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顺风商号的马车作坊工地,搭了一个帐篷,朱老二招待那些投资人吃了一顿烧烤,算是顺风商号成立的庆功宴。
等回到王宅,已经是落日时分。王宅正厅,唐恒岳和一些国子监生、太学生已经是等候多时。
待朱老二洗漱一番,换了一身衣服,在正厅接见唐恒岳一行人。
“诸位,孤今日到乡下采风,此刻才回府,倒是怠慢大家了。”朱老二坐定,和颜悦色的对唐恒岳、以及她带来的五六个学生说道。
唐恒岳口称不敢,也把其他学生一一介绍给朱老二,这些都是他在国子监和太学找的帮手,帮他一起编撰教材。
“你是徐光启,徐子先?”当唐恒岳介绍一个监生的时候,朱老二被惊讶了,他竟然是徐光启。(徐光启是南直隶上海县人士,出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万历七年(1579年)才17岁,历史上并未在国子监就学,他于万历九年中秀才,万历三十二年高中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在数学方面与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农学方面编撰《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
“正是学生。”徐光启恭恭敬敬的行礼道。徐光启父亲原本是江南富户,因倭乱而家道中落,被举荐到国子监求学后,听到教授唐恒岳招纳助手,为了赚取经费,跟着唐恒岳参与到小学教材的编撰。因他才思敏捷,善于思考,为唐恒岳所看重,今日便一同被带到朱老二府上。
这时朱老二醒悟过来,此时的徐光启还不是日后的崇祯朝内阁次辅,现在只是一个穷学生。朱老二记忆里对历史并不能全知全觉,只是对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有个大概的印象,什么张居正啊,冯保啊,还比如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编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这时候应该还没出生呢。而像徐光启这种名垂千古的人物,毫无疑问是一块璞玉。
朱老二对徐光启突然的重视,在场的其他人不敢多问,只是内心里暗暗羡慕。这个徐光启看着平平无奇,怎么突然就得了贵人的高眼,自已和他一起来的,也参与了教材的编撰,说不定也能受到如此重视。
接着,唐恒岳奉上新编的小学教材,朱老二翻看了一下。早前,朱老二绞尽脑汁,把印象中的小学课本抄袭了一遍,把自已能记得的所有东西都塞了进去,然后还派人把唐恒岳叫到府上,逐字逐句的解释了一遍。又让他在国子监和太学招募学生,共同参与编撰,一个是把自已的只言片语整理的系统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要掩人耳目,省得让别人忌惮他多才多艺。
先是打开《语文》教材,唐恒岳一边给他介绍。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朱老二打算仿效后世,一年升一个年级,这边的九岁(八周岁)开始就学,等到十二岁学完三级,就可以毕业出来当学徒了做牛马了。
早先唐恒岳也很是不理解,学三年能学到什么东西?圣贤书都还不能理解了,以后怎么参加科举考试?朱老二给他解释,这个学堂教育本来就不是为了让他们参加科举的,只是为了让他们认几个字,以后不管是做账房还是当工匠,作用也大一些。不知道为什么,自从朱老二把这个解释以后,唐恒岳和其他人反倒是更加用心做事了。
语文就是要识字和写字,朱老二给的教学大纲就是一级要认识一百个字、会写自已的名字;二级要会认两百个字,能写短句;三级要会认四百个字,以及能流畅的写短文。
“殿下,语文一级教材通过一些字词、简单的诗文和《三字经》作为课文,要求学生尽量掌握生字词。二级教材则以诗词、短文,夹杂史书、地理知识。三级教材主要以四书五经中的道德文章,阐明微言大义。学堂学制虽为三年,既要教授学生识文断字,也要学会明理通达。”唐恒岳站在朱老二旁边,小声解释着。
朱老二翻看了一下,虽然交待唐恒岳要以简单易懂为主,可是这些传统的士大夫还是把道德文章补了进去,这就是时代和认知的桎梏。好在挑选的文章都不算太复杂,而且把朱老二要求的忠君爱国理念、华夏民族思想都灌输进去了。
难就难一些吧,反正不是自已读的书。
唐恒岳看到朱老二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也是大受鼓舞,紧接着把《算学》教材也拿了出来。
“启禀殿下,这个算学,引入了简易数字(阿拉伯数字)的教学,一级教授一百以内的加减;二级教学小数和乘除;三级是一元一次方程式、二元一次方程式等其间还夹杂着几何、图形的认识。”
唐恒岳讲到算学的时候,一直低着头的徐光启猛的抬起头,眼神中透露出炙热,唐恒岳当时把简数的理念告诉他都时候,他仿佛发现了一处洞天,他看到了算学既简单又有无限可能,他痴迷其中。一开始他以为这是唐恒岳的理念,但是了解之后,他知道唐恒岳并没有这个水平,他迫切的想知道这个简数来自何处,它又可以挖掘出怎样的瑰宝。
朱老二却不想居功,太聪慧的亲王会让那些人压力很大,先把这个虚名强加到唐恒岳头上先。“唐先生大才啊,此简数乃造化之功,有此功劳足以比肩先贤好。且受小王一拜。”
说着,朱老二站起来,带着大殿的众人向唐恒岳躬身一拜,先把功劳坐实了再说,反正只要不被那个人误会就好。
唐恒岳心里忐忑又激动,忐忑的是莫大的功劳砸下来让他名不副实,可激动的是,这足以让他名垂千古,反正是朱老二让他认下来的,于情于理自已都没有拒绝的可能。“殿下缪赞了,其实简数源自天竺的先贤,后被大食人学得并传播至泰西,下官也是从泰西学者处知晓,因为泰西人称呼大食人为阿拉伯人,此简数以讹传讹,被泰西人称为阿拉伯数字。所以,下官不敢居功。”
这些话是朱老二教他说的,顺便把戏牌里面出现的简数(阿拉伯数字)的锅一起背下来。
“唐先生谦虚了,传播文化,造福桑梓亦是无上造化,日后简数若能造福华夏,先生功不可没。”
唐恒岳听着热泪盈眶,有了朱老二这句话作为背书,想必今后他必被人传颂和尊崇,所谓立德、立功、立言,这可是中国士大夫的终极梦想。自此后,谁见了他唐恒岳不得称呼一声先生。
除了《语文》和《算学》,还有一个《科学》教材,里面有对诸如惯性啊,浮力啊,细菌啊之类的,还有金银铜铁之类的元素那些,零零碎碎的一些理念,都是朱老二记忆中的零碎,记得多少就写多少。
这些理论,朱老二让唐恒岳杜撰到古籍中去,生造或者附会到鲁班、张衡、祖冲之、沈括这些先贤名下。至于为什么别人在古籍里面没见到过,那说明他们读的书不够多。那为什么唐恒岳刚好读过并整理出来,那这个朱老二怎么知道,又不是他朱老二发现的。
朱老二拍了拍书稿,满意的说:“唐先生学贯古今,博通中外,更难能可贵的是愿意教化生民,此造化之功,足以名垂青史。此书稿极佳,孤愿意出资,为先生付梓印刷。先生之名,以及诸位大家名讳,也将印于书扉,扬名天下。”
大家纷纷站了起来,向朱老二拱手致谢,这个扬名立万的机会,可没有拒绝的道理。
在场众人不知道的是,随着这些教材的刊印和传播,竟然在大明文化圈里掀起波澜,引发了一阵简数热。
(http://www.quwenw.com/book/IAFHFA-6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