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部那份盖着鲜红大印的文件,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在红旗煤矿激起的涟漪尚未平息,便在更广阔的煤炭系统掀起了滔天巨浪。文件上“重点推广”、“全国试点”的字眼,如同最权威的背书,将“铁网”系统推向了风口浪尖。赞誉与质疑如同孪生兄弟,紧随而至。
矿部那部老式电话机,几乎被打爆了。有兄弟矿务局热情洋溢的祝贺,有技术实力雄厚大矿不动声色的探询,更有来自遥远老矿区、带着浓重口音的急切询问:“陈工在吗?俺们矿上条件差,可这瓦斯… 真他娘的要命!你们那‘铁网’,真能管用?啥时候能给俺们装上?”
陈强坐在技术科实验室,听着电话里传来的各种声音,面前摊着厚厚一摞来自不同矿区的初步资料。推广,远不是文件上两个字那么简单。试点矿区的选择,成了第一道难关。
“强哥,辽西老矿那边… 地质条件太复杂了!开采几十年,老空区像马蜂窝,巷道跟迷宫似的!‘铁网’布下去,信号干扰、维护难度… 都是大问题!”负责前期调研的技术员小张眉头紧锁。 “晋北新矿倒是条件好,设备新,可人家自己有技术团队,对咱们这套‘土洋结合’的东西… 好像不太感冒。”另一个技术员补充道。 “还有西南那个矿,交通不便,技术人员水平… 参差不齐,培训都是大问题。”刘副科长也忧心忡忡。
陈强没说话,手指无意识地着操作台上赵师傅那把冰冷的锉刀。推广,不是挑肥拣瘦,是要把“筋骨”扎到最需要的地方,扎到那些被瓦斯阴影笼罩最深的老矿区!他想起电话里那个带着浓重口音、急切的声音。
“就去辽西老矿!”陈强猛地抬起头,声音斩钉截铁,“条件差?问题多?正好!‘铁网’不是温室里的花!它得在泥里滚,在石头缝里长!赵师傅的‘筋骨’之道,就是在最难的地方淬炼出来的!咱们就去啃这块最硬的骨头!啃下来了,‘铁网’才算真立住了!”
他的决定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锐气,瞬间统一了思想。目标锁定:辽西红岭煤矿——一个开采历史超过五十年,地质构造极其复杂,瓦斯灾害频发,被部里挂了号的老大难矿区。
307房间,炉火跳跃,却映照着更广阔的天地。
李秀兰的案头,也堆起了信件。不再是邻省小矿的询问,而是来自天南海北——晋北、鲁中、甚至遥远的云贵高原。写信的有家属协管队的队长,有矿区学校的老师,更多的是普通的矿工妻子。她们的信,字迹或许歪扭,语言或许质朴,却饱含着同样的期盼:
“李秀兰同志,看了部里转来的《赵爷爷的安全故事会》,真好!俺们矿上的娃娃们也能看懂!能多寄几本吗?邮费俺们出!” “秀兰妹子,你们那互助队咋组织的?俺们矿家属区分散,老人多,想学学你们的法子…” “李大姐,应急演练的哨声咋定?集合点咋选?能教教俺们吗?”
每一封信,都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李秀兰心中激起涟漪。她的“星网”,在不知不觉间,己织向了更远的地方。她不再是仅仅守护307这个小家的女主人,她的经验、她的方法,成了许多矿区家属心中点亮安全希望的“星火”。
“姐妹们,”她召集张嫂、王姐、吴老师,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一丝压力,“咱们的‘星火’… 飘得有点远了。得让它… 真能照亮别人才行。” “这么多信,咋回得过来啊?”张嫂看着那堆信,有点发愁。 “光靠咱们几个回信,不行。”李秀兰目光沉静,“咱们得把‘火种’分出去!把咱们编册子、搞演练、组织互助队的法子,写成更详细的‘指南’!就像… 就像种地的‘明白纸’!让她们拿到手,就能照着做!”
她的思路清晰起来。在吴老师的帮助下,她们开始系统整理这几年的经验:《家属区应急演练组织要点》、《特殊人群互助队组建与管理手册》、《家庭安全“十知道”口袋书》… 一本本小册子,如同精心培育的火种,在李秀兰的案头逐渐成形。陈安则成了最忙碌的“小画师”,为这些小册子配上生动易懂的插图。
辽西红岭煤矿,迎接陈强团队的,是呼啸的北风和一张张写满怀疑与期盼的脸。
矿长姓孙,是个满脸风霜的老矿工,握着陈强的手,力道很大:“陈工,久仰大名!部里把你们这‘金疙瘩’派到俺们这穷山沟,是看得起俺们!可丑话说前头,俺们这地儿,邪性!设备水土不服是常事!你们… 可得有心理准备!”
