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大夏军这边,孙长卿与张文远二位将领,深知此役艰难,但二人皆是英勇无畏之辈,毫不畏惧眼前困境。他们轮番派遣士兵至关下挑战,那喊杀声、叫骂声,如滚滚惊雷,在山谷间回荡。然而,那司马仲达老谋深算,深知坚守之利,犹如一只蛰伏的老龟,任凭大夏军如何叫阵挑衅,皆不为所动。
孙长卿见此情形,心中思忖:“如此僵持下去,绝非良策。” 于是,他毅然决定采取强攻之策。他亲自挑选了一批精锐士兵,个个皆是身强体壮、武艺高强之辈。这些士兵身披重甲,手持利刃,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随着孙长卿一声令下,他们如猛虎下山般向着葭萌关与剑阁关发起了猛烈攻击。
但不得不说,司马仲达作为擅长防守的将领,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他精心布置的防御工事固若金汤,关楼上的士兵们严阵以待,弓弩手们张弓搭箭,箭如雨下,那锋利的箭矢带着呼啸之声,射向大夏军;投石手们奋力挥动绳索,巨大的石块如流星般落下,砸向攻城的队伍,一时间尘土飞扬,惨叫连连。
孙长卿的强攻付出了惨痛代价,近三千名将士血洒疆场,然而那两座雄关却依旧巍然屹立,丝毫未被撼动。但孙长卿并未因此气馁,他深知战争绝非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智慧与耐力的比拼。此后,他隔三差五便组织小规模进攻,不为攻下关口,只为给司马仲达造成一种假象 —— 大夏军欲凭借兵力和粮草的绝对优势,将其拖垮。
司马仲达自然明白,以益州一州之地,与中原十二州拼消耗,无疑是以卵击石。但此时的他己无更好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死扛到底,期望时间久了能出现转机。然而,司马仲达虽精于防守,却忽略了 “久守必失” 这一兵家至理,尤其是在己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
双方对峙一个月后,晋军的粮草供应逐渐紧张起来。那运送粮草的队伍,越来越稀疏,军粮仓库中的粮食也日益减少。司马仲达无奈之下,只得下令减少军中口粮供应,将士兵们原本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此令一出,晋军顿时军心大乱,士兵们怨声载道,士气低落至极点。
司马仲达深知,再这样下去,军心必将彻底涣散,整个军队将不战自溃。于是,在第二日,他决定孤注一掷,主动出城与大夏军交战。这一操作,着实出乎孙长卿的预料。
只见那城门缓缓打开,晋军如潮水般涌出城门,他们喊着口号,挥舞着兵器,气势汹汹地冲向大夏军。大夏军一时竟有些难以招架,阵脚略显慌乱。孙长卿不愧是久经沙场的将领,他迅速做出决断,目光如炬,果断下令大军退后三十里扎营。
此次突袭,晋军虽然战果并不丰硕,但终究算是一场胜仗。这小小的胜利,让司马仲达坚定了坚守的决心。他心想,只要能继续坚守,或许真能等来转机。
三日后,经过休整的大夏军士气重振,再次陈兵剑阁关下。那军旗猎猎作响,士兵们精神抖擞,士气高昂。司马仲达毫不退缩,再次出兵迎战。双方短兵相接,一时间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杀得难解难分,战况激烈异常。
这边,士兵们奋勇厮杀,刀砍在铠甲上,迸出耀眼的火花;那边,长枪刺出,鲜血飞溅。有士兵被利刃刺穿胸膛,惨叫着倒下;也有士兵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与敌人同归于尽。战场上,断臂残肢随处可见,鲜血将土地染得通红,宛如一片血海。这让司马仲达叫苦不迭,他深知,如此下去,自己必将陷入绝境。
而此时的大夏军却在不断增兵,王平奉高羽之命,率领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抵达剑阁关。只见那大军行进间,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军旗招展处,“王” 字大旗猎猎作响。至此,大夏军在剑阁关前的兵力己达二十万,对晋军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孙长卿和张文远在剑阁关前的一系列行动,成功吸引了司马仲达的全部注意力。司马仲达见局势危急,为了增强前线的防御力量,不得不将驻守江州、成都的一万后备军调往前线。如此一来,成都方向的防御彻底空虚,为大夏军的奇袭创造了绝佳机会。
此时,薛孟陵、冉明、许虎、于延益率领的神机营和龙骧营正悄无声息地向永安城逼近。他们昼伏夜行,如同鬼魅般穿梭在山林之间,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永安城的五千守军,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
傍晚时分,天色渐暗,夜幕如同一块黑色的绸缎,缓缓落下。薛孟陵、冉明、于延益各率一万神机营,如三把利刃,分别对永安城的东、南、北三门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一时间,喊杀声、兵器碰撞声、弓弩发射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夜空。
神机营的士兵们训练有素,他们手持强弩,箭无虚发,城楼上的守军纷纷中箭倒下。攻城的云梯如林立般靠在城墙上,士兵们如蚂蚁般向上攀爬。永安守军猝不及防,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强攻,顿时阵脚大乱。
城楼上,守将霍戈大声呼喊着指挥士兵抵抗,但在大夏军的凌厉攻势下,一切都显得那么无力。有的士兵慌乱中射错了方向,有的士兵甚至丢下兵器转身就跑。在大夏军的猛烈攻击下,永安城很快便落入敌手。
永安守将霍戈见大势己去,率领两千残兵从西门突围,向着江州方向狼狈逃去。然而,他们刚一出城,就遭到了许虎率领的五千龙骧营骑兵的围杀。龙骧营骑兵个个骑术精湛,骁勇善战。他们在许虎的指挥下,如猛虎扑食般冲向晋军。
龙骧营骑兵手中的长刀闪烁着寒光,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刺眼。他们冲入晋军队伍中,左劈右砍,晋军士兵纷纷倒下。有的被砍断手臂,有的被削掉头颅,惨叫声此起彼伏。经过不到一个时辰的激烈战斗,永安守军全军覆没,无一幸免。
(http://www.quwenw.com/book/EBDDCC-39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