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矿区,耿师傅的小院。
冬日的阳光带着清冽的暖意,透过窗棂,洒在耿师傅安详的脸上。他靠在铺着厚厚毛毯的躺椅上,腿上盖着那条印着“星火”图案的毯子,目光温和地落在院中那簇跳跃的307炉火上。小吴半跪在旁,握着他枯瘦却依然有力的手。老周、抢险队的几个老伙计,还有闻讯赶来的矿区领导,安静地围在院子里。
没有仪器的警报,没有痛苦的呻吟。耿师傅只是看着那簇陪伴了他一生、也见证了“黑山”冻土无数风霜的炉火,眼神渐渐变得悠远,仿佛穿透了时光,回到了那些在井下“听声辨位”、在暴雨中“钉死恶龙”、在病床上“开网课”的峥嵘岁月。
“炉火… 旺着呢…”耿师傅的声音轻得像叹息,嘴角却带着一丝满足的笑意。
小吴哽咽着点头:“旺着呢!耿总工,旺着呢!”
耿师傅的目光缓缓扫过院中每一张熟悉的脸庞,最后落在小吴身上,眼神里是托付,是期许。
“小子… ‘冻土课堂’… 交给你了…”声音渐弱,却字字清晰,“‘黑山’的‘根’… 得扎深… 扎稳…”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那簇炉火,仿佛要将它的光芒刻进灵魂深处。然后,他缓缓闭上了眼睛,如同疲惫的旅人找到了归途,呼吸变得平缓而悠长,最终归于宁静。
那只紧握着小吴的手,轻轻松开了。
院中一片寂静,只有炉火燃烧的噼啪声,在清冷的空气中格外清晰。那簇307炉火,依旧跳跃着,温暖而明亮,仿佛并不知道,它最忠实的守望者,己经离去。
消息如同无声的涟漪,瞬间传遍“根须星网”。
IMSO总部巨大的星图上,代表“黑山”的冻土罗盘图腾,光芒骤然变得柔和而沉静,周围环绕起一圈淡淡的、象征缅怀的蓝色光晕。
全球各地的“星火驿站”,同步收到了系统推送的简短讣告:
【“黑山”冻土之耳,星火守护之魂,耿继忠师傅,于今日安详离世。炉火长明,精神永存。】
没有冗长的生平,没有华丽的辞藻。短短一行字,却让所有看到的人,心头为之一震。
智利,科皮亚波: 胡安班长正在井下带班,腕带终端震动。他低头看了一眼,脚步猛地顿住。他摘下安全帽,对着幽深的巷道,用尽力气,吼出了一段苍凉而悲怆的安第斯山歌谣。歌声在巷道中回荡,矿工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默默垂首。
非洲,瓦加杜古: 马马杜正在驿站里教孩子们敲击新的安全鼓点。消息弹出,他手中的鼓槌“啪嗒”一声掉在地上。他走到“红土沙语罗盘”前,拿起一块象征“平安”的红土块,用力捏碎,将红色的粉末洒在罗盘基座上,用部落的语言低语着古老的安魂祷词。
江南,“新星”矿区: 李秀兰正在文化中心筹备新的展览。看到消息,她手中的画册滑落在地。她走到那面“炉火碑铭”墙前,将手轻轻按在冰冷的墙面上。墙上的307炉火投影,光芒似乎黯淡了一瞬,随即更加坚定地燃烧起来。
红旗煤矿,深井: 张磊的AR界面弹出提示。他沉默地走到一处岩壁前,摘下头盔,用指关节在岩壁上轻轻敲击了三下——那是耿师傅在“冻土课堂”里教的,代表“平安”、“致敬”、“告别”的古老矿工暗号。清脆的敲击声在寂静的巷道里传出很远。
全球的矿山,在这一刻,以各自的方式,为一位用生命倾听大地、守护平安的老矿工,默哀,致敬,送行。
“黑山”矿区,耿师傅的追思会。
没有选择肃穆的礼堂,而是在他生前最爱的小院。院中央,那簇307炉火被精心呵护,燃烧得格外旺盛。炉火旁,摆放着耿师傅的黄铜“冻土罗盘”、几块他珍藏的岩芯、还有他那根磨得发亮的拐杖。
追思会简单而庄重。没有长篇的悼词,只有矿工们朴素的讲述。
老周拄着耿师傅留下的拐杖,声音哽咽:“老耿这辈子… 就认一个理儿!矿工的命,得自己‘钉’住!用耳朵‘钉’!用眼睛‘钉’!用心‘钉’!他走了… 可这‘钉’的劲儿… 咱得传下去!”
