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儿,”那位中年男子手指向墙上的文字介绍,说道,“辽金元时期,西京大同处于交通枢纽的关键位置,是极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各个民族通过遣使往来、榷场贸易等方式,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民间的商业交易十分频繁,当时宋钱成为了主要的流通货币。”
“宋钱?”梦瑶面露疑惑,不禁发问。
“没错,就是宋钱。”那位男子肯定地回答,“从西京大同输往北方民族的物品,主要是茶叶、丝绸、绢帛以及瓷器之类;而北方民族输入西京大同乃至中原地区的,则主要是盐、羊、马等物资。”
“我认为战争并非促进各民族融合的关键因素,唯有借助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满足各族人民的生活需求,才能真正加速民族融合的进程,就如同咱们当下的‘一带一路’倡议一样。”宇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确实如此,‘一带一路’本质上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延伸与发展。”那位男子表示赞同,接着说道,“大辽王朝可不简单,除了在政治、经济领域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与创新举措,在文化、艺术等方面同样收获了巨大的成就。”
“没错,像应县木塔、华严寺都是辽代开始建造的,善化寺好像是金代修建的吧?”梦瑶说道。
“确切地讲,华严寺始建于辽代,不过后来毁于战火,女真人在原有的台基上,依照契丹人的原样重新建造。”那人耐心解释道。
“哦,原来是这样。”梦瑶恍然大悟,“但整体风格依旧保留着辽代的特色,而且说不定参与建造的工匠大多还是汉人呢。”
“这种可能性很大。”那人点头认可。
“辽朝采取了‘一国两制’的策略,来管理汉族和契丹人这两股主要势力。”那人继续说道,“辽国的皇帝大多精通汉文,有些甚至还擅长创作汉诗。契丹人与汉人长期混居,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汉化。”
“一国两制,这还挺有意思的。”宇辰说道。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两院制’政治体制。”那人进一步解释,“北院主要运用契丹族的制度来管理游牧民族,南院则采用汉族制度管理从事农业的民族,这样的制度使得辽朝的农牧业都能够蓬勃发展。”
“契丹人还挺聪明的嘛!”宇辰大笑着夸赞道,随后还模仿起电视剧中的腔调,“我萧峰大好男儿,竟然和你这卑鄙小人齐名,简首是天大的耻辱。”
“我们契丹人可是一诺千金,只可惜我再也回不去了。”梦瑶也跟着模仿起来,“我也看过这部剧呢。”
“契丹人是主动选择汉化的,他们和汉人相处得非常和睦,这也是辽国能够延续二百多年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人说道,“在这个过程中,契丹人从武力方面征服了燕云地区的汉人,而燕云的汉人则从文化上征服了契丹人,这就是历史有趣的地方。”
“是啊,历史上有太多民族,曾经盛极一时,强大无比,但是转眼间就分崩离析……”宇辰不禁感叹。
“辽朝的‘两院制度’所体现的这种包容开放、胡汉一家的思想,实际上是源自北魏和大唐。北魏孝文帝大力提倡胡汉融合,甚至把自己的姓氏都改为汉姓元,中国也由此迈向了大唐盛世。大唐的开放和包容程度,真的是举世无双,当时的长安绝对称得上是世界第一城!”那人激动地讲着。
“那大唐气象具体是指什么呢?”宇辰好奇地问道。
“文人风骨!”那人微笑着回答,“现在一提到文人,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一些贬义的形象,其实这并不是文人本身的问题,而是有一些没有骨气的人自称‘文人’,把这个群体的名声给败坏了。”
“可以详细地讲讲吗?”宇辰请求道。
“大唐气象,是胡汉融合、包容开放的时代风貌。那时的人活得纯粹且有骨气,文武之道并非泾渭分明,上马能奋勇杀敌,下马可行仁义之举,因为心怀仁义才去杀贼,绝非那种只为名利的假仁义。”那人说得慷慨激昂,“唐代文人有‘念天地之悠悠’的广阔胸怀;颜真卿秉持忠肝义胆,不惜慷慨赴死;李贺亦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迈诗句。”
“没错,”宇辰附和道,“‘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还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尽显豪迈气概。”
那人神情深沉,接着说道:“李白也曾作诗:‘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己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您贵姓?姓元?……姓肖?……姓李?”宇辰好奇地猜测着。
“不,都不是。”那人微笑着回应。
“看您的面相,留着连鬓胡子。”宇辰打量着说。
“也许有吧,我可能有女真血统,也可能是蒙古后裔……中华民族是个独特的民族,其认同并非基于血统,而是基于文化……鲜卑北魏、大唐、辽都秉持这样的理念,倡导胡汉一家!”
“确实如此。”宇辰深表认同地点点头。
“辽金元时期,随着少数民族逐渐走向定居生活,他们的日用器皿受到农耕文明的影响愈发显著,从器类到功用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那人继续说道。
“是啊,”梦瑶点头表示认同,随后念起介绍内容,“从西京地区辽墓的发掘中发现,这一时期北方的金银器、铜铁器以及大同瓷器较为常见;金墓中开始逐渐出现中原精美的瓷器、漆器等;元墓里也出现了南方的瓷器。”
“余秋雨在文化散文《从何处走向大唐》里提到,走向大唐得有个关键起点,那就是大同,中国从这里迈向大唐盛世。”
那人侃侃而谈,“余秋雨觉得,平城作为北魏都城,北魏在此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后续的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隋、唐都在此基础上一脉相承。”
“说辽继承了大唐文化,这会不会有点过誉了?”梦瑶心存疑惑地问道。
“辽朝的文学深受唐代文学的熏陶,尤其是辽诗,在风格与技法上大多模仿唐诗。”
那人耐心解释道,“契丹人对汉文诗歌极为喜爱,特别钟情于唐诗。像辽圣宗写诗就主要效仿白居易,他还留下‘乐天诗集为吾师’的诗句,甚至亲自用契丹文翻译白居易的《讽谏集》,拿给大臣们研读。”
正是:茶香飘溢九州路,丝绸古道连幽燕;金樽共举百商宴,瓷器交响汇中原。
(http://www.quwenw.com/book/IIEJCC-2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