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连绵,陈小刀撑着油纸伞站在苏州码头,任凭水珠顺着伞骨滴落在官靴上。远处一艘三桅帆船缓缓靠岸,船帆上绣着"通海"两个大字——这是他与天地会合作商行的标志。
"大人,船到了!"赵德海小跑着过来,裤脚溅满了泥水。
陈小刀点点头,强压下心中激动。三个月前,他托陈近南的南洋渠道寻找橡胶种子,今日终于到货。如果成功,这将是改变江南工业格局的关键一步。
船刚停稳,一个精瘦的南洋商人就跳下甲板,向陈小刀行了个古怪的礼节:"巡抚大人,您要的'流泪树的种子',小人给您带来了。"
陈小刀迫不及待地登上甲板。船舱角落里堆着十几个麻袋,打开一看,里面是棕褐色的橡胶树种子,还有几块己经凝固的乳胶块和几件简陋的加工工具。
"好!重重有赏!"陈小刀抚摸着那些种子,仿佛看到了未来。他转向商人,"种植这种树,需要注意什么?"
"回大人,喜热怕寒,需排水良好的土地。划开树皮会流出白色汁液,凝固后就是这种胶块。"商人恭敬地回答,"南洋土人用它做防水布和球戏玩具。"
回到衙门,陈小刀立刻在系统商城中搜索【基础橡胶加工技术】。兑换需要400积分,几乎是他全部积蓄,但他毫不犹豫地确认了交易。
随着积分扣除,一摞图文并茂的手册出现在书桌上。陈小刀如饥似渴地翻阅起来,重点标记出硫化工艺,这是橡胶从天然材料变为实用产品的关键。
"赵师爷,立刻召集城内最好的铁匠、皮匠和染匠,再辟出城东那块荒地做试验场!"
三天后,城东空地上搭起了简易工棚。陈小刀换下官服,穿着一身短打,亲自向工匠们演示如何加工橡胶。他将乳胶块切碎加热,加入硫磺粉末,然后倒入模具压制成型。
"大人,这...这黏糊糊的东西能有什么用?"老铁匠张师傅捏着鼻子问道。
"等着瞧。"陈小刀神秘一笑。
第一轮试验惨不忍睹。硫化时间没掌握好,做出来的胶鞋要么太软粘脚,要么太硬如石头。更糟的是,有个工匠不小心把滚烫的橡胶液溅到手上,烫出一片水泡。
"大人,这玩意太危险了。"赵德海忧心忡忡,"要不..."
"继续。"陈小刀亲自为受伤工匠涂药包扎,"调整硫磺比例,控制加热时间。失败是成功之母。"
连续七天,工棚里浓烟滚滚,引来不少路人围观。有人传言巡抚大人在炼制仙丹,也有人说他在搞邪术。第八天清晨,陈小刀盯着最新出炉的一双胶鞋,突然仰天大笑。
"成了!"
他拎起胶鞋走到工棚外的水缸前,当着众人的面将鞋子按入水中。一炷香后取出,内里干燥如初。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叹。
"这...这简首是神物!"张师傅颤抖着手接过胶鞋,"江南多雨,若有此物,百姓再不怕湿脚了!"
陈小刀笑而不语,又从箱子里取出几个橡胶圈:"这是给织机的密封件,装上后能减少摩擦,提高效率。"
消息不胫而走。当天下午,苏州几家大织坊的东家就联袂来访,争相订购这种"神奇圈圈"。而最兴奋的当属渔民和漕工,他们常年与水打交道,一双防水胶鞋简首是天赐之物。
一个月后,苏州城外耸立起一座崭新的作坊"永固橡胶坊"。这是陈小刀设计的第一座半工业化厂房:中央是蒸汽动力系统(用系统积分兑换的小型蒸汽机),带动多台压制设备;东侧是原料处理区,西侧是成品仓库;后院则开辟了试验田,种植着那些珍贵的橡胶树苗。
开业当天,陈小刀亲自演示生产流程。当第一双流水线生产的胶鞋出炉时,围观的人群爆发出欢呼。更令人惊喜的是,陈小刀还展示了橡胶的其他用途,防水布、密封垫、减震器...每一样都让工匠们大开眼界。
"大人,这橡胶坊招工吗?"一个年轻人大胆问道。
"招!"陈小刀高声宣布,"男女不限,包吃住,月钱一两半!"
这一待遇在苏州引起轰动。第二天天还没亮,橡胶坊门口就排起了长队。陈小刀特意让柳娘子从女学挑选了十几个聪慧的姑娘,组成"质检组",专门负责检查成品质量。
生产步入正轨后,橡胶制品迅速风靡江南。渔民用胶鞋防水,农夫用胶靴下田,织坊装上橡胶密封件后效率提升三成。甚至连官船都来订购特制橡胶垫,用来减震火炮后坐力。
这一日,陈小刀正在橡胶坊试验新型橡胶管,陆冠英匆匆赶来:"大人,出事了!"
原来,市面上突然出现劣质仿制品,价格只有正品一半,但穿几天就开裂漏水。更严重的是,有人穿了这种劣质胶鞋后脚部溃烂,传言西起,说橡胶"有毒"。
"查!"陈小刀拍案而起,"看是谁在背后搞鬼!"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仿制者竟是胡大富的侄子,而配方是从橡胶坊一个学徒那里买来的。最蹊跷的是,追查过程中,陈小刀发现有人秘密收集正品橡胶样品,通过驿站送往京城。
"是纳兰明珠的人。"陆冠英低声道,"我们截获了一封密信,提到要把样品送给'钦天监的南大人'研究。"
陈小刀心头一紧。钦天监负责历法天文,为何对橡胶感兴趣?除非...他们中也有懂现代科技的人!
危机接踵而至。次日清晨,橡胶坊突然起火,虽然及时扑灭,但价值千金的原料毁于一旦。纵火者留下字条:"妖术祸民,天理不容"。
陈小刀站在焦黑的废墟前,脸色阴沉如水。这时,陈近南不知何时己站在他身后:"陈大人,看来有人不想看到这'橡胶革命'啊。"
"胡大富?"陈小刀冷笑,"还是朝中那些守旧派?"
"都有。"陈近南递过一份名单,"这是我们查到的,背后牵涉的官员。有意思的是..."他指着一个名字,"这位工部侍郎,是纳兰明珠的门生。"
陈小刀眯起眼睛。纳兰明珠一边派人研究橡胶,一边又纵容手下破坏橡胶坊?这种矛盾行为背后,必有蹊跷。
"陈总舵主,帮我个忙。"陈小刀突然道,"查查钦天监有没有一个'南大人',到底是什么来路。"
陈近南点点头,又补充道:"我己命人加强橡胶坊守卫。另外..."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袋,"这是南洋新到的橡胶种子,比上一批品质更好。"
"巡抚大人!急报!"一个驿卒飞驰而来,"圣旨到,请您即刻回衙接旨!"
陈小刀匆匆赶回衙门,只见纳兰明珠手持黄绢圣旨,面带微笑地等着他。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闻江苏巡抚陈小刀创制橡胶奇物,利国利民。着即携样品进京面圣,不得有误。钦此。"
陈小刀叩首接旨,心中却掀起惊涛骇浪。进京面圣?这是机遇还是陷阱?纳兰明珠扶他起身,意味深长地说:
"陈大人,皇上对你那些'发明'很感兴趣。特别是..."他压低声音,"能用来制作火炮防震装置的部分。"
(http://www.quwenw.com/book/AFBEAE-3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