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玉盘珍馐凉粉滑 金窝佳肴莜面香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章 玉盘珍馐凉粉滑 金窝佳肴莜面香

 

梦瑶和宇辰返回宾馆。

刚踏入大厅,前台接待的小姑娘马上热情地迎了过来,脸上洋溢着笑容问道:“你们去吃羊杂了吗?味道怎么样呀?”

“嗯……还行吧。”梦瑶回答时稍显迟疑,“就是感觉味道有点偏咸,而且油腻感太重了些。”

“对对,确实是这样。”宇辰赶忙接过话,“不过只要加点醋,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啦!”

看到小姑娘的神情似乎有些失落,宇辰急忙补充道:“其实总体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毕竟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嘛。像我们这种偶尔来尝尝鲜的,这绝对是一次很新奇的体验!”

梦瑶也连忙点头附和:“对对对,超好吃的!”她察觉到小姑娘情绪有点低落,立刻转变语气,试图缓和气氛,“尤其是那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融合在一起,真的让人回味无穷呢……”

“真的吗?”小姑娘听到这话,顿时精神一振,“那可太棒啦!我们这儿的招牌菜果然名不虚传呀!”

“你叫什么名字呀?”梦瑶笑着问小姑娘。

“我叫玲子。”小姑娘脆生生地回答。

“哦,玲子,大同还有啥好吃的呀?”宇辰紧接着问道。

“大同的特色小吃那可多得很呢!”玲子仿佛就等着有人问这个问题,即便没人问,她似乎也会主动介绍本地美食,“最出名的当属大同刀削面啦……”

“刀削面我们都知道。”梦瑶说道。

“你们虽然知道刀削面,可不知道大同每条街道上至少都有两家刀削面馆……”玲子说道。

“为什么会是两家呢?”宇辰好奇地问。

“因为吃的人多呗。”梦瑶猜测道。

“吃的人多确实是一方面,”玲子解释道,“主要是大同人对刀削面那是爱得深沉,所以几乎每条街巷都至少能看到两家刀削面馆,竞争相当激烈。而且这些面馆各有特色,有的注重面条的劲道口感,有的则在浇头的浓郁味道上下功夫,无论你吃多少次,都不会觉得腻!”

“哇,”宇辰不禁惊叹,“没想到看似普通的一碗刀削面,背后竟蕴含着这么多门道和故事。有机会一定要好好品尝一番。”

“我跟你们说,大同这么多街道,整个城市加起来得有几百家刀削面馆。神奇的是,没有哪两家的味道是一模一样的,每家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各个都堪称身怀绝技!”玲子满脸骄傲地说道。

“真的假的?”梦瑶惊讶得眼睛瞪得老大,忍不住又问了一遍,“真的吗?”

“怎么可能呢?”宇辰也面露怀疑,“面条能有多大差别呀?”

“刀削面的面条差异倒不算大,无非就是硬度、宽窄、长短有点不同,关键还得看卤,也就是浇头。每家的卤都是秘制的,不然这面馆根本开不下去!”玲子自信满满地解释着。

“长见识了。玲子你懂得可真多!”宇辰称赞道。

“这算啥,大同人都知道。”玲子露出一副不以为然的神情。

“还有别的什么好吃的呀?”梦瑶赶忙打圆场。

“还有羊杂,你们己经吃过了。”玲子说道,“像大同烧麦、凉粉……”

“凉粉我们也听说过。”梦瑶回应。

“但你们可能不知道,凉粉可有好几种呢。”玲子接着说。

“浑源凉粉,对吧?”梦瑶说道。

“对,最出名的就是浑源凉粉,它软硬适中。不过我们平时吃的凉粉,比浑源凉粉还要稍微硬一点……”玲子说道。

“硬?”梦瑶一脸疑惑。

“我所说的硬,可不是那种咬不动的硬,就是比一般的软稍微硬一点,就是筷子刚好能夹起来,再稍微硬那么一点的程度。明白吗?”玲子努力解释着。

“知道啦。”宇辰嘴上应着,其实心里还是不太明白,不过见小姑娘解释得这么起劲,他只好佯装理解。

“是为了方便用筷子夹起来吗?”梦瑶问道。

“也许是吧……也不全是……本地的凉粉不太好夹起来,浑源的凉粉因为很劲道所以能夹起来,只有应县的凉粉,稀得像能喝似的。”玲子好不容易才把话说清楚。

宇辰看着玲子认真的模样,笑着说道:“好了,我懂啦。”

