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经纬开物
春分那日,肃王府工坊的梧桐树上刚抽出新芽,周胤便带着二十余名工匠出现在京郊的盐碱地上。远处传来百姓的叹息声,枯黄的田垄间,几个老农正对着板结的土地摇头——这片曾是膏腴之地的千亩良田,因连年灌溉不当,如今表层泛着白花花的盐碱,连耐旱的芦苇都难以生长。
"王爷,这地儿种啥都活不成,您何必费这心思?"老管家捧着账簿追上来,锦缎鞋底沾满泥污,"去年安插在此处的佃户,三成都搬走了。"
周胤蹲下身,抓起一把板结的土块在掌心碾碎,灰白色的粉末簌簌落下。他从袖中取出PH试纸浸入泥水,试纸瞬间变成刺眼的蓝紫色。"这不是天灾,是不懂科学的人祸。"他指向远处蜿蜒的水渠,"过度引水却不排水,盐分自然越积越高。"说着展开一卷羊皮图纸,上面用炭笔绘制着错综复杂的沟渠网络,"本王要在这里建排水系统,让盐碱地重获生机。"
工匠们面面相觑,李长庚颤巍巍地接过图纸:"王爷,这图纸上的'暗渠''渗井'从未见过,莫不是要把地刨个通透?"
"正是。"周胤捡起树枝在地上画出剖面图,"先挖主渠排地表水,再打渗井通地下水,就像给土地做个通透的血脉。"他突然从腰间解下指南针,"方向必须精准,偏半度都会影响水流。"
工程持续了整整三个月。烈日下,周胤亲自监督工匠用青砖砌成U型暗渠,在关键节点安装他设计的青铜水阀——那是仿造现代水利闸门的精巧装置,通过齿轮杠杆原理控制水流。当暴雨突至时,这些水阀及时调节水量,让新修的排水系统经受住了考验。
秋分时节,盐碱地上奇迹般长出了绿油油的苜蓿。周胤站在田埂上,看着羊群欢快地啃食鲜嫩的牧草,突然想起现代的土壤改良案例。"李师傅,去把王府工坊的硫酸亚铁和腐殖土运来。"他吩咐道,"咱们要给土地施点'特效药'。"
当第一批改良后的小麦种子播下时,京城里却传来了非议。御史台弹劾他"劳民伤财"的奏章堆在皇帝案头,连素来支持他的宁王都派人来劝:"贤弟,盐碱地自古难医,莫要因小失大。"
周胤不慌不忙,命人将收获的首批小麦磨成面粉,蒸成雪白的馒头送入宫中。当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那些弹劾声顿时销声匿迹。他趁机奏请设立"劝农司",将改良土壤、兴修水利的技术推广到全国。
解决了土地问题,周胤又将目光投向了交通。彼时京城通往江南的驿道每逢雨季便泥泞不堪,商队运输效率大打折扣。他带着工部官员实地勘察,在一处险峻的山涧前驻足良久。
"此处若架石桥,至少需三年工期。"工部侍郎擦着额头的汗,"况且这断崖跨度太大,造桥难度......"
"谁说一定要造石桥?"周胤展开一卷特殊的图纸,上面画着悬索桥的结构。他指着远处的铁矿山:"用铁链代替石拱,就像蜘蛛结网般凌空架路。"说着掏出用黄铜制作的微型模型,轻轻一拉机关,悬索桥模型便自动展开。
工匠们再次目瞪口呆。这悬索桥的设计完全颠覆了他们对桥梁的认知,尤其是那些看似脆弱的铁链,真能承受车马行人的重量?
周胤料到了众人的疑虑,当场做了个实验。他取来几根细铁丝,编成绳索吊起数十斤重的石块,又用放大镜展示铁丝表面的螺旋纹路:"就像麻绳要拧成股,这些铁链经过特殊锻造,承重能力远超想象。"
造桥工程正式启动后,周胤发明了滑轮组吊装法,让工匠们能轻松将数百斤的铁链运上山崖。他还引入现代工程管理中的"进度表",将工程分解成数百个小项,每日检查进度。当第一根主缆成功架设时,围观的百姓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然而,危机也随之而来。某夜,正在调试索塔的工匠突然发现,固定铁链的锚碇出现了裂缝。周胤连夜赶到现场,借着月光仔细检查,发现是混凝土配比出了问题。他立即召回所有工匠,重新讲解材料比例:"水泥、沙子、石子,必须严格按照1:2:3调配,就像做饭掌握火候,差一点都不行。"
为了确保质量,他发明了"试块检测法",将混凝土制成小块,测试强度达标后才允许使用。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工程质量得到了充分保障。
悬索桥竣工那日,皇帝亲自前来剪彩。当八匹骏马拉着皇家马车平稳通过桥面时,满朝文武无不对周胤的奇思妙想赞叹不己。皇帝当场下旨,将这种新式桥梁推广到全国险要之处。
随着悬索桥的成功,周胤又开始琢磨起了运输工具。他在王府工坊里捣鼓出了"蒸汽马车"的雏形——虽然噪音巨大、速度缓慢,但己足以引起轰动。他带着这辆怪物般的车驶入京城,引得万人空巷。
"王爷,这铁疙瘩跑得比马还快,莫不是妖物?"有百姓惊恐地跪地磕头。
周胤笑着解释:"这是利用蒸汽的力量,就像烧水时壶盖会跳动。"他打开蒸汽机的外壳,展示内部的活塞和连杆,"看,蒸汽推动这个铁疙瘩,车子就能前进。"
然而,蒸汽马车的推广却困难重重。首先是燃料问题,煤炭的供应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其次是道路状况,普通的土路根本承受不住蒸汽马车的重量。周胤意识到,要想真正改变交通,必须修建专用的道路。
经过深思熟虑,他向皇帝奏请修建"铁路"。当他在朝堂上展示用黄铜制作的铁路模型时,满朝哗然。
"这铁轮子在铁轨上跑,万一脱轨怎么办?"有大臣质疑。
周胤不慌不忙,演示了火车轮缘的特殊设计:"看,这个凸起的轮缘会卡在铁轨内侧,就像鞋子套在脚上,想脱也脱不了。"他又展示了自动挂钩装置,"而且这些车厢可以连接在一起,一趟就能运输数百吨货物。"
皇帝被他的演示深深吸引,最终批准了修建京杭铁路的计划。周胤亲自担任总工程师,从设计铁轨规格到培训工人,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他引入现代的测量技术,用经纬仪和水准仪精确测量线路;发明了"道钉固定法",确保铁轨稳固;还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
在铁路修建过程中,周胤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穿越山区时,需要开凿隧道;跨越河流时,需要建造桥梁。每一次挑战,他都用现代知识和古代工艺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当第一列火车缓缓驶出京城时,周胤站在站台上,看着冒着白烟的钢铁巨兽载着货物和乘客远去,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然而,他的改革之路远未结束。在推广铁路的同时,周胤开始关注工业发展。他在肃王府附近建立了一座大型工厂,引入现代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工厂里,蒸汽机的轰鸣声日夜不停,生产出的各种机械和工具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周胤还创办了"格物书院",亲自编写教材,教授现代科学知识。他打破门第之见,广纳贤才,培养出了一批掌握现代技术的人才。这些人成为了他推行改革的中坚力量。
随着改革的深入,周胤面临的阻力也越来越大。保守派大臣们联合起来,不断在皇帝面前弹劾他,说他"扰乱祖制,蛊惑人心"。甚至有人暗中破坏工厂和铁路设施,企图阻止改革的步伐。
面对这些挑战,周胤没有退缩。他利用自己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据理力争;加强工厂和铁路的安保措施,严惩破坏者;同时继续用实际成果证明改革的必要性。
在他的坚持下,改革逐渐取得了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国家的经济日益繁荣,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和工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周胤知道,自己正在改变历史的进程,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
深夜,周胤站在王府的观星楼上,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时辰罗盘在他手中微微发烫,与镜像界的联系愈发紧密。他知道,沈星晚也在另一个时空为修复时空裂缝而努力。他们的命运,早己与这个世界紧紧相连。
"王爷,该休息了。"老管家轻声提醒。
周胤微微一笑,将罗盘收入怀中。黎明前的黑暗中,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缓缓开启。而他,将继续以现代知识为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http://www.quwenw.com/book/CEHDCB-10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