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真武庙灵明显佑宫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0章 真武庙灵明显佑宫

 

朱老二在田八的虚扶下,踏上马车的车厢,今天他约了徐光启一同到城北的真武庙灵明显佑宫上香。

今天是真武庙法会,在庙外也会组织盛大的庙会,据说沈青和黄家姑娘也要去还愿。

临上车的时候,突然看到今天负责带领侍卫的是吴源,招手把他叫过来,“吴卿,昨日之事如何?”

吴源赶忙跑过来,躬身行礼,“启禀殿下,昨日因别处征地之事,乡民聚众数百人。因在顺风号马车作坊左近,周大宝担心冲击作坊,便请求护卫队协助。顺天府已有处置,作坊无碍。”

昨天本是李山婚礼,吴源都打算去参加宴席的,临出发前碰到这档子事,只能以公事为重。

自从顺风号的马车作坊,以及马车作坊旁边正在建设的钢铁工坊和规划的毛纺作坊,通州运河西岸边已经形成了一处作坊集聚区(工业区)。不少豪门、商贾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在周边购地置业。

不过,这些商贾不似朱老二背景深厚又出手阔绰,都想以最少的价钱获得地契,而有地的百姓却不愿出售或要价颇高,各种势力争相交错下,经常发生了冲突。

昨日便是一户商贾买下地皮,准备清除地面建筑和作物,用来建设作坊。可原来几家地主觉得卖的便宜些,便要求商贾加价,双方发生争执。乡下人同气连枝,便很快聚集了周边成百上千的乡亲,与商贾相争。该处与马车作坊相邻,担任顺风商号大掌柜的周大宝还怕冲突波及到作坊,便请求护卫队紧急派人支援。

听到吴源解释完,朱老二点点头,坐上马车,与徐光启同乘往灵明显佑宫驶去。

明代京城有九庙的说法,而九庙之首就是真武庙。真武庙在北京有好几处,不过要说名气最大的,非地安门外“灵明显佑宫”莫属。

永乐皇帝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他坚信背后有真武大帝的庇佑,因此他在位期间,北建紫禁城,南修武当山,并且在北京紫禁城的设计过程中,特意在北部为真武大帝营造了一个“玄武空间”(玄武就是真武)。

除了紫禁城之外,永乐皇帝在京城的中轴线北端东侧,还修筑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奉祀玄武大帝的灵明显佑宫。宫观会在每月固定的时间,或者一些神灵诞辰等重要时间举行法会,也就是俗称的庙会。

这种重要庙会的极其隆重,加上还在春节,各地信众纷纷前来祈福还愿,规模极大,热闹非凡。

朱老二与徐光启同乘一车。年前徐光启接了制造缝纫机的任务,朱老二许诺他名下产业一应工匠设备全力供应,并拨付了丰厚的研究经费,这个春节,徐光启就一头扎进去研究,连春节都没怎么出门。因为很多人员调配都需要沈榜点头,这段时间徐光启没少往沈榜家跑。

不知怎么的,沈青好像对这个憨小子暗生情愫,便约他一起去逛庙会,本来徐光启是拒绝的,做实验呢,哪有空逛什么庙会。好巧被朱老二从沈腾那边听到了消息,又听说那天黄雅静也要同去,便以王爷的身份押着徐光启一起去。

在车上,左右无事,朱老二便和徐光启聊起他研究的缝纫机,说来惭愧,自从把任务交给他之后,朱老二还没过问一次。“子先,缝纫机试验的怎么样?”

徐光启坐在车上,神游太虚,脑袋里可能在想着试验的内容,听到朱老二问他,才反应过来,回话道:“回禀殿下,学生和一众工匠琢磨许久,设计了一种楔子,当针线穿过布片之后,便由下方楔子勾住线条,循环往复。只不过每当往复十几二十次后,极易脱线,导致前功尽弃。”

“可发现原因所在?有何解决之策?”

