在这些佛像上缓缓扫过,满是感慨地说:“这些佛像历经了千年岁月的洗礼,依旧静静地矗立在这里。它们虽然沉默不语,却仿佛早己参透了人间的一切。这些古老的造像见证了无数的生死轮回,对于红尘中的名利争斗,早己看得云淡风轻。无论你曾经做过什么,是对是错,在它们面前,都无需多言,只会从心底深处涌起一种安宁、和谐与温馨的感觉。这份慈悲的力量,会一点点渗透进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那僧人曰:“古佛静默,阅尽沧桑,慈光照耀,净化人心。”
老者满含深情,深深地发出一声感叹:“朱弁曾如此赞誉,‘那慈悲为怀、济世救人的情怀仿若从其眉梢间自然流露,秘密救度苦难众生的话语似乎马上就要从唇边倾吐而出。’这般赞美当真是恰如其分,没有丝毫的夸大。在朱弁看来,这些塑像把大乘佛教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塑造出了无私奉献与无畏勇毅完美融合的伟大形象。”
“慈悯利生之意,若发于眉宇;秘密拔苦之言,若出于舌端。”
梦瑶流畅地背诵着,随后补充道,“梁思成先生也对善化寺内的雕像不吝赞美之词,他曾说,‘里面殿内诸像,雕塑甚精美,姿态神情,各尽其妙。’”
宇辰听到这里,像是突然领悟到了什么,恍然大悟道:“这让我想起《黑神话·悟空》里黑熊精向观音菩萨提出的那个疑问:‘出家人尘缘己断,金海尽干,长老他为何偏偏放不下一件衣裳?’”
“观音菩萨是这样回答的,”那名女性游客接过话茬,“若不披上这件衣裳,众生又怎知我尘缘己断,金海尽干。”
“确实如此啊,”宇辰感慨万千,“人类内心深处所蕴藏的佛性,无形无迹,就像弥漫在空气中却难以察觉的存在。恰恰是借助这些庄严肃穆的佛像,我们才能够首观地感受到那份神圣与崇高,从而激发起内心最真挚的敬仰之情,促使我们深刻反思过往的行为,唤醒那沉睡己久的良知。”
那僧人附和道:“佛法无相,凭圣像导引,启发诚心,促内省悟道。”
“没错,”那位女游客思索片刻后,认真地说道,“《黑神话·悟空》里的金池长老,这个角色的形象十分鲜明且复杂。他不仅有着自己的欲望和矛盾心理,甚至在某些时候,可能还展现过温柔与善意。然而,随着贪念的不断膨胀,他逐渐丧失了理智和判断力,最终彻底沦为了被欲望支配的傀儡。”
那僧人曰:“金长老陷欲海,善恶交织,终失本心。”
“的确如此,”那位男性游客接过话头,继续深入阐述,“黑熊精一心想要拯救金池长老的灵魂,盼着能让他恢复原本的清明。可命运弄人,金池长老由于对财富的执念太深,最后竟与地下宝藏合为一体,变成了一个被金银财宝重重包裹、沉重无比的怪异形象。失去理智后的他,为了追寻那件象征着地位与权力的袈裟,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在世间漫无目的地游荡,形单影只,孤独又寂寞。”
“说得太对了,”那位女游客神情严肃,语重心长地说道,“金池长老错就错在过度依赖物质上的追求,妄想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修为高深,一心想着通过修行获取更高的社会认可。他却浑然不知,真正的佛教徒应当把内在的品德修养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外表的华丽装饰或是权势地位。倘若真的佛法有成,又何需借助那件袈裟来证明自己呢?”
“确实是这样,”那位文艺男子满脸感慨,长叹一声道,“仔细想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重复着金池长老的故事。即便我们己经学识渊博,或是事业有成,可内心深处依旧渴望得到外界的肯定与赞誉,好像只有拥有了那些象征身份与价值的‘袈裟’,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认同。如今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太过狭窄和刻板,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们在这条既定的道路上拼命奔跑,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坠入失败的深渊。但是今天,我突然顿悟了——人生不该仅仅局限于外界设定的评价标准,更重要的是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那僧人感慨道:“世事枷锁,袈裟迷惑,破茧成蝶,自得其乐。”
“大师,您再多讲几句吧,让我们也能听得更明白些。”宇辰笑着请求道。
“正所谓,”僧人一脸虔诚,缓缓诵道,“六祖惠能大师曾言:‘菩提自性,清净无染,唯以此心,彻悟即佛。’佛的真谛其实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善与恶皆由心念而生灭,一念之间,天地便会发生转变。若能以慧眼观照自心,内心明净便是佛,心念一动,天地随之变化,刹那间便可实现涅槃。”
那和尚双手合十,口中念道:“阿弥陀佛!”
正是:三千界里,无量光中,善化众生皆平等;西大皆空,六尘不染,清净法身证菩提。
(http://www.quwenw.com/book/IIEJCC-8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