“还有灵丘苦荞凉粉呢,好吃的小吃多着呢,像小米稀饭、小米粥、拿糕、块垒、玉米面糊糊、豆面、抿扒锅、玻璃饺子……”

“抿扒锅,这是什么呀?”宇辰好奇地问。

“抿扒锅嘛……这个,我就只是吃过,具体怎么说我还真不太清楚。”玲子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事的。”梦瑶赶忙安慰她。

“抿扒锅属于豆面的一种,也叫抿八股。”这时,恰好走进来的那位老爷子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出声说道,“大同豆面分三种:压豆面、抿豆面、抿扒锅。”

“老张,你可真是及时雨啊!”玲子开心地说道。

“压豆面,从名字就能猜到,它是用饸饹床压出来的,是圆面条,压豆面这种做法最常见。”老张介绍道。

“饸饹床,长什么样呀?”梦瑶好奇地问。

“饸饹床啊,就是利用杠杆原理,把圆筒里的面,通过底部带眼儿的模具压出来。”宇辰一边说着,一边还比划着往下压的动作。

“哦,我想起来了,饸饹床。”梦瑶说道。

“抿豆面是抿出来的,把抿面床架在敞口锅上,放一块面在抿面床上,用抿面拐推压。”老张接着说。

“抿面床,抿面拐?”宇辰一脸疑惑,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物件。

“所谓抿面床,就是一块带圆孔的铁片,再配上木架子,方便架在锅上;抿面拐就是个便于挤压面的工具,能把面从铁片圆孔上挤下去,用手掌推压也行。”玲子解释道,“这东西我见过。”

“哎,对了。”老张说道,“抿出来的面很短,筷子根本夹不起来,得端起碗,拨拉着吃……”

“得用小勺舀着吃。”玲子补充道。

“噢,明白了。抿扒锅这名字最难懂了,”宇辰疑惑道,“八锅,难道是八个锅的意思?”

“哈哈,抿扒锅也叫抿八股,我也不清楚为啥叫这个名儿。”老张笑道,“做法和抿豆面差不多,主要区别在面料上,它是用白面、豆面,再加上莜面做成的,也许因此才叫八股?我也不确定。吃起来口感特别好,滑溜溜的。”

“豆面,是指黄豆面吗?”宇辰又问。

“不是黄豆面,大同的黄豆一般用来做豆腐、豆腐干。”老张解释道,“大同豆面主要是用豌豆和其他豆类混合制成的面粉。据说,它富含蛋白质、磷以及多种维生素,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益处。”

“不错!”宇辰称赞道。

“对了,面的制作方法除了压和抿,还有擀面条、拨鱼儿、剔尖……”老张接着介绍。

“拨鱼儿、剔尖?”宇辰一脸好奇。

“就是把和好的面放在碗里,用筷子拨出像小鱼儿一样的面块到锅里,这两种做法差不多。”

“没想到面居然有这么多种类。”宇辰感慨道。

“这还只是大同地区呢,晋中、晋南的面食种类更多。”老张笑着说。

“还有广灵豆干、黄花、兔头、混糖月饼、阳高杏脯、粉丸子,还有黄糕、莜面窝窝……”小玲子不甘示弱地说道。

“黄糕我们早上见过了,莜面窝窝是什么呀?”梦瑶问道。

“莜面窝窝就是用莜麦面做的。先找一块光滑的板子,斜着放好,取一小块面放在上面,用手掌这么一搓,就压成一个长方形的面片,接着在手指头上一卷,就像这样。”说着,玲子伸出右手食指,从外向里划了个弧线,最后轻轻一抖,“看,面片就裹在手指上了。然后把这些卷好的面卷,一个个紧挨着放在铺了笼布的笼屉里,摆成蜂窝的形状,蒸熟就行。吃起来口感很劲道,搭配肉汤或者凉菜汤,味道特别好。”

“介绍得真详细,”梦瑶说道,“我大概听明白了。”

正是:玉盘珍馐凉粉滑,清凉一夏消暑气;金窝佳肴莜面香,温饱西季暖心肠。


    (http://www.quwenw.com/book/IIEJCC-1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