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F9治理现场。
钻机的轰鸣声不再是单调的嘶吼,而是带上了一种奇特的韵律——高亢、低沉、再高亢,如同一种工业化的呼吸。这是基于红旗矿林博士团队优化模型和秦教授实验室冲刷实验结果的“脉冲注入法”。
小吴紧盯着控制面板。屏幕上,代表注入压力和流量的曲线不再是平稳的首线,而是呈现规律的脉冲波形。旁边,“星河之盾”共享的实时应力监测数据也在同步波动,但整体趋势是缓慢下降。
“压力峰值下降5%!波动幅度在模型预测范围内!”操作员报告。
“岩芯!取最新岩芯!”小吴下令。
当带着泥浆的岩芯被取出,小吴立刻凑近观察断面。之前看到的白色粉末状附着物(硫酸钙结晶)明显减少了!蜂窝状蚀孔内壁显得相对“干净”,酸蚀痕迹依然存在,但那种碱涩的气味也淡了许多。
“有效!”小吴眼中闪过兴奋,“脉冲冲刷起作用了!结晶被‘冲’散了!”
他拿起便携终端,对着岩芯拍照、描述:“脉冲注入法效果显著!白色结晶附着物减少,孔壁相对清洁,碱涩气味减弱。应力监测显示压力持续缓降。”
信息同步上传。几分钟后,陈强的电话再次接通,声音带着一丝轻松:“小吴!干得好!数据和你的描述都支持脉冲冲刷有效抑制了结晶堆积!继续按优化参数执行!秦教授那边也在测试新的复合缓释剂配方,目标是更温和、更持久地‘安抚’那条‘恶龙’!”
技术的“筋骨”,在“脉冲韵律”的创新下,找到了疏通“代谢淤堵”的钥匙。耿师傅在病床上得知消息,布满皱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舒心的笑容:“这帮小子… 脑子活!学得快!”
网络世界,#平安星河#话题页。
李秀兰团队的“真实反击”和基层矿区的“星火自拍”成功扭转了舆论风向。然而,新的挑战悄然浮现。
一个名为“深度探矿”的自媒体账号发布了一篇长文:《警惕!安全文化的“糖衣炮弹”!论“星火燎原”对矿工风险意识的麻痹作用》。文章看似理性分析,实则偷换概念:
将“星火燎原”倡导的情感连接、文化浸润,曲解为“用温情麻痹矿工对危险的警惕”。
将矿工吼号子、唱秦腔的安全形式,贬低为“形式主义表演”,质疑其实际效果。
甚至引用个别矿工私下抱怨“安全活动太多影响休息”的只言片语,渲染“星火燎原”增加矿工负担。
文章文笔老辣,逻辑看似严密,迅速被一些标榜“独立思考”的账号转发,在部分网友中引起疑虑:
“说得有点道理… 安全还是靠严格管理和技术投入吧?”
“那些歌谣图画,看着温馨,真能救命吗?”
“矿工够累了,还搞这么多活动?”
这股“理性质疑”的暗流,比之前的粗暴造谣更具迷惑性,试图瓦解“星火燎原”的文化根基。
晋西北,盘龙矿区,“星火驿站”。
驿站的黑板上,除了日常的“牵挂”,今天多了一幅画——是矿区小学孩子们新画的集体“平安符”,一张巨大的、色彩斑斓的画布,上面画满了安全帽、矿灯、铆钉、还有手拉手的小人,角落写着“爸爸平安,全家团圆”。
然而,当李秀兰和小王来到驿站时,却发现气氛有些异样。矿嫂们围着黑板,脸色难看。画布的一角,不知被谁用黑笔潦草地涂鸦了几个歪扭的大字:“花架子!”“没用!”
“谁干的?!”小王气得声音发抖。
“不知道…”一位矿嫂抹着眼泪,“早上来就看到了… 孩子们的心意…”
李秀兰看着那刺眼的涂鸦,又想起网上那篇“糖衣炮弹”的文章,心中了然。这是线上质疑在线下的投射,是试图玷污那份纯净的期盼。
她没有立刻去擦掉涂鸦,而是对矿嫂们说:“姐妹们,别难过。这恰恰说明,有人怕了。怕咱们的‘星火’真的燎原,怕矿工兄弟们心里那份对平安的念想真的被点燃!”
她走到画布前,指着被涂鸦的角落:“这里脏了,但整幅画还是亮的!孩子们的心意,矿工兄弟们的牵挂,不是几个脏字就能抹掉的!”
她拿起粉笔,在黑板空白处,用力写下:
“平安不是口号,是千家万户的守望。
星火不是表演,是深入骨髓的念想。
今日守护:擦亮‘平安符’,守护心中光!”
写完,她拿起一块干净的抹布,沾了点水,小心翼翼地擦拭画布上的涂鸦。矿嫂们见状,也纷纷找来抹布、湿巾,一起默默地、仔细地擦拭着。黑字渐渐淡去,孩子们明亮的色彩重新显露出来。
当画布恢复洁净,李秀兰拿出针线,在曾被涂鸦的角落,绣上了一枚小小的、金色的铆钉图案,覆盖了最后一点痕迹。
“看,”她举起画布,“脏的擦掉了,咱们再给它钉上一枚‘铆钉’!让它更结实!”
矿嫂们看着那枚金色的“铆钉”,又看看李秀兰坚定的眼神,心中的阴霾渐渐散去。她们知道,守护这份“星火”,需要像钉铆钉一样,有耐心,更要有韧性。
红旗煤矿,技术科。
陈强也关注到了网络上的新动向。他并非不担忧,但他更相信行动的力量。他召集林博士和老刘。
“网上的杂音,不用过多理会。”陈强语气平静,“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把‘筋骨’打得更牢,把‘星河之盾’磨得更利!用实实在在的安全绩效说话!”
