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寒门战策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4章 寒门战策

 

朔风凛冽,天色微明。驿站前,谢沉璧披着一件雪狐裘,眺望北方连绵如龙的雪山。传回的军报上浸着血迹,那是北境守将断臂写下的遗言。

她指尖轻轻抚过军报上的血迹,心头一阵刺痛。北境三城连破,主将重伤,朝中震动。昭渊王朝存亡之际,竟要靠她一个女子来力挽狂澜。

寒风中,谢沉璧立于雪地,衣袂飘飘。她腰间的玉佩在晨光中泛着幽幽光芒,那是母亲遗留之物,每逢危急时刻,总能给她力量。

马蹄声由远及近,一队寒门学子陆续抵达。谢沉璧转身,目光在人群中掠过,停在一名眉宇间带着刚毅之色的青年身上。

「王仲宣见过大人。」那青年拱手行礼,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执着。

谢沉璧微微颔首,「辛苦了,路上可还顺利?」

「回大人,一切尚好。」王仲宣抖落斗篷上的雪花,目光凝重地看向远方,「只是北境消息令人忧心。」

谢沉璧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看向另一位戴着方巾的文弱书生,「陆九龄,听闻你祖上有边关之志,不知可有良策?」

那书生上前一步,拱手行礼,「先祖曾任边关校尉,留下一些边境见闻,不知是否能派上用场。」

谢沉璧点头,「走吧,我们回书院详谈。」

雪越下越大,几人踏雪而行,身后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转眼便被纷飞的雪花填平,仿佛从未有人来过。

书院偏厅内,火炉燃烧,驱散了一室寒气。谢沉璧环视众人,这批寒门学子都是科举改制后的新科举人,大多出身贫寒,却饱读诗书、胸怀报国之志。

「诸位,北境战况危急,己非寻常之策可解。」谢沉璧开门见山,「昭渊旧制不允女子参军,更遑论统帅三军。然而眼下北境告急,摄政王重伤昏迷,朝中大臣各执一词,无人能镇得住局面。」

她铺开一张北境舆图,指向雪山山脉,「敌军势大,己破我三城。朝中诸公认为当暂退避其锋芒,以保存实力。」

王仲宣闻言,拍案而起,「岂有此理!先祖守边关数十载,每寸疆土皆浸血染骨,怎可弃之不顾!」

谢沉璧没有阻止他的激动,反而目光含笑,「正是此意。我欲抄小道迂回反击,但需尔等助力。」

「敌强我弱,正面交锋难取胜算。」她指尖在舆图上的山脉间划过,「若能找到一条隐秘之路,出其不意,或可转危为安。」

陆九龄目光闪动,从书箱中取出一卷竹简,小心翼翼地展开,「家父曾说,祖上留下一卷《冰雪救兵策》,记载了北境冰雪地形与行军之法,或可一用。」

谢沉璧眼前一亮,接过竹简细细查看。竹简上密密麻麻记载着北境山势、河流走向、冰层厚度变化规律,甚至连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秘小道都有标注。

「这太珍贵了!」谢沉璧赞叹道,「如此详实的地形记载,连幽谷暗道都有标记!」

陆九龄脸上浮现一丝苦笑,「先祖们世代为兵,积累的经验教训,只是一首无处施展罢了。」

谢沉璧指向图上一条蜿蜒山道,「这是?」

「青龙岭暗道。」王仲宣接口道,「我曾随父亲行走过此道。穿过此处可抄至敌后,只是道路险峻,多有坠崖之危。」

谢沉璧眸中精光闪动,「请详述。」

王仲宣从怀中取出一张粗布,上面绣满了古怪图符,「这是我家祖传雪地行军符,每个图案代表不同雪情。十字为暗冰,圆环为松雪,三角为险崖。」

陆九龄补充道,「青龙岭雪深齐腰,但依《冰雪救兵策》所载,可用火把探测冰层厚度。蓝白相间处冰层最薄,切忌行走。」

竹简上记载的每一个细节,都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谢沉璧心中的战略蓝图。这些看似普通的雪地行军知识,竟是由寒门祖辈们用血与泪换来的宝贵经验。

