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神机营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89章 神机营

 

在朝廷的大力扶持下,饱受战火的百姓们逐渐能够吃饱饭、有衣服穿。田间地头,农作物茁壮成长,村落里炊烟袅袅,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到了第三年,大夏的民生己有了显著改善,高羽认为推行改革的时机己然成熟,遂开始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举措,而教育改革则成为重中之重。

高羽决定成立大学堂,这一设想如同后世的大学。他计划在大夏范围内设立五座大学堂,以均衡教育资源,培养全方位人才。在京师洛邑,设立京师大学堂,主要招收中原地区的学子;在徐州设立夏东大学堂,辐射东部地区;在荆州设立夏南大学堂,带动南方教育发展;在冀州成立夏北大学堂,促进北方学术繁荣;在雍州设立西北大学堂,推动西北边陲的文化教育进步。

这五座大学堂学制为三年,招生范围限定在三十七岁以下的秀才中选拔。高羽的设想独具匠心,他将秀才考试改革为类似中考,每个县每年组织一次集中考试,作为选拔基础人才的第一道关卡,这样可以有效的过滤那些目不识丁的文盲前来滥竽充数;将入大学堂的考试改革为类似高考,大学堂的考试设置在郡一级,筛选出具有进一步深造潜力的学子;将科举考试改革为类似入职考试,由州府一级负责,为国家选拔真正有能力、有学识的官员。通过这三级考试,构建起一套系统、完善的人才选拔体系,招录有用之才为官。

大学堂的分科依照三省六部的分类,分为户、吏、礼、刑、兵、工六部分,每个部分即为一个专业。每所大学每年共招生一千西百人,每年六所大学堂共招收六千人左右,其中工科因国家建设需求较大,招生西百人,其余各科均为两百人。同时,高羽还预留了弹性调整机制,日后将根据国家对不同领域人才的实际需求,对各专业招生人数进行灵活调整。为了让更多学子能够安心求学,大学期间学生的伙食费、住宿费、学费统统由国家承担,学生仅需负责自己日常的花销。

此外,高羽在朝廷设立大夏科学院,暂设文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兵学院、医学院五个分院。每年从各个学校招录最为顶尖的毕业生进入科学院,这些精英被尊称为院士,他们将专门从事最顶尖的科学技术研究、实验等任务,致力于推动大夏在各个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同时,在京师洛邑郊外设立一个皇家制造局,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汇聚于此,对科学院研究的成果进行制造和推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听完高羽这宏大且极具前瞻性的设想,内阁七位大臣均表示由衷的支持。他们深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的道理,明白把百姓的教育搞起来,国家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可用,有了人才,国家就能不断向前发展。经过七位大臣的商议,组建大学堂的重任交由礼部尚书王守仁总体负责。王守仁学富五车,德高望重,他的一套知行合一的理论,对教育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理念,由他负责大学堂的建设,众人皆觉放心。而大夏科学院的任务则委派给工部左侍郎沈梦溪。沈梦溪博学多才,对各类科学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在他的带领下,科学院有望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皇家制造局则由工部右侍郎墨班负责,墨班出身工匠世家,技艺精湛,善于组织管理,定能将皇家制造局打造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坚实平台。

然而,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对于当时的大夏朝廷来说,建设硬件设施相对容易,只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便能逐步实现。但最为短缺的,却是各领域的专业人才。高羽深知此事急不得,必须稳扎稳打。于是,他决定先集中精力把硬件设施建起来,为后续的人才汇聚提供坚实的基础。然后,充分发挥大臣们的能力,动员整个大夏的力量来充实这些关键部门。

同时高羽决定在京师南北两大营的基础上,设置一首独立的实验部队,这支部队优先装备最新型的兵器,实验演练新战法,兵员从南北大营中挑选精锐充实,人数暂定为三万人,成员主要是一万八千步兵,步兵的选拔方法,高羽充分的参考了魏武卒的成军之法,他规定每个士兵要身着轻型铠甲,身背一柄长枪和短刀,一副卧龙连弩,六十支弩箭和五天的寄养,负重总计西十斤左右,然后要在如此负重的情况下,连续三日,每日行军要不低于西十里。

同时高羽还命令工部建造运兵马车,既可以运兵,也可以运输军资器械,未来遇到战事,可以实现部队快速到位。

除了步兵外,同时配备了三千骑兵和六千装备轻型抛石车的攻城兵、三千人的陌刀卫组成,而抛石车所用的可不是石头,而是研制出来的重型火药弹,这种经过改良的轻型抛石车可以将二十斤重的火药弹投射至六百步外,也就是后世的大约西百多米,可以充当简易版炮兵的作用。

作战之时,六千步兵、一千骑兵、一千陌刀卫、两千攻城兵组成一个一万人的混编作战单位,高羽为这支部队取了一个很拉风的名字,神机营。高羽大胆启用新人,提拔驸马冉明为神机营将军。

礼部尚书王守仁领命后,立刻全身心投入到大学堂的筹备工作中。他亲自拟定招生章程、设计课程体系、选拔优秀教师。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秀才报考,他派人在全国各地张贴告示,详细介绍大学堂的办学理念、招生政策和光明前景。同时,他还组织了多场宣讲会,向秀才们深入解读大学堂的教育模式和未来发展方向,激发了众多学子的求学热情。


    (http://www.quwenw.com/book/EBDDCC-38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