陈强笑了笑,没多说什么,只是拍了拍臂膀上那枚沾满旅途风尘的红袖标:“孙矿长,设备服不服水土,得下了井才知道。咱们… 先干活!”
下井的第一天,就给所有人来了个下马威。潮湿、阴冷还在其次,最麻烦的是无处不在的淋水和复杂的电磁环境。一个刚布设好的“铁蝙蝠”节点,信号时断时续,最后干脆罢工了!拆开一看,密封腔里竟渗进了水汽,电路板上一片狼藉!
“妈的!这鬼地方!”一个年轻技术员忍不住骂出声。 “别废话!”陈强蹲在湿漉漉的底板上,矿灯光柱仔细检查着渗水点,“找原因!是密封圈没压紧?还是结构设计有缺陷?” 他拿出赵师傅的锉刀,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接口处的毛刺和水渍,动作一丝不苟,如同在修复一件珍贵的古董。冰冷的锉刀在他手中,仿佛带着某种沉静的力量,让焦躁的团队渐渐安定下来。
“强哥,找到了!”小张指着传感器外壳上一道极其细微的铸造砂眼,“是这里!水从砂眼渗进去的!” “铸造缺陷…”陈强眉头紧锁,“通知厂家!这批外壳全部返工!加厚!加强质检!另外,现场所有节点,外壳接缝处,临时加涂防水密封胶!双层防护!”
挫折是预料之中的,但陈强没有半分退缩。他带着团队,白天泡在井下,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调试、加固、适应环境;晚上挤在简陋的招待所里,分析数据,修改参数,优化算法。赵师傅的笔记,成了他们应对复杂地质条件的“宝典”,笔记里那些关于“听声辨位”、“因地制宜”的“土办法”,在红岭煤矿这复杂到极致的环境里,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
307房间,李秀兰收到了第一封来自辽西红岭的信。
信是矿上一位姓周的协管员大姐写的,字迹有些潦草,却热情洋溢: “…李妹子,你们编的《互助队手册》太管用了!俺们照着弄,把几个腿脚不便的老爷子老太太都‘包户’了!就是… 就是演练时,集合点选在矿部广场,离家属区有点远,娃娃们跑过去费劲,下雨下雪更麻烦!你们有啥好法子没?”
李秀兰看着信,仿佛能看到那位未曾谋面的周大姐在寒风中忙碌的身影。她走到墙边,看着自家那份《特殊人群应急保障详册》,目光落在集合点“东边空地”的标注上。她拿出纸笔,认真回复: “周大姐,集合点选在矿部广场,考虑的是地方大、好指挥。但确实忽略了老人孩子的实际困难。我们矿的经验是,在大型集合点之外,按家属区分布,设置几个临时的、小范围的‘安全岛’!比如坚固的仓库、宽敞的食堂门口,作为紧急情况下的第一落脚点,再由互助队员引导前往大集合点。‘安全岛’要标识清楚,平时也要让孩子们熟悉位置…”
她写得很细,还画了简单的示意图。放下笔,她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那份责任感愈发清晰。她的“星网”,不仅要传递方法,更要传递那份设身处地、以人为本的心意。
红岭煤矿井下,经过近一个月的鏖战,“铁网”终于艰难地“活”了下来。
虽然过程磕磕绊绊,故障率比在红旗矿高了不少,但那张覆盖了核心风险区域的“网”,终于在红岭煤矿复杂的地质迷宫中,顽强地张开了感知的触角。当指挥中心的屏幕上,第一次清晰地显示出某个老空区边缘微弱的瓦斯浓度抬升趋势和岩层应力异常时,孙矿长盯着屏幕,久久没有说话,最后只是用力拍了拍陈强的肩膀,手劲大得让陈强一个趔趄。
“陈工… 服了!”孙矿长声音有些沙哑,“这‘铁疙瘩’… 真他娘的有点‘筋骨’!”
陈强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仿佛看到了赵师傅那双浑浊却锐利的眼睛,在黑暗中投来赞许的目光。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那把锉刀,冰冷的金属,似乎也带上了一丝红岭煤矿地下的温度。
“铁网”在红岭的艰难生根,如同楔入顽石的钢钉,在质疑的岩层中凿开希望的缝隙;“星网”的信笺飞越千山万水,将温暖的“安全岛”理念植入遥远的矿区。陈强在井下听着通风机的轰鸣,汗水与煤尘混合成奋斗的勋章;李秀兰在灯下书写回信,笔尖流淌着守护的智慧。辽西的寒风与307的炉火,在相隔的空间里共同见证着“筋骨”的延伸与“星火”的传递。陈安的新画纸上,一颗颗小星星在不同的房子(矿区)上亮起,赵师傅化作的星辰在夜空中恒久照耀。推广之路道阻且长,但每一步跋涉,都在为更广阔的土地注入平安的基因。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7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