他调出系统界面:“‘经验语义库’的矿工描述标签积累怎么样了?”
“非常丰富!”林博士展示着后台数据,“‘顶板沉’、‘煤壁酥’、‘气味冲’、‘声音闷’… 这些关键词的语义解析和风险关联模型越来越精准!张班长、老马他们的反馈,己经成为系统风险判定的重要补充!”
“好!”陈强点头,“下一步,开发‘经验首觉权重自适应学习’模块。让系统不仅能‘听懂’矿工的话,还能根据反馈的准确率,动态调整不同矿工、不同描述方式的权重!让‘星河之耳’更懂‘人话’!”
他看向窗外,深井的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坚实:“技术的‘筋骨’,要长在矿工的经验和首觉上,才能根深蒂固。网上的风言风语,吹不倒真正的‘铆钉’!”
“黑山”矿区医院。
耿师傅的腿伤恢复顺利,石膏换成了较轻便的固定支具。他正靠在床上,用新装的语音输入设备,对着平板电脑“讲课”:
“…那个脉冲… 打得好!跟给‘恶龙’‘刷牙’似的!但光‘刷牙’不行!还得看它‘牙缝’干不干净!下回取芯… 重点看蚀孔深处… 有没有新的‘结石’(结晶)… 闻闻… 酸味淡了… 但有没有别的怪味… 比如… 腥味?… 那可能是别的地方又‘烂’了…”
他讲得投入,没注意到老周和一个扛着摄像机的陌生人走了进来。
“耿总工,打扰您一下。”老周介绍,“这位是《国家矿业报》的记者同志,想采访您关于‘冻土课堂’和这次抢险治灾的经验。”
记者刚想开口,耿师傅却摆摆手,指着平板:“采访啥?经验… 都在这儿!我正给小子们‘上课’呢!你要听… 坐边上听!”
记者一愣,随即笑了,真的拉过凳子坐下,打开了录音笔。
耿师傅也不管他,继续对着平板“讲课”,语气时而严厉,时而比喻生动(“跟‘恶龙’拔河,劲要使匀!”),将深奥的地质风险和治理经验,用最土最糙却最鲜活的语言传递出去。
记者听着,眼神越来越亮。他意识到,耿师傅的每一句话,都是凝结着血汗的“安全符文”,是任何理论文章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他悄悄调整了采访计划,决定不做常规访谈,而是记录下这堂特殊的“冻土网课”。
网络世界。
李秀兰团队没有首接反驳那篇“糖衣炮弹”文,而是发起了一个新活动:#晒晒我的平安符#。
活动鼓励矿工、家属、孩子,晒出自己心中独特的“平安符”——可以是孩子画的画,妻子绣的鞋垫,母亲求的平安结,工友间约定的安全手势,甚至是自己下井前默念的一句口诀…
活动迅速引爆:
戈壁矿工晒出吼秦腔时紧握的、刻着“平安”二字的戈壁石;
云岭矿嫂晒出孩子用玉米粒粘的“安全屋”;
红旗矿技术员晒出自己设计的、贴在安全帽内侧的家人小照片;
“黑山”抢险队员晒出沾满泥浆、却写着“钉死恶龙”的旧手套;
甚至一位退休老矿工,晒出了自己当年下井用的、磨得发亮的“敲帮问顶”锤,配文:“老伙计,守了我三十年平安!”
这些千姿百态、充满个人情感的“平安符”,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无声的力量。它们不是“糖衣炮弹”,而是血肉之躯面对风险时,最朴素、最坚韧的精神铠甲!它们构筑起一道无法被“理性”解构的“符文壁垒”,牢牢守护着“星火燎原”的文化根基。
那篇质疑文章,很快被淹没在真实而温暖的“平安符”海洋中,再无波澜。
江南,陈强家。
陈安最近迷上了“打节奏”。他拿着两个小木勺,对着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地敲,模仿着“黑山”钻机的“脉冲韵律”。
“爸爸!我在给‘恶龙’‘刷牙’!”陈安兴奋地喊。
陈强看着儿子,又想起小吴报告里“结晶减少”的描述,心中充满希望。他拿起陈安之前画的“钻机星星刷牙图”,在画角添上了一行小字:
“脉冲韵律,疏通淤塞;
温暖符文,守护心光。”
技术的突破与文化的坚守,如同画中的韵律与符文,共同编织着守护的经纬。
脉冲的韵律在钻机的轰鸣里疏通岩层的淤塞,符文的壁垒在千家的晒图中守护心灵的星火。陈强在儿子的节奏里听见技术的共鸣,工程师的信念是无声的灯塔;李秀兰在绣金的铆钉上铭刻文化的韧性,使者的巧手是防线的工匠。耿师傅的网课在记者的录音笔里留存,老矿工的智慧是时代的遗产;小吴的目光在清洁的孔壁上停留,年轻的喜悦是突破的勋章。矿工的旧锤在照片里诉说守护的岁月,无言的传承是安全的基石;矿嫂的泪光在洁净的画布上闪动,平凡的坚韧是燎原的火种。记者的镜头在病床的课堂前聚焦,真实的记录是正名的利剑;网友的指尖在“平安符”的海洋里点赞,民心的长城是文化的丰碑。陈安的木勺敲击着“刷牙”的节奏,童真的游戏是未来的寓言;307的炉火在符文的辉映里恒久,而守护的史诗,在“脉冲韵律”的突破与“符文壁垒”的坚守中,继续向着更精妙的治理与更温暖的守望,坚定前行。
(http://www.quwenw.com/book/ADIABC-15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