小吴捧着一个特制的盒子,里面是耿师傅留下的所有“冻土课堂”笔记和录音备份。他将盒子郑重地放在罗盘旁:“耿总工把‘冻土课堂’交给了我。以后,‘黑山’的井口,就是课堂!每一块新打的铆钉,都是教案!我会让每一批新来的小子,都学会‘听’这片冻土的‘声气’!”
追思会尾声,矿区广播里,响起了耿师傅生前最爱听、也最爱吼的秦腔选段。苍凉、高亢、充满生命力的唱腔,在“黑山”的寒风中激荡,仿佛老矿工不屈的灵魂,仍在冻土上空回响。
数月后,IMSO全球安全峰会。
峰会增设了一个特殊环节——“星火传承:根须的力量”。
巨大的屏幕上,播放着一段精心制作的短片:
开头:耿师傅在暴雨中拄拐指挥的模糊影像,他在病床上对着平板“讲课”的侧影,他黄铜罗盘的粗糙手指…
中段:小吴在“黑山”井口,对着新一代矿工,指着岩壁讲解“冰裂细丝声”;马马杜在瓦加杜古,带着年轻矿工“听”红土的“沙语”;胡安在智利深井,用排箫吹响融合了安全密码的旋律…
结尾:全球各地矿区,“星火驿站”里,孩子们用画笔、泥土、歌声,描绘着他们心中的“平安爷爷”和“守护星网”。最后画面定格在陈安最新的一幅画——画上,耿爷爷化作了一颗明亮的星星,融入覆盖地球的“根须星网”中,他的光芒,温暖地照耀着每一个星火节点。
短片结束,灯光亮起。陈强缓步走上讲台,他没有看稿,目光扫过全场。
“各位,”他的声音平静而充满力量,“耿继忠师傅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不是空白,而是沃土。”
他指向身后重新亮起的全球星图。星图上,代表“黑山”的冻土罗盘图腾,光芒依旧,而在其周围,无数新的、细小的光点正在亮起——那是全球各地以耿师傅名字命名的“安全首觉训练营”、“经验传承工作站”、“星火文化角”…
“‘星火共识’的‘根须’,因一位老矿工的离去,反而扎得更深,蔓延得更广。”陈强缓缓道,“他的‘耳朵’,教会了AI‘听懂’大地的低语;他的‘罗盘’,指引着技术扎根于经验的土壤;他的‘炉火’,点燃了跨越文化的守护之魂。”
“今天,我们无需哀悼,只需铭记:守护的史诗,没有终点。它在一代代矿工的敲击声中延续,在一次次技术的淬炼中进化,在一簇簇文化的星火传递中永恒。”
“让我们,以根须之名,以星河为证,继续前行。”
江南,陈强家,除夕夜。
窗外,烟花璀璨。屋内,307炉火在壁炉里欢快地跳跃,映照着围坐在一起的陈强、李秀兰和陈安。
桌上,放着耿师傅寄来的最后一件礼物——一块小小的、带着冰碴的冻土岩芯,上面刻着一个歪歪扭扭的“安”字。
陈安己经长大了一些,他拿起画笔,没有画星空,没有画罗盘,而是画了一幅简单的素描:爷爷(陈强)、妈妈、自己,围坐在炉火旁。炉火的光芒温暖地笼罩着三人,而在炉火上方,隐约可见耿爷爷带着笑容的虚影,仿佛也在守护着这一室的温暖。
“爸,妈,”陈安放下画笔,轻声说,“耿爷爷变成星星了,但他还在‘网’里,对吧?”
李秀兰眼眶微红,搂住儿子:“对,安儿。耿爷爷,还有所有守护过这片大地的人,都在‘根须星网’里,都在炉火的光里,永远都在。”
陈强看着炉火,看着妻儿,看着桌上那块小小的冻土岩芯。他想起耿师傅的怒吼,想起暴雨中的铆钉,想起深脉的鼓点,想起全球星图上跳动的光点… 所有的惊心动魄、所有的智慧汗水、所有的悲欢离合,最终都化作了眼前这一炉跳动的温暖和平安。
他伸出手,轻轻拨弄了一下炉火。火焰跳跃着,发出噼啪的轻响,像是在回应。
“炉火旺着呢,”陈强低声说,嘴角扬起温暖的弧度,“故事,还长着呢。”
窗外,新年的钟声敲响。烟花照亮夜空,仿佛星河倾泻。屋内,307炉火静静燃烧,将守护的故事,将不灭的星火,将无尽的希望,温柔地写入新年的序章,写入永恒的时光。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17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