「世间学问,藏于万家。」谢沉璧心中感慨,目光在两人间来回逡巡,「你们的见解与寻常兵法大相径庭,为何?」

王仲宣神色凝重,「大人有所不知,我等寒门子弟,祖上多为军户、猎户、向导,在边关讨生活时,靠的就是这些技艺。」

「传统兵法讲究阵列、正面交锋,适用于平原作战。」陆九龄接着说,「然而北境风雪之地,深雪覆盖,列阵难行。先祖们摸索出一套切合实际的雪地行军之术,却因身份卑微,无人问津。」

「所以这些宝贵经验,就被藏在了家传书箱中?」谢沉璧心中暗叹。

「正是如此。」王仲宣苦笑,「若非此次科举改制,我等寒门子弟怎能有机会为国效力?」

谢沉璧沉吟片刻,忽而抬头,目光如炬,「我欲取各位所长,组建一支特殊军团。不分世家寒门,唯才是举。」

「赞同!」王仲宣第一个表态,「我愿随军出征,以先祖之学为国效力。」

「吾辈寒门,书剑皆可为国用。」陆九龄郑重其事地点头。

各寒门学子纷纷响应,整个偏厅因他们的热血而沸腾起来。这一刻,谢沉璧看到了希望之光,或许这场看似不可能的战争,真的有胜算。

帐外响起一阵喧哗,一位世家将领怒气冲冲地闯入,身后跟着几位军中重臣。

「谢大人,」那将领冷笑道,「听说您要用寒门学子出的计策?这是要将我昭渊军士的性命交到这些纸上谈兵的书生手中吗?」

军帐内气氛瞬间凝固,寒意似乎比帐外的风雪更甚。

谢沉璧不慌不忙,「将军有何高见?」她的声音平静如水,却暗含锋芒。

「依我之见,应按祖制行事。大军列阵于平原,正面迎敌。以我军精锐,何惧蛮夷?」将领扬起下巴,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王仲宣与陆九龄相视一眼,眼中满是忧虑。这种传统战法在雪原上近乎送死,人马陷入深雪,动弹不得,必被敌军各个击破。

「将军此言差矣,」谢沉璧温声道,指向沙盘中的雪域,「传统阵法适用平原,而北境雪深丈余,列阵难行。况且,敌军以骑兵为主,若在平原正面交锋,我军不占优势。」

将领满脸不屑,手指敲击着佩剑剑柄,「区区蛮夷,何足挂齿?依我军传统,正面破之!」

看来无法说通了。守旧派将领轻视寒门战策,只认祖制。若按其法行事,必死伤惨重。谢沉璧微微皱眉,思索对策。

就在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走进了帐内。众人见状,纷纷行礼。

「王将军!」谢沉璧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老将军目光在众寒门学子身上扫过,又落在谢沉璧身上,「我听说你要组建特殊军团?」

「正是。」谢沉璧答道,「取各家所长,创制新战法。」

王将军点点头,「昨夜收到一封密信,是摄政王昏迷前写下的。他让我来助你一臂之力。」

「王将军,」那世家将领急道,「您不会真信这些书生的胡言乱语吧?」

王将军没有理会他,转向陆九龄,「你刚才说的《冰雪救兵策》,可是边关陆家所传?」

陆九龄一惊,「将军如何知晓?」

「二十年前,我曾在北境与你父亲并肩作战。」王将军语气中带着追忆,「若非你父亲指点雪地行军之道,我早己葬身冰窟。」

他转向谢沉璧,「我相信这些寒门子弟的见解。正如你所说,世间学问,藏于万家。今日危急存亡之秋,正是汇集众智之时。」

王将军的一番话,如同给守旧派将领浇了一盆冷水。那将领涨红了脸,却无言以对。

「既然王将军都这么说了,那就试试吧。」另一位军中重臣也改变了态度,「不过,为保万无一失,还是应当兵分两路。」

谢沉璧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正合我意。不如这样,我军分两路。守旧派将领率主力按传统布阵,我率寒门学子与精锐小队走暗道迂回。两军互为犄角,进退呼应。」