“学生与众工匠讨论许久,设计思路是对的,关键在于各个齿轮精度不足,偏差导致脱线,学生正着力解决这个问题。”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朱老二只负责提供思路。当科学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很多东西本来就是差了一层纸,只要点破了就能找到办法去实现,后世用算盘都能计算出庞大的核弹数据,有志者事竟成嘛。

说话间,朱老二的马车到达了真武庙外围。真武庙前有一处大广场,此时卖艺的,兜售商品的,买卖小吃零食的,商贩和赶庙会的市民摩肩接踵,各种叫卖声、讨价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热闹无比。

在庙会场地经营是要给宫观缴纳场地费的,加上香客烧香还愿后也会奉上香火钱,这是宫观的重要收入来源,所以宫观也很热衷组织这类的庙会。

朱老二和徐光启老远就下了车,闲庭信步的往真武庙山门走去,好奇的东瞅瞅西看看,可把侍卫给紧张坏了。今天是便装出来上香,不敢拿出侍卫的威风去清场,只能小心翼翼的护着朱老二前行。

这时候还没有手机,朱老二也联系不上沈青等人,人山人海的也很难碰到。等进了山门,朱老二要先去正殿上香,再去与宫观主持观海道长座谈。便让侍卫四处寻人,等寻到沈青一行再引到朱老二处。

在正殿,朱老二在知客的引导下,给真武大帝上香。在一群膀大腰圆的护卫环绕下,别的香客也知道是惹不得的贵人,乖乖的等朱老二一行人先上完香。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武大帝等,亦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等,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尊神,湖北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

道教理论发扬于黄老思想,也就是道教思想,黄老指的是黄帝和老子李耳,讲究无为而治,与民修养,是曹参、萧何等汉初政治家的治国理念。而道家、儒教和法家也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

朱老二虔诚的为真武大帝上香,看着神台上庄严肃穆的真武大帝,被永乐大帝奉为大明朝的守护之神,心中也是无限感慨。自已莫名获得后世学识,自然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若要说还不信神佛那就过分了,甚至因为心中敬畏反倒是敬而远之。

拜过真武大帝,朱老二也给宫观供奉了二百两银子、绒布十匹、香油十斤。庙会虽然热闹,可有像朱老二这般阔绰的也是少见,知客高兴的嘴角都快压不住。

宫观里来了贵客,住持观海道长当然不能视而不见,刚好沈青和沈腾姐弟、黄家小妹和黄潍兄妹也过来了。

黄家小妹梳着垂鬟分肖髻,身着淡雅的浅绿色棉袄,玫瑰紫二色绸面坎肩,葱黄绫子棉裙,惟觉雅淡。朱老二眼前一亮,想说句话,可她兄长也在此,只能按耐住心思,礼貌的与众人见礼。

一行人在观海道长引着参观宫观各处,听闻典故,倒也兴致盎然。走累后,道长便邀请众人到会客的禅房饮茶休息。

“无量天尊,贫道无尘子拜见潞王殿下。”在观海道长的禅房,朱老二见到一个英俊挺拔、面善和煦的小道士,年约二十出头,却是穿着绿色道袍。

朱老二可是清楚,道教服饰分七色,除了金色、紫色乃尊贵无比的得道之人或天师一脉才能身着之外,绿衣是金、紫之下的第五等级,无尘子年纪轻轻却地位斐然,想必来头不小。

观海道长急忙介绍:“这位是师祖的关门弟子,也是贫道的小师叔。近些日子方才进京,以奉诏主持中元节祈福仪式。”

朱老二热情邀请无尘子坐谈,无尘子虽年轻,却学识渊博,引经据典,谈吐风趣,与之交谈竟有相见恨晚之感,惺惺相惜之意。

因为今天是来赶庙会的,朱老二不想败了其他人的兴致,便不再深聊,相约无尘子过后到府一聚。


    (http://www.quwenw.com/book/IAFHFA-10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