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天过去了,张柳儿家那满满一袋子的玉米碎终于被吃得精光。眼看着家里没了这日常必备的吃食,张柳儿心里寻思着得赶紧再去磨上一批才行。于是,她扛起那空袋子,迈着轻快的步子就往磨坊走去。
到了磨坊,张柳儿把带来的玉米粒一股脑地倒进了石磨里,然后开始费力地推动起那沉重的磨盘来。随着她一圈圈地转动,金黄色的玉米逐渐变成了细碎的粉末从石磨边缘洒落下来。这次磨出来的玉米粉比以往都要细腻得多,仿佛每一粒都散发着的香气。
张柳儿满心欢喜地将这些玉米粉装回家后,还不满足于此。她拿出一个精细的竹制筛子,小心翼翼地把刚刚磨好的玉米粉倒进去,轻轻地晃动着筛子。只见那些稍微粗一些的颗粒留在了筛子里,而透过筛孔落下去的则是更为细致的玉米粉。就这样,经过反复筛选,张柳儿得到了一批极其细腻的玉米粉。
看着眼前这如雪花般洁白、柔软的玉米粉,张柳儿不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她心中已经有了主意——要用这些细腻无比的玉米粉做一顿美味可口的玉米饼子。想到这里,她挽起袖子,兴致勃勃地开始动手制作起来……
张柳儿先取来一个大碗,将玉米粉倒入碗中,接着加入适量的温水,用手慢慢地搅拌起来。她熟练地揉着面团,不一会儿,原本松散的玉米粉就成了一个光滑的面团。
她把大铁锅架在灶台上,添了些柴火点燃。待锅烧热后,她揪下一小团面团,搓圆按扁成一个个小巧的饼状。此时锅中已有了热度,她小心地把玉米饼贴在锅壁上。很快,锅里传来轻微的滋滋声,玉米饼的边缘渐渐变得金黄酥脆。
张柳儿一边烧火,一边不时地翻动着玉米饼,确保两面受热均匀。不多会儿,整个屋子都弥漫着玉米饼香甜的气息。当最后一张玉米饼出锅时,张柳儿望着满盘子色泽的玉米饼,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她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咬了一口,那香软可口的滋味充满口腔,劳动后的成果总是最美味的,她觉得今天这玉米饼格外好吃。
就在张柳儿享受着玉米饼的时候,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敲门声。她放下手中的饼子,拍了拍手,走去开门。门口站着邻居家的小孩阿毛,小家伙鼻子不停地嗅着,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桌上的玉米饼。张柳儿见状笑了起来,“阿毛,是不是闻着香味过来啦?”阿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张柳儿便拉着阿毛进了屋,拿了一块玉米饼给他。阿毛接过玉米饼,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边吃还边含糊不清地说着:“柳儿姐姐,你做的玉米饼最好吃了。”这时,阿毛的母亲也寻了过来,看到孩子吃得满嘴都是,又好气又好笑。张柳儿热情地招呼阿毛娘坐下,并递上一块玉米饼。阿毛娘尝了一口,赞不绝口,向张柳儿请教做法。张柳儿耐心地分享着经验,屋里满是欢声笑语。阿毛娘带着阿毛离开后,张柳儿看着所剩不多的玉米饼,却丝毫不觉遗憾,因为这份分享带来的快乐,如同玉米饼的香气一样,久久萦绕在屋子里。
张柳儿正打算收拾一下桌子,门外又响起了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村里的李婶。李婶手里拿着几个新鲜的鸡蛋,笑着说:“柳儿啊,刚听阿毛娘说你这儿有美味的玉米饼,我就寻思着用这几个鸡蛋换些尝尝。”张柳儿赶忙摆手道:“李婶,几个玉米饼而已,不值当拿鸡蛋换,快进来坐。”
李婶走进屋,张柳儿给她端上玉米饼。李婶吃了后也是连连称赞。正说着话,村里的其他几户人家也陆续过来了,有的带着一把青菜,有的带着几个果子,都是听闻了玉米饼的事儿想来尝尝。
张柳儿高兴极了,把剩下的玉米饼分给大家,不够了就再动手做一些。小小的屋子挤满了人,大家一边品尝着玉米饼,一边分享着村里的趣事。夕阳西下,众人散去之后,张柳儿看着空荡荡的盘子,心里却是满满的温暖。她知道,这简单的玉米饼不仅仅是食物,更成了连接邻里感情的纽带。
晚上,张柳儿坐在床边盘算着,今天家里的玉米粉用得差不多了,明天得上山采些野果去镇上卖了换玉米面回来。第二日清晨,张柳儿背着竹篓上山了。山上的野果不少,她熟练地采摘着。忽然,她发现一棵老树下长着几株特别的蘑菇,这种蘑菇她从未见过。正当她好奇打量时,村里的采药老人路过,惊讶地说道:“柳儿呀,这可是极为珍贵的灵芝菇,能卖大价钱呢。”张柳儿心中一喜,小心翼翼地将灵芝菇采下放进竹篓。到了镇上,她先把野果卖了,然后找到一家大药铺询问灵芝菇的价格。掌柜的眼睛一亮,出了很高的价买下了灵芝菇。张柳儿怀揣着钱买了许多玉米面还有一些肉骨头,开开心心地回村了。她把肉骨头分给了村里的几只小狗,又把玉米面分给了几家粮食短缺的邻居。晚上,村民们聚在一起感谢张柳儿,大家围着火堆跳舞欢笑,村子里弥漫着浓浓的温情。
第二天,张柳儿像往常一样早起干活。刚走到院子里,就看到村长匆匆赶来。村长满脸笑意地告诉她,因为她之前分享玉米饼以及售卖灵芝菇后帮助村民的善举,镇上来了消息,要给村子评一个“友爱互助模范村”。
听到这个消息,整个村子沸腾了。大家纷纷打扫房屋,准备迎接检查。张柳儿也没闲着,她指挥着孩子们在进村的道路两旁种上野花。
不久后,检查组来到村子。看到整洁的村庄,热情好客的村民,检查组十分满意。在表彰大会上,张柳儿作为代表上台领奖。奖品是一袋种子和一些农具。
回到村子后,张柳儿把种子分给擅长耕种的人家,农具则放在村子公用的仓库里。村民们更加团结一心,在农忙时节互相帮忙耕地播种。而张柳儿的名声也传遍了附近的村镇,时常有人慕名而来学习他们村子友好相处的经验,从此这个村子变得越来越繁荣富裕。
随着村子的名气越来越大,周边村镇的人不仅来学习经验,还带来了各种新奇的农作物种子与种植技术交换。张柳儿带领着村民们开辟出新的田地专门用来试种这些新品种。
其中有一种彩色稻子,成熟后色彩斑斓,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极佳。这种稻子一经推出便受到各地粮商的抢购。村子靠着这彩色稻子获得了不少财富。
有了钱之后,张柳儿提议在村子里建一所学堂,让孩子们能够读书识字。村民们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学堂就建成了,邻村的教书先生听闻此事也自愿前来任教。
此后,村子里走出了更多有见识的年轻人,他们带着村子里的优良传统和新的农业理念走向更远的地方,同时也不断带回外面先进的东西。张柳儿看着日益兴旺发达的村子,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心中满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几年后,村里出去的年轻人陆续归来。他们带回了许多外面的新技术设备,如灌溉用的新型水车,可以更高效节水地浇灌农田园。
(http://www.quwenw.com/book/IHH0CC-8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