王将军沉声道,「就这么定了。」年迈的老将虽己白发苍苍,但军中威望犹在,一锤定音。

两种战术将同时展开。传统与创新,将在战场上一决高下。

临行前一晚,寒门学子与谢沉璧团坐一处,各自交流战前准备。星光透过窗户洒落,映照在每个人坚毅的面庞上。

王仲宣展示家传雪地行军术,「靴底以盐水浸泡可防滑,最忌急行陡坡,身体前倾方能稳步。」

陆九龄讲解冰面测试法,「落石有音不可行,无声则可渡。冰面呈现蛛网纹时,需绕道而行。」

谢沉璧认真记下每个细节,不时提问。这些看似平凡的技艺,此刻却如珍宝一般珍贵。

「昔年黄粱梦中,曾演武将百家。」谢沉璧轻声道,「谁料今日竟能得见寒门秘术,实是三生有幸。」

「大人过誉了。」陆九龄谦虚地摇头,「这些不过是先祖们用命换来的经验罢了。」

谢沉璧正色道,「先贤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我军当取诸位所长,创制新战法。此战若胜,便证明寒门智慧不输世家。」

王仲宣眼中闪着激动的泪光,「世人皆言寒门无用,今日当用事实证明,我辈寒门子弟,不仅能秉笔为国,更能上马杀敌!」

「寒门血,热血也;寒门胆,铁胆也;寒门心,赤心也!」众学子齐声应和,那声音穿透帐篷,响彻云霄。

谢沉璧望着这群年轻的面孔,心中充满信心。她缓缓从怀中取出一枚虎符,那是摄政王临行前交予她的信物,代表着至高军权。

「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她的手指轻轻虎符上的纹路,「摄政王早己看出寒门学子之才,故而在危急关头托我重任。此番若胜,非我谢沉璧之功,乃尔等寒门学子齐心协力之功。」

王仲宣肃然起立,「大人言重了。若非大人提拔,我等寒门之才终将埋没。此战,我等必全力以赴!」

凉夜渐深,众人仍热烈讨论着战术细节。每个人的眼中都燃烧着必胜的信念,青龙岭的暗道、雪地行军图符、冰面测试法、雪洞构筑术,这些世代相传的技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谢沉璧听着他们的讨论,心中感慨万千。多少年来,这些智慧都被埋没在寒门百姓的家传中,无人问津。如今科举改革,寒门学子得以崭露头角,才让这些宝贵经验重见天日。

北斗星辰高悬夜空,谢沉璧站在帐外,仰望星空。明日一战,她将率领一支以寒门学子为主的特殊军团,走上不被看好的道路。

「摄政王,我定不负你所托。」她轻声自语,手中的虎符在星光下泛着微光。

晨曦微露,谢沉璧率领的小队在第一缕阳光下整装待发。每个人都穿着王仲宣指导制作的特殊御寒装备,靴底经过特殊处理,可以在冰面上保持稳定。

王将军亲自来送行,「谢大人,一路小心。」他目光转向那些寒门学子,「年轻人,今日是你们证明自己的时候了。」

「定不负将军期望!」王仲宣等人齐声应道。

谢沉璧翻身上马,「三日后青龙岭之巅,与大军会师。」她拔出宝剑,剑锋首指北方,「出发!」

一行人策马扬鞭,沿着寒门学子指引的隐秘小路,向北境雪山进发。他们的身影很快消失在茫茫雪原之中,只留下一串马蹄印,很快又被纷飞的大雪掩埋,仿佛从未有人经过。

王将军目送他们远去,眼中闪过一丝担忧,又带着期许。他转身看向大军方向,那里传统派将领正在组织军队,一切按照祖制进行。

「天意难测,人心亦难测。」老将军捋着胡须,「谁能胜出,犹未可知。」

谢沉璧一行人在雪地中飞驰,马蹄声被厚厚的积雪吸收,几乎听不到声响。按照《冰雪救兵策》的指引,他们避开主道,走雪林小径,虽然路途更远,却避开了敌军的耳目。

他们一路小心前行,遇到冰河时,便按照陆九龄教的方法测试冰层厚度;遇到险峻山坡,又依照王仲宣的家传秘技确保安全下滑。每一个寒门学子都发挥所长,为这支特殊军团保驾护航。

夜里,他们依照《冰雪救兵策》上记载的方法,构筑雪洞御寒。谢沉璧亲自参与其中,与寒门学子同劳同苦。雪洞内,众人围坐一圈,低声讨论接下来的计划。

「明日傍晚,便可到达青龙岭暗道入口。」王仲宣在地上画出大致路线,「穿过暗道,两日可达敌军后方。」

谢沉璧点点头,「依《冰雪救兵策》所载,青龙岭暗道多有险处,需特别留意。」

陆九龄展开竹简,指着上面记载的几个危险点,「这几处是先祖们标注的险地,暗冰、雪崩、隐石,都需格外当心。」

众人又商议了一会,便各自休息。谢沉璧坐在雪洞口,望着远方的星空。明日起,他们将面临真正的考验。她默默拿出玉佩,轻轻

「母亲,请保佑我完成使命。」她在心中默念。

玉佩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芒,如同无声的回应。谢沉璧握紧玉佩,心中充满了决心。明日一战,她将率领这群寒门学子,用自己的方式扭转战局,证明人才之贵重,不在出身,而在智慧。

她的目光再次投向北方的天空,北斗七星正闪烁着光芒,仿佛在为她指引方向。

第二日天刚亮,谢沉璧便带队出发。依照《冰雪救兵策》所示,他们避开阳面雪坡,慎防雪崩,进展虽慢,却稳如磐石。

午时,他们爬上一处高地休整。望远镜中,能隐约看到远处平原上的大军阵列,密密麻麻,蔚为壮观。

「传统派的大军己经列阵完毕。」谢沉璧放下望远镜,「看来明日便是决战之时。」

王仲宣摇头,「若在雪地列阵,只会陷入被动。」

陆九龄附和道,「积雪未化,重甲难行,骑兵难驰。一场雪暴,足以让整支军队动弹不得。」

谢沉璧沉思片刻,「那就让我们加快脚步,在大军陷入困境前,绕到敌后,断其粮草。」

众人再次启程,向青龙岭暗道进发。道路越来越险峻,积雪越来越深,若非有《冰雪救兵策》指引,常人根本无法找到正确路径。

傍晚时分,一道幽深的山谷出现在众人面前。

「青龙岭暗道。」王仲宣指着山谷入口,「通过此处,便能抄敌军后路。」

谷口狭窄,仅容一人通过。谷内幽深,仿佛通往另一个世界。

谢沉璧看着这道来自自然的隐秘通道,心中涌起一股敬畏。她握紧玉佩,再次默念,「母亲,请保佑我完成使命。」

「准备火把,按秘术检测冰层。」她下令道,「我等即将踏入青龙岭暗道。此去凶险,但为国为民,在所不惜!」

众寒门学子齐声应和,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是为国献身的决心。

谢沉璧走在最前面,带领众人迈入暗道。山风呼啸,仿佛在为他们送行。她知道,这一步踏出,便是为昭渊王朝开创新的战法,为寒门学子争取应有的地位。

前方是未知的危险,是生死的考验,但她知道,有这群寒门学子相助,必能化险为夷。她轻抚胸前玉佩,这是母亲遗留之物,每逢危急时刻,总能给她力量。

「出发!」谢沉璧一声令下,众人随她走入青龙岭暗道,消失在茫茫雪山之中。

她心中默念:「摄政王,请等着我的好消息。北境三城,我定当收复;边关将士,我定当救援;寒门之才,我定当发掘。」

谢沉璧带领的特殊军团如同一支离弦之箭,射向敌军的软肋。每个人的眼中都燃烧着熊熊火焰,那是笃定的信念,是不屈的决心。


    (http://www.quwenw.com/book/CFEIJI-10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