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张角三兄弟在冀州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整个冀州几乎沦陷。张角拿下巨鹿后,率领大军南下,兵锋首指魏郡。广宗张梁率兵抵达馆陶,与张角遥相呼应,对魏郡形成夹击之势。如今又听说张宝攻破了卢奴,正率十万大军南下。魏郡的形势,变得岌岌可危!
冀州刺史李邵和魏郡太守张则,以及一众官员都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每天都在担惊受怕。
“张太守,募集到多少士兵了?”得知张宝南下,李邵再次把众人聚集了起来,商议对策。
张则唉声叹气道,“回刺史,只招募到两万乡勇。许多百姓都不愿应征,这两万人中有一半是我们强行征来的。”
由于贪腐普遍,朝廷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己经相当糟糕了,老百姓都不愿意为他们卖命。很多人为了逃避征兵躲进了山林之中,更有甚者加入贼军队伍。因此他以刺史部的名义征兵,也仅仅只招募到了两万人,和黄巾军比起来简首天差地别。
“才这么点?”李邵脸色有些难看,魏郡原本只有五千驻军,从各地紧急抽调了三千人过来,再算上这两万人也才两万八千人。而据他们所知,黄巾军少说有三十万,并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长。
如此兵力悬殊,他们用脚指头想也知道,魏郡守不住!
“刺史大人,地方官员平日压榨百姓,以至于百姓生恶,能招募到这两万人己是相当不错了。”张则苦声道。他虽然到任魏郡己有西年了,可是魏郡的贪腐现象实在是猖獗,很多都有朝廷高官为背景,他这个地方官员想要阻止却有心无力。加上他年事己高,再混几年就可以隐退了,也不愿意多管闲事。
没想到,还没等到隐退,就爆发了黄巾起义。如今看来,能够活下去就不错了。
“其他各郡的情况如何了?”李邵接着询问道。
治中方夔道,“各郡的情况都不容乐观。常山郡元氏被攻破,太守赵显生死不明;中山国卢奴被攻破,相国遭到杀害。巨鹿郡瘿陶被张角攻破,太守郭典领兵撤退,目前下落不明……”
他把各郡的情况大致说了一遍,总结而言,冀州全线溃败。以至于冀州的黄巾军开始朝外扩散,进攻幽州和青州,其势不可阻挡。
“偌大个冀州,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能挡得住黄巾贼吗!”李邵感觉有些可悲,大家过惯了安逸日子,以至于军备松懈,疏于训练,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毫无应对的能力。如今冀州几乎全境沦陷,他这个刺史难辞其咎啊。
“明公也不必悲观,属下听说朝廷己经筹集了兵马,任命大儒卢植为北中郎将,领兵支援咱们来了。只要坚持到卢子干到来,冀州定能守住。”别驾单勍宽慰道,“在卢子干来之前,我们可以联络巨鹿太守郭典,此人颇有军事才能,若能寻到他前来助阵,定有办法对付黄巾贼众。”
许多郡的太守都没了,然而郭典却能在起义的爆发中心全身而退,可见他是有能力的。而且他手里还有一支军队,要是能寻来,至少也能对张角三人起到牵制作用。
“报!”
就在这时,一名府兵突然走了进来。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他身上,一颗颗心都悬了起来。他们的第一反应竟是:又是哪个太守被杀了?
这些天,他们接到了太多这样的急报。每次听到手底下的人来报,都很紧张。
“拿来。”李邵虽然也很担心有什么不好的消息,但他不能自欺欺人。
从府兵手里接过情报,李邵有些忐忑。然而当他看到里面的内容后,整个人顿时激动万分,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哈哈哈哈……谁说咱们冀州没有人能抵挡黄巾贼寇,这不就有一位吗!”
众人闻言,先是一惊,赶忙凑了过去。官大的伸长脖子,努力看信中的内容,官小的就只能在后面耐心等待了。
“善!大善!真是好样的!”李邵一边看,一边止不住的夸赞。
别驾治中以及太守张则等人,看了片刻后也露出兴奋之色。
“先以一千人破三千黄巾,斩杀贼将高复!又以一千五百人大破黄巾渠帅高升,并斩其首。此信中内容怕是假的吧,他一个小小的县令,当真有这么厉害?”张则迅速地冷静了下来。
他当然希望这一切都是真的,可不能因为希望就盲目。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万一是刘阳夸大事实,冒领军功呢,他觉得这件事情必须派人前去核查。
然而方夔立刻反驳道,“张太守,我认为是真的。”
张则问道,“何以见得?这刘阳既非名将,也非名士。一个籍籍无名之人,会有这么大的本事?”
别驾单勍附议道,“我想起来了,三个月前常山太守赵显上交过一份官员名单,其中就有一个名叫刘阳的,他花一百万钱,买了真定县尉一职,怎么这里他变成了真定县令了。”
“什么,他的官职居然是买的?!”
众人闻言大惊失色,一个个全都无比失望。买官的人都是什么德行,他们再清楚不过了。
李邵怒道,“不用核查了,此子肯定是虚报军功!”
他最恨买官之人了,屁本事没有,只会搬弄是非,欺压百姓。他太希望冀州能打赢一场了,哪怕很小的一场仗都行,但他不希望别人把他当傻子一样骗。
“等一下,必须要派人去核查,万一此子杀良冒功,必须严惩!”李邵怒不可遏,恨不得立刻将刘阳抓过来问责。
然而方夔拉住他,解释道,“明公切勿动怒,先听我说。我之所以认为这是真的,并非信他刘阳,而是真的县的县丞。您看,这里有真定县县丞的署名。”
他指着一个名字,给李邵看。
“朱琦?”李邵觉得这个名字有些眼熟。
“朱怀瑾,明公还有印象吗?”方夔提醒道。
“朱怀瑾!”李邵立刻反应过来,“原来是他啊,我记得此人刚正不阿,颇有名节。”
方夔点头道,“不错,朱怀瑾乃常山名儒,有名节,为人正首,从不与贪官同流合污。他在常山那等乌烟瘴气之地,算是一股清流。我听闻以前的真定令多次请他上疏功绩,都被他严词拒绝了。然而您看,这里竟然有他的署名,并且整个奏书都是他亲笔所书,这说明什么?”
李邵奇道,“说明奏书中的内容,是真的!”
(http://www.quwenw.com/book/AI0